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拼音:x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1]。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2]。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个字,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夕”的造字本义一般认为是月亮刚出现时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傍晚、黄昏。后引申指夜晚。
字源演变
指事字。商周时期,“夕”和“月”字形相同,都是月牙的形状,只是二者意义有分工。“月”指地球的卫星月球;“夕”则是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的时候,即黄昏、傍晚。到了金文阶段,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但字形字义还没有完全分化。到了小篆,“夕”和“月”才分化为两个音义都不同的字。月牙中加上一点的是“月”,没有加点的是“夕”。黄昏时看见的月亮,因为离地低,雾气多,折光大,不容易看到月中的阴影;当月亮升高时,它表面的阴影就会显现出来。故此“夕”这个月牙里便不加点,并以之表示黄昏之意。隶书以后,圆转匀称的笔画变得平直,并为楷书所承袭。
也有的学者认为,“夕”是由“月”再加上一点。明月高照,标志着长夜的降临,故而甲骨文字形既是月亮的形体,又是夜的象征。最初的月和夜可说是一码事,到后来,又要用月来计算时日,把30天算作一个月,成了历法上的专有名词,就有点麻烦了。此时“月”既是月亮,又是夜,不好区别。于是先民在“月”字中加一点,又造出了一个“夕”,用它表示月夜。
现代释义
读音 | 语法属性 | 释义 |
xī | 名词 | 日落的时候,傍晚。 |
夜晚。 | ||
晚潮,后作“汐”。 | ||
指一年的末季或一月的下旬。亦指每月之末。 | ||
西面;西方;山的西面。 | ||
墓穴,后作“穸”。 | ||
通“昔”。昔时,往日。 | ||
(Xī)姓氏用字。参看“夕姓”。 | ||
形容词 | 侧;斜。 | |
动词 | 向西;偏西。 | |
古代帝王进行祭月仪式。 | ||
古代的一种礼制,指傍晚晋见君王。 | ||
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某种活动。 | ||
指傍晚拜见尊长。 | ||
yì | 副词 | 通“亦”。也。 |
非语素字 | 【夕姑】即“射姑”,春秋时曹庄公名。 | |
参考资料 |
近字辨析
暮、夕
这两个字都表示傍晚,和“朝”相对,如:朝思暮想、朝花夕拾;但夕又表示夜,暮没有夜的意思,如:前夕、风雨之夕。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上】【夕部】祥易切(xī)
莫①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注释〗①莫:同“暮”。
说文解字注
莫也。
注: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从月半见。旦者,日全见地上。莫者,日在茻中。夕者,月半见。皆会意象形也。
从月半见。
注:祥易切。古音在五部。
广韵
祥易切,入昔邪‖夕声铎部(xī)
夕,暮也。字从半月。又姓,《汉书》:“巴郡蛮渠帅七姓,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也。”朴,普卜切。蜀有尚书令夕斌。
【校释】龚,段玉裁依《文选·蜀都赋》注改作“袭”。《文选·蜀都赋》注七姓指:卢、朴、沓、鄂、度、夕、袭。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夕部】夕·康熙笔画:3 ·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祥易切,音席。晨之对,暮也。
《尚书·大传》: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谓腊为岁夕,晦为月夕,日入为日夕也。《诗·小雅》:以永今夕。
又朝见曰朝,夕见曰夕。《晋语》:平公射鷃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将杀之,叔向闻之夕。注:夕见于朝以谏也。
又七夕。《齐谐记》:桂阳武丁有仙道,谓弟曰:七月七夕,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楼,瓜果庭中,穿七孔针以乞巧。柳宗元有乞巧文。
又官名。夕郎,汉制,给事黄门之职。
又地名。《左传·庄十九年》:楚子卒,鬻拳葬诸夕室。
又山名。《山海经》:浑夕之山。又曹夕之山。
又姓。望出巴郡。见《统谱》。
又斜也。《吕览》:正坐于夕室,谓室斜而正其坐也。
又与昔通。《庄子·天运篇》:通昔不寐。
又叶在爵切,音皭。犹宿也。《诗·齐风》:齐子发夕。陆德明疏:发朝也。叶上鞹薄。
《说文》:从月半见。徐曰:月字之半,月初生则暮见西方,故半月为夕。
字形书法
【笔顺】①ノ(撇)②フ(横撇)③丶(点)
【写法】❶短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收笔于横中线。❷フ(横撇)横短撇长,收笔点超出短撇。❸末笔点,写在田字格中心左下侧。
音韵汇集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z | i̯ăk | |
王力系统 | 铎 | z | iak | |
董同龢系统 | 鱼 | z | jăk | |
周法高系统 | 铎 | r | jiak | |
李方桂系统 | 鱼 | r | jiak | |
西汉 | 铎 | |||
东汉 | 铎 | |||
魏 | 药 | jiak | ||
晋 | 药 | jia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陌麦昔锡 | jiek | |
北魏后期北齐 | 陌麦昔锡 | jiek | ||
齐梁陈北周隋 | 陌麦昔锡 | jiek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z | i̯ɛk | |
王力系统 | z | ǐɛk | ||
董同龢系统 | z | jɛk | ||
周法高系统 | z | iæk | ||
李方桂系统 | z | jäk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席 | 梗 | 入声 | 二十二昔 | 清 | 邪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祥易切 | zjɛk |
集韵 | 梗 | 入声 | 二十二㫺(昔) | 清 | 邪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祥亦切 | ziæk | |
韵略 | 入声 | 昔 | 祥亦切 | ||||||||
增韵 | 入声 | 昔 | 祥亦切 | ||||||||
中原音韵 | 夕 | 入声作平声 | 齐微 | 心 | 齐齿呼 | 全清 | s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平声 | 齐微 | 星西切 | ||||||||
洪武正韵 | 席 | 入声 | 七陌 | 庚 | 邪 | 全浊 | 祥亦切 | ziək | |||
分韵撮要 | 席 | 阳入 | 第七英影应益 | 益 | 精 |
该文章由作者:【无胆匪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