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拼音:x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气,本义指气息、呼吸。战国之后的篆体加“心”旁。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征,因此又引申为繁殖、滋生,再引申指子女。利钱是由本钱生出来的,于是引申出利息之义。由气息又可引申指消息。息又有停止之义,引申指歇息。又用于使动意义,引申为安宁。
文字溯源
息在商周时期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上部像鼻子(写作“自”),下部用几笔短画表示呼出气的样子。商代金文则把呼出的气流画成一条直线。本义为呼吸。西周金文构型与商代金文相同,但是鼻子已经开始变形。呼吸是明显的生命体征,古人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因此大约到了春秋,人们便将鼻子(“自”)下部改为“心”,表示心气从鼻窍而出。篆文与春秋金文相似,隶书和楷书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对原来的“息”字进行了规范化,以至于看不出鼻子和心的样子了。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xī | 名词 | 呼吸时进出的气。 | breath |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喘息;窒息;一息尚存;息息相关 |
音信。 | message | 《梁书·处士传·何胤》:“今遣候承音息,矫首还翰,慰其引领。” | 消息;信息;声息 | ||
利钱。 | interest | 《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 利息;年息;连本带息 | ||
〈文言〉指亲生子女,特指儿子。 |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今弱息及笄,议姻震泽,将纳其次子为婿。” | ||||
古礼之一。指乡饮酒。 | 《大戴礼记·千乘》:“于时有事,蒸于皇祖皇考,息国老六人,以成冬事。” | ||||
(xī)姓氏用字。 | |||||
动词 | 〈文言〉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 breathe;pant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马中锡《中山狼传》:“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 | ||
〈文言〉叹气。 | sigh |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叹息;长息 | ||
停止。 | stop |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后汉书·翟酺传》:“庶灾害可息,丰年可招矣。” | 息怒;止息;偃旗息鼓 | ||
歇,休息。 | 《诗经·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七章:“息一阵,我自个人慢慢爬蜒着去。” | 息肩;歇息;安息 | |||
繁殖,滋生。 | grow | 《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 《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 滋息;休养生息 | ||
〈文言〉形容时间短暂、迅速。 | 《文子·道原》:“调其数而合其时,时之变则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将军无失时,时间不容息。” | ||||
〈文言〉安宁;静止。 | calm down | 《左传·昭公八年》:“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礼以息楚。” 《吕氏春秋·适威》:“桀,天子也,而不得息。” | |||
〈文言〉灭绝;消失。 | 《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淮南子·览冥训》:“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 ||||
〈文言〉慰劳。 | 《仪礼·乡射礼》:“主人释服,乃息司正。” | ||||
〈文言〉通“瘜”。赘肉。 | 《素问·病能论》:“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 | 息肉 | |||
春秋时诸侯国名。一作鄎。故城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相即切(xī)
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
说文解字注
喘也。
段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之。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伸为休息之偁,又引伸为生长之偁。引伸之义行而鼻息之义废矣。《诗》曰:使我不能息兮。传曰:忧不能息也。《黍离传》曰:噎忧不能息也。此息之本义也,其他诗息字皆引伸之义也。《许书》:齂,卧息也。呬,息也。㞒,卧息也。䯉,咽中息不利也。欠,饮食屰气不得息也。《覞部》䨳,见雨而比息也。皆本义也。
从心自。
段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如心思上疑於囟,故从心囟,皆会意也。相即切。一部。各本此下有自亦声三字,自声在十五部,非其声类。此与思下云囟声,皆不知韵理者所为也。
广韵
相即切,入职心 ‖息声职部(xī)
息,止也。又嬎息也。《说文》:“喘也。”亦姓,《姓苑》云:“今襄阳人。”又汉复姓,《前汉书》有河内息夫躬。相即切。十一。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息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6
古文:?
《唐韵》相即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即切,并音熄。《说文》:喘也。《增韵》:一呼一吸为一息。
又大声叹曰太息。《战国策》:闵王太息。注:长出气也。《前汉·高帝纪》:喟然太息。师古注:太息之大也。
又累气曰累息。《后汉·任延传》: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礼·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注:息犹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辞。
又处也。《诗·小雅》:无恒安息。传:息,犹处也。
又生也。《周礼·地官》:以保息六养万民。《前汉·宣帝纪》:刑者不可息。师古注:息谓生长。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长也。
又《礼·月令》注:阳生为息。
又子曰息。《东观汉记》:此盖我子息也。《战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又《尸子》: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也。息,小儿也。
又出钱生子亦曰息。《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
又劳也。《仪礼·乡饮酒礼》:乃息司正。注:息,劳也。《释文》:劳,力报反。
又休也。《周礼·春官·籥章》:以息老物。注: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记·梓人》:张兽侯,则王以息燕。注:息者,休农息老物也。
又《释名》:息,塞也,塞满也。
又国名。又新息县,本息故国,徙於东,故加新字。《左传·隐十一年》:息侯伐郑。注:息国,汝南新息县。《释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国,去长安万六百里。《风俗通》:戎类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长息无限,曰息壤。《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姓苑》:今襄阳有此姓。又息夫,复姓。
又叶私列切,音屑。苏轼《游香积寺》诗: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幽寻恐不继,书版记岁月。
从心从自,自亦声。徐锴曰:自,鼻也。气息从鼻出。会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丨(竖)③㇕(横折)④一(横)⑤一(横)⑥一(横)⑦丶(点)⑧㇃(卧钩)⑨丶(点)⑩丶(点)
【规范提示】“心”的第二笔楷体是㇃(卧钩)。
【写法】❶“自”窄、长,“心”宽、扁。❷“自”,居上居中;撇起笔于竖中线;框内下横写在横中线。❸“心”,居下居中;第二点在㇃(卧钩)上方竖中线上。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小韵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息 | 曾 | 入声 | 二十四职 | 心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相即切 | sjək | |
集韵 | 息 | 曾 | 入声 | 二十四职 | 心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悉即切 | siek | |
韵略 | 入声 | 职 | 悉即切 | ||||||||
增韵 | 入声 | 职 | 悉即切 | ||||||||
中原音韵 | 昔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心 | 齐齿呼 | 全清 | s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丧挤切 | ||||||||
洪武正韵 | 昔 | 入声 | 七陌 | 心 | 蘇 | 全清 | 思积切 | siək |
该文章由作者:【逆风如解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