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国重点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信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学校始建于1960年,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2000亩,设有22个专业学院,开设75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5000名、留学生1000余名。/n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国重点大学)

历史沿革

初创磨砺

创立前身

1921年,竺可桢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地学系,设立气象组(专业)。

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地理学系气象专业。(备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起只称“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1944年,设立气象学系。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设立气象学系。(备注: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肩负使命

1953年9月3日,涂长望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作出建院决定。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后,南京大学仍保留一个气象系” 。1960年1月14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

发展壮大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了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1993年,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承担世界各国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分院。

2000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以“中央与地方共建,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模式,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

2002年3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举办公有民办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

2007年,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中国气象报社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11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举行。12月,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年8月29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3年1月,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年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6月,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7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2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科大签约合作的第一所地方高校。8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2月,学校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5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合作协议。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战略合作签约。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办学实力

师资队伍

队伍结构

截止2020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7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4人、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优青等“四青”人才18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8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8个,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84.9%、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65.62%。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广玉(专职)、王会军(专职)、黄建平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金双根 

双聘院士:陈大可 

2016年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下

硕士

博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65

4.37%

365

24.5%

1058

71.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中级及以下职称

副高职称

正高职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716

48.12%

478

32.12%

294

19.76% 

教师培训

2016年,学校全年对121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79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16-2017 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 70.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19.78%。此外,学校先后聘请了 180 余名兼职教师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近 100 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 40 门课程的授课教学。大力支持教师出国交流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截至2016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763人,占专任教师的59.29%。

院系概况

截至2019年8月,学校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龙山书院(大类培养)、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开办71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 经、法、农、艺、教育九大学科门类。

院系专业

学院

专业

专业(方向)名称

门类

年份

大气科学学院

1

大气科学

理学

1960

大气物理学院

3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

理学

1960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理学

1960

安全工程

工学

2005

应用气象学院

4

应用气象学

理学

1960

应用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方向)

理学

2013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学

2004

生态学

理学

2001

海洋科学学院

2

海洋科学

理学

2003

海洋技术

理学

2015

水文气象学院

1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

理学

2011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4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1995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2002

通信工程

工学

2003

信息工程

工学

1997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1987

软件工程

工学

2004

网络工程

工学

2005

物联网工程

工学

2011

信息安全

工学

2017

信息与控制学院

4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200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2004

自动化

工学

200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工学

2012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

环境科学

理学

1999

环境工程

工学

2004

环境生态工程

工学

201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09

应用化学

理学

2004

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

理学

2008

地理与遥感学院

5

遥感科学与技术

工学

2003

测绘工程

工学

2005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2001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理学

1999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理学

1999

数学与统计学院

4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20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1978

统计学

理学

2001

应用统计学

理学

2012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4

物理学

理学

1978

应用物理学

理学

2002

材料物理

工学

200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08

经济管理学院

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2000

市场营销

管理学

2003

会计学

管理学

1997

财务管理

管理学

2004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2003

经济统计学

经济学

2012

金融工程

经济学

2008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2003

物流管理

管理学

2005

公共管理学院

3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2003

行政管理

管理学

1998

法学

法学

2003

语言文化学院

5

汉语言文学

文学

2000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2007

英语

文学

1978

翻译

文学

2011

日语

文学

2002

传媒与艺术学院

3

动画

艺术学

2009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

2010

艺术与科技

艺术学

2014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国家级特色专业: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带头人:管兆勇)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精品课程: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气象史话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原天气学)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培养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长望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长望国际班”、“长望基础班”等,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在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专业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了大气科学、应用化学等8个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美国、英国等中国中国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

学校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和平台,通过每年5-6个暑期实验班和每年10个国际培训班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学生获奖

1.学科竞赛

2013年,该校学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12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江苏省一等奖各1项,江苏省二等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40%。

2.创新创业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气象类、理工科类、文管类三大创业教育学科群,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示范课评选。通过举办讲座、报告、沙龙、咨询等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组织多项创业类竞赛,2013年参赛人数近5000人,提升了该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

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共12个一级学科参评,大气科学学科获评A+。

截止2021年7月,据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7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育9个学科领域。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大气科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气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大气科学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农业气象学、气候学、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地理学、农业资源利用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大气科学(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期)、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一期)、大气科学(二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二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二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二期)、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二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期)、地理学(三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三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三期)

一级学科博士点

序号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授权时间

1

理学

0701

数学

第十二批(2018年)

2

0706

大气科学

第八批(2000年)

3

0712

科学技术史

第十二批(2018年)

4

工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第十二批(2018年)

5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第十二批(2021年)

6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第十二批(2018年)

7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第十二批(2018年)

学科排名

在科睿唯安(Clarivate,原汤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2018年9月13日最新公布的数据中,我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已有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n

序号

一级学科

排名

1

大气科学(0706)

1

2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47

3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44

4

数学(0701)

57

国际交流

截止2019年6月,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台湾大学、东华大学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我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合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6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n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5位。

研究平台

截至2015年5月,学校设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点: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分中心

科研成果

概览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8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62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6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5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学校外籍教师荣获“江苏友谊奖”外国专家最高奖项,2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

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立项结果中,该校获批一般项目11项(包括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0项),立项数量列全省第6名、全国第58名,立项名次达近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获批专项任务项目1项,两类项目合计立项12项。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此次原有13个项目入围一般项目立项公示名单,其中2项因申请人本年度同时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于此前获批立项,根据相关规定,不再重复立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在2015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至此,该校2015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累计达12项(6月份获批年度项目7项)。

自然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该校共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9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重大研究计划8项(重点支持2项、培育6项),优青2项,面上项目179项,青年基金248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专项基金等项目18项;基金立项数分别于2013年、2015年突破百项。

在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共有44项获批主持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合同经费260万元),面上项目23项,青年基金项目19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合同经费共计1612.3万元,较2009年获批资助经费增长78.12%,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7年9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达40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59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均有系统完整的收藏。同时藏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

学术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在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基础上改版,以论著、重大项目研究简报、学术论文、中国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等栏目为主阵地,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01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中国国外数据库,以及知网、万方、维普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主要刊登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遥感与测绘技术,机械仪器仪表、电气工程,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生物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

《阅江学刊》: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阅江论坛、经济观察、制造业研究、气象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评论、三农中国、民国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及专题研究(围绕某个学术主题以某一学科或以不同学科领域相互关联渗透的系列性学术研究为主,如已出版的“人间佛教”、“金融危机与劳动合同法”)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校标

校标是以象形图形为主体,图形上方是中文校名,中间为一颗旋转的地球,地球左方为祥云,下方为学校成立的时间“1960”,图形下方是学校英文名称。 [59]  太阳、地球、云气和海洋,构建了广泛而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地球与横轴形成了23.5°的自转与公转夹角,象征着学校主次有序、有律可循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星系、云气、海洋和光环,体现了我们以地球科学学科为特色引领,其他各学科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

精神文化

校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同心创辉煌。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同心创辉煌。

校训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n

“明德格物”语出《礼·大学》。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笃学求是。/n

“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取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强;达人,即尽责尽心。/n

校训中“明德”突出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格物”强调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立己”着眼于增强自我修养;

“达人”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四者紧密相连。

“明德格物”体现了科研教学的定位高度,“立己达人”体现了和谐发展的丰富内涵。以此作为校训,就是要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勤勉工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务实的求真精神,不断追求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被列入“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知名校友

党政界

气象领域

姓名

毕业时间

毕业专业

现工作单位

郑国光

1981

大气探测

中国气象局局长

许小峰

1981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沈晓农

1983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矫梅燕

于新文

1983

1984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颜宏

天气动力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刘英金

1969

气象学

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迟学岐

1978

总参水文局副局长

潘剑翔

1968

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

张书余

天气动力学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崔讲学

1982

农业气象系

湖北气象局局长

姚学祥

1983

河北气象局局长

史玉光

1983

新疆气象局局长

杨卫东

1983

黑龙江气象局局长

黎健

1983

浙江气象局局长

余勇

1983

广东气象局局长

秦元明

1978

大气物理系

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汤绪

1982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

卞光辉

原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翟武全

1984

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王建国

1988

河南省气象局局长

吴岩峻

海南省气象局局长

王银民

1982

重庆市气象局局长

彭广

1985

四川省气象局局长

陈晓光

1991(硕士)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

丁传群

1984

宁夏省气象局局长

于波

2005(博士)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王建捷

1982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邓北胜

1984

气象系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臧建升

河北省局副局长

张守保

河北省局副局长

关福来

1996(硕士)

河北省局副局长

胡永祥

山西省局副局长

刘桂芬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朱其文

1982

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磊

1995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袁招洪

1992

大气物理系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张立祥

1982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敖大

1986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濮梅娟

2004(博士)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薛根元

1982

大气物理系

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胡雯

1988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陈彪

1982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应植

1982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集明

1990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丽

1982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沈建国

1988(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春虎

2001(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赵国强

1986

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志祥

1982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刘家清

1985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

汪扩军

1985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毕宝贵

1998(硕士)

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覃武

198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徐友光

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顾建峰

1987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李良福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马力

1982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

尼玛丹增

1975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旦增顿珠

1987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赵一平

1984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王莘

1982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国胜

1985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孙安平

1988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建民

1983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党志成

1987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杰

1984

大气物理系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任宜勇

1982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李彰俊

2005(博士)

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

周恒

1984

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

何清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

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

李柏

1982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刘扬

1982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卢乃锰

1985

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其他领域

朱云来

1981

大气物理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早航

1978

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

罗宁

1982

大气物理系

贵州省安顺市市长

陈川

气象系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宋英杰

1988

天气动力

中央电视台天气主持人

学术界

中国学者

姓名

毕业时间

毕业专业

现任工作单位

吴国雄

196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健民

1965

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祥德

196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松寿

物理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

张小军

1982

天气动力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

高炜

1982

农业气象系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钱维宏

1982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

赵强

1991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刘晓阳

1984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王元

1983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蒋全荣

1966

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王体键

2000(博士)

南京大学教授

陈宝君

1996

大气物理专业

南京大学副教授

黄建平

198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张文煜

198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戴新刚

1982

气象系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周兆德

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袁潜华

1984

气象系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敬峰

1985

应用气象系

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

罗卫红

1984

农业气象系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陶士珩

1982

气象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顾卫

1982

天气动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绍民

1988

应用气象系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孙睿

1992

农业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李宁

1982

天气动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章新平

1982

天气动力学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岳荣先

1982

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彦坤

1988

农业气象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逄勇

1988

大气物理专业

河海大学教授

陈荣

1991

计算机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刘传才

1987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张继祥

1984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盛立芳

1989

天气动力学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石剑荣

1966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亢利

1985

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

许晓雯

1982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王炜

1988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俞永强

198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毅

1985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志球

1988

大气物理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黄耀

1982

农业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陈洪滨

1982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自发

1993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

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

安俊岭

1989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崔晓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戴新刚

198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高守亭

1968

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刘屹岷

1986

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徐兴奎

1986

天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张庆云

1977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

雷恒池

1981

大气探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

李双林

1994(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刘骥平

199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宜树华

1999

气候学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于强

1984

农业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院百人计划

闵庆文

198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毅勇

1990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江灏

198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张霞

199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郭铌

1984

气候专业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秦军

2001

大气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薛纪善

196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陆龙骅

196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卞林根

1978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亚丽

199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英

1990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晶淼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华

198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梁旭东

199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国强

198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朝林

(博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建栋

1991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郭建平

1986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跃清

1990(硕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辜旭赞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静

198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

1982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陈葆德

1987(硕士)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董超华

1969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

张德二

1965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张慧

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毓荃

1984

大气物理系

国家气象中心人影室首席专家

国际学者

陈镜明

1982

应用气象系

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张明华

1981

大气物理系

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征宇

1982

数学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大学教授

李金龙

1985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

李旭辉

1983

农业气象系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史国君

1983

农业气象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沈素红

1983

大气科学系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

张人一

1983

大气物理系

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邹晓蕾

1981

数学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气象系教授

刘国胜

1982

大气探测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

李占清

1983

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

蔡鸣

1981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谢立安

1982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

赵以强

1982

数学

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

嵇驿民

1982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曲建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刘全华

1982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朱迅

1981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周学龙

1989

美国石溪大学

张广俊

1981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杨宗良

1984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张根生

1985

美国乔治亚大学

盛华

196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赵慧泉

1983

农业气象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

余军

1981

数学

美国佛蒙特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

薛明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

孔凡铀

1982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

金飞飞

1981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张永新

1992(硕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

夏友龙

1984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朱跃健

1981

天气动力学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谢平平

1984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郭光

197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翁富忠

1982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汪学良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詹习武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韩勇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张勤

198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杨松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李小凡

1981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朱彤

198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周顺泰

1981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吴万里

1984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张昕

1993

气象系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刘延刚

1979

大气物理系

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杨润华

1978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芮华兰

1981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安庶

1981

SAS Institute Inc

王首平

1982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

赵天良

1983

大气物理系

加拿大环境部

刘永强

1981

美国农业部

王萍

1991

大气探测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王国民

1982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孙治安

1982

气候学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罗京佳

1996(硕士)

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

职务

管兆勇

党委书记

李北群

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敦宝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尧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

邓志良

副校长、党委常委

江志红

副校长(民主党派)

戴跃伟

副校长、党委常委

闵锦忠

副校长、党委常委

胡明保

总会计师、党委常委

张永宏

副校长、党委常委

韦忠平

副校长、党委常委

刘宣飞

副校级领导

历任领导

姓 名

任职时间

罗 漠

1961.03-1966.06

黄 鹏

1966.06-1976.12

罗 明

1979.03-1982.05

张培昌

1983.11-1984.11

周熙文

1984.11-1987.12

张培昌

1987.12-1992.01

朱乾根

1992.01-1995.06

屠其璞

1995.06-2001.08

孙照渤

2001.08-2004.08

刘一平

2004.08-2010.07

李廉水

2010.07-2017.07

管兆勇

2017.07-

姓 名

任职时间

罗 漠

1961.05-1983.11

张培昌

1983.11-1987.12

朱乾根

1987.12-1992.02

屠其璞

1992.02-1995.06

孙照渤

1995.06-2006.02

李廉水

2006.02—2014.05

蒋建清

2014.05-2017.07

李北群

2017.07-

该文章由作者:【王爱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