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全日制本科院校)

河南科技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河科大(HAUST),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

学校1952年创建于首都北京。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教育部批准,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开元、西苑、景华和周山4个校区,占地面积4600余亩,  建筑总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71亿元;馆藏纸质和电子图书总量400余万册;有31个学院,涵盖11大学科门类,设有100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研究生授权类别  ;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4.1万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4万人。2021年12月,增补河南科技大学2021年度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n

河南科技大学(全日制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洛阳工学院

1952年8月,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办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设置机械加工、铸造、锻压、汽车拖拉机工程4个专业,学制3年。

1953年11月,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筹建的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

1953年12月末,天津汽车拖拉机学校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5年9月,天津拖拉机制造学院增设农业机器制造专业(四年制),并首次招生。

195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在河南省洛阳市筹建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4月,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部分专业迁入洛阳,成立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8月,洛阳拖拉机学校在河南省首次招生713名,9月14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8年8月3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基础上创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建议设置机械、化工、冶金、动力系(专业)。

1958年9月中旬,冶金系、化工系、机械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70名。

1960年6月28日,洛阳工学院改建为洛阳农业机械学院。

1960年6月30日,被确定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为河南省重点高等院校。

1982年8月25日,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恢复原洛阳工学院校名。

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1958年8月6日,教育部印发文件,明确由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对口支援洛阳医学院建设;

1958年10月6日,洛阳医学院宣布成立,洛阳医学院是当时河南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医学院之一;

1959年,“洛阳涧西医院”并入医学院成为“洛阳医学院附属涧西医院”;

1962年,洛阳医学院(部分)分建河南省洛阳卫生学校;

1970年,河南省洛阳卫生学校更名为洛阳地区卫生学校;

1978年,洛阳地区卫生学校升格为洛阳医学专科学校;

1979年,恢复医学高等教育,更名为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6年,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并入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岳滩农学院(筹)创建;

1978年,岳滩农学院(筹)改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

1992年,豫西农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n

继往开来

2002年,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同志亲自为学校颁授校牌,并指出“河南科技大学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2005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签约共同培养军队干部。

2007年,获得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

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2年,被评为“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

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5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6年,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2016年,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

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2018年,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健全了完备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10月,被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有11所附属医院和8家教学医院。

附属医院(11所)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中信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115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00人;有双聘院士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17人,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中原学者、中原名师、省特聘教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80人。

双聘院士(9人):张钹、詹启敏、钟世镇、傅恒志、李俊贤、孙九林、戴尅戎、陈香美、樊代明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车辆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2010年)

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先进耐磨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耐磨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团队

“863”首席科学家:建方方

“何梁何利奖”得主:魏世忠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姬江涛、高建平、马彦博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3人):李全安、魏世忠、徐流杰

河南省“中原学者”(4人):张永振、魏世忠、宋克兴、侯小改

中原英才计划:李三强、吴庆涛、梁斌、张柯柯、王娟、潘昆明、冀保峰

省级教学团队(8个):市场营销教学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信息技术教学团队、控制技术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车辆工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4个):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团队、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队、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团队、大学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团队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2人):杨万才、邓效忠

省级教学名师:杨万才、王军、文九巴、张柯柯、韩建海、朱文学、梁斌、陈拂晓、尤景汉、康怀彬、梁坤峰、张喆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设有4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2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5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4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作物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15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医学生物信息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

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19个):艺术、金融、会计、翻译、临床医学、护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电子信息、机械、兽医、能源动力、林业、资源与环境、农业、风景园林、生物与医药、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系统工程与仿真、军用关键材料、军用机械设计及理论

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暂29个,未完全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ESI全球1%学科(5个):临床医学、工程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18个国家级和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个本科专业获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拥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57门,11个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加工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1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英语、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冶金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制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经济学、法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动物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力学、体育教育、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农学、建筑学、应用物理学、农业电气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技术、环境设计、植物保护、统计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金属材料成型基础(陈拂晓)、数控技术(韩建海)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英语(张喆,张丹)、食品工艺学(朱文学,康怀彬)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英语(张丹)、高等数学(李灵晓)

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机械设计(王军)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控技术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研究生层次):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控制工程、动力工程

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共15个,暂未完全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认证: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临床医学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中心:河南科技大学-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食品加工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材料成形与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t

教学成绩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入选全国高校特色办学100案例。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曾列全国高校第17名,位居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88名、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37名。/n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

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0个)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材料磨擦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肿瘤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光电储能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牡丹高效培育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微生态与食管癌防治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

河南省钼钨材料先进装备及加工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电子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牡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齿轮制造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

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伏牛山野生药材基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食品原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齿轮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云计算与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产品干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医疗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端轴承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旱地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废弃物高效能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园艺植物品质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肝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低空无人机仿真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设施作物病虫害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8个)

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端轴承摩擦学可靠性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齿轮制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低风速风电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智能数控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温难融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大型铸锻件成型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牡丹种质创新与深加工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效热交换与热工系统节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轴承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机器人及智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高纯材料及溅射靶材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物流运输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食管癌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移动物联与大数据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牡丹芍药特色资源植物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无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复合电源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康复医疗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微纳材料与肿瘤精准诊疗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建筑环境控制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甘薯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1个)

河南省汽车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高温难熔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机器人智能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检测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感染与食管癌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食品绿色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河南省高校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牡丹培育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

材料摩擦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大型装备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齿轮制造及其装备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草食动物工程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农业装备制造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7个)

河南材料损伤与摩擦学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车辆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环境与畜产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大型锻铸件成型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河洛思想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3个)

风险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

农业科技扶贫与模式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

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

河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中心

截止2020年,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1个部级、9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3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

奖励等级

获奖学院

正值(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曲齿锥齿轮副——梁桂明

199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

中小功率内燃机产品CAD系统——朱圣柳

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

拖拉机履带板新材料新工艺及推广应用——陈全德

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技术及其推广——邓效忠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

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

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

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

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魏世忠

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

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

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

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魏世忠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学院

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应用——宋克兴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450多项;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67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0年,学校图书馆分布在2个校区,包括中外文图书450万册,中外文刊13384种,国内外数据库9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

生命科学馆

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馆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场馆,为省市两级科普教育基地。场馆总面积1138平米,包括一个主场馆和四个专题辅助场馆,场馆内展示了自1958年洛阳医学院成立以来,数代科大医学人近70年收集与制作的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与寄生虫学等学科珍贵标本1600余件。

昆虫标本馆

河南科技大学昆虫标本馆保藏各类昆虫标本8万余件,展示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形态特殊、观赏价值较高的各类昆虫标本,如世界最美丽的蝴蝶——光明女神,最珍稀的蛾类——太阳蛾和月亮蛾,最大的蝉——帝王蝉,最珍稀的步甲——琴步甲以及10多个国家的国蝶等。该昆虫标本馆保藏昆虫正模117个,每个物种只有一个正模。

中国轴承陈列馆

中国轴承陈列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集轴承科普、教育、宣传、收藏和研究为一体,是社会公众学习轴承专业知识的场所。现有展区面积600平方米,设置“发展历程”“轴承家族”“轴承应用”“轴承制造”“轴承企业”和“科技教育”等六个展区,国内外各种类别轴承展品4000余件。/t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有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其中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省一级期刊,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社科学报”。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7月,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与美、英、俄、加、澳、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95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招收学历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2017年,学校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2018年,学校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针对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学校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校际学位互授项目、校际交换交流生项目等,每年组织学生到世界大学开展出国(境)游学交流活动。

学校文化

形象标识

校徽

河科大校徽由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蒋鑫设计。图案是个九龙鼎,代表洛阳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n

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博学,日新笃行

“明德”:典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又见《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博学”:典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践行。又见《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即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既意蕴创新进步,又蕴涵每天以最新的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

“笃行”,出自《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即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充实而有恒。“笃行”也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校风

和谐自强,严谨求实

学风

勤学慎思,尊师诚信

校歌

河科技大学校歌《河南科技大学校歌》

滔滔黄河,巍巍嵩岳,桃李芬芳,根在河洛。

踏过商周遗迹,追逐汉唐明月,传递华夏文明,放飞希望之歌。

滔滔黄河,巍巍嵩岳,桃李芬芳,根在河洛。

我们日新笃行。我们明德博学,我们励志图强,我们成才报国。

啊!莘莘学子,炎黄后裔,菁菁校园,奋发学习。

啊!莘莘学子,炎黄后裔,菁菁校园,奋发学习。为我民族振兴科技,振兴科技。/n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

职务

崔世忠

党委书记

孔留安

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漪

党委副书记

朱春阳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宋书中、李友军、李全安、孟伟、宋克兴、

党委常委、副校长

魏世忠、张小安

副校长

李会宗

党委常委、工会主席

该文章由作者:【不如自挂东南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