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1902年-1946年),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满姓瓜尔佳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
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曾坚决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1937年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
1946年病逝于延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关向应,原名关致(治)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郑勤,满姓瓜尔佳氏。1920年,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读书,开始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反日爱国活动。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2年秋,关向应进入大连《人民日报》社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3年3月,毕业后当印刷工人。
革命岁月
1924年春,关向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关向应入上海大学。同年底,关向应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运动后,关向应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1927年5月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关向应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关向应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29年起,关向应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关向应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3军政委,与贺龙一起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1934年,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关向应和贺龙领导红三军离开湘鄂西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10月,红3军和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6军团在黔东的木黄胜利会师。经中央军委批准,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此后,红2、6军团携手在黔东根据地的基础上,恢复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为争取主动,关向应同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2、6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1936年7月,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红2、6军团按中共中央指令,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会师后,关向应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错误活动和主张,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作出了贡献。同年12月,关向应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政委。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师长,关向应任政委。关向应与贺龙一起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后,关向应先后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
因病去世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1941年病重到延安休。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因病逝世。
家庭成员
前妻秦缦云,1927年叛变,文革后成美籍富商。
儿子关拯
侄女关翠玉,六七十年代从事导弹研究。
侄子关世铭
主要影响
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共同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同时,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先后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取得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关向应参与指挥了齐会、陈庄等战斗,取得首次在平原作战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胜利,并先后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围攻”,发展壮大了冀中抗日武装,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历史评价
1941年秋,任弼时称赞关向应:“关向应有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1946年7月,在悼念关向应的会上,任弼时代表党中央发言时说:“关向应对建党建军都有很大的功绩。”同时,中共中央也向各级党政军民机关、部门发出的《讣告》称关向应为“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2009年,关向应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轶事典故
青年关向应生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痛切地感受到当亡国奴的耻辱。政府的腐败,民族的屈辱,在他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创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屠(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1924年底,在赴苏联学习前写给其叔父的信中,关向应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献身革命的宏伟抱负。1925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运动爆发后,关向应奉调回国,在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工作,为恢复当地的党团组织作出了卓越贡献。1932年1月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三军政治委员。1934年,在枫香溪会议上,关向应严肃批评了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会议通过了恢复红三军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停止肃反,建立黔东根据地等正确决议。枫香溪会议把濒临绝境的红三军从“左”倾错误的危害中挽救出来,也让贺龙真正认识了这位中央派来的政委,贺关二人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高级干部肝胆相照、精诚团结、长期合作的光辉典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向应任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他与贺龙等同志率120师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1937年10月,120师在关向应与贺龙的指挥下,在雁门关伏击日军汽车队,粉碎了日军两条交通补给线,对于迟滞敌人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
长期的戎马生涯,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紧张繁重的工作,关向应积劳成疾,但他始终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拼力工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同志因肺结核病在延安逝世,年仅44岁。毛泽东写下“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的挽词。
“关向应青年时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代表了炎黄子孙不甘屈辱、争取自由解放的高尚品质。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孜孜不倦地追求马列主义,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严于律己的品格与善于团结他人的风范,始终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关向应纪念馆宣教科负责人谷金丽说。
人际关系
前妻 | 秦缦云,1927年叛变,文革后成美籍富商。 |
儿子 | 关拯 |
侄女 | 关翠玉,六七十年代从事导弹研究。 |
侄子 | 关世铭 |
主要作品
征途/n月色在征尘中暗淡,/n马蹄下迸裂着火星。/n越河溪水,/n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n电火送着马蹄,/n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
人物评价
1941年秋,任弼时称赞关向应:“关向应有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
1946年7月,在悼念关向应的会上,任弼时代表党中央发言时说:“关向应对建党建军都有很大的功绩。”同时,中共中央也向各级党政军民机关、部门发出的《讣告》称关向应为“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2009年,关向应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关向应纪念馆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向应街道大关屯,始建于1964年,至今历经3次改扩建,2007年8月完成了一次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后的关向应纪念馆占地60000平方米,其中新馆占地面积47433平方米,主展馆建设面积3448平方米,布展面积28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面积5000平方米。
挽联
1946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为关向应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朱德的挽词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以志关向应同志千古!”
人民群众的挽联是:“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46年8月7日,贺龙写下《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该文章由作者:【姚剑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