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则谚语。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要理解孔子的意图,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准确把握孔子的说话对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引申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小人则是与君子之道相违背之人。
出处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释
子曰:“唯女子(1)与小人(2)为难养(3)也,近之则不逊(4),远之则怨。”
(1)女:同“汝”,你。(古时候称呼女性一般用“妇”。论语中的“女”都同”汝“)
(2)小人:指行为准则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人。
(3)养:相处。
(4)孙:通”逊“,辞让,退让。
(5)孙:通”逊“,有规矩。“不孙”意思就是容易无礼,坏了规矩。
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译——
孔子说:“只有你这样的人啊(指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后来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代言,这是错误的。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联系全文不难发现其它版本的解释是根本无法与之衔接的。其实在解释任何一句话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情合理,顾及前后,不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在历来的诸多译文中,将“女子”译为“女人”,这是个错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导下于2005年9月出版的《论语新译》一书,对此有全面考证,发现《论语》中收入孔子所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为“你”,都是代词,不是名词,指代说话者的另一方。
有人断章取义,说孔子歧视女性,论语收入孔子所说的“女”字都作“汝”译,如果硬是把它译为“女子”,使得前后不连贯,变得矛盾了。其实华夏族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民族,儒家更是以“仁德”、“礼仪”为中心。是我们对古时了解的太少,误解、曲解使国人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不如西方。更有甚者,用西方观念看待东方文化,这显得不伦不类。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不够使得许多人盲目崇拜和引进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使得华夏文化的精髓被埋没。
另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另一种译文是:“是女人和孩子赐予给予了品行败坏的人导致受困而困苦,没有生活用品不能抚养养育,品行败坏的人担负不起养家的责任啊。靠近时会看到品行败坏的人,对女人孩子没有礼貌举止骄傲、蛮横、无礼、虐待,都远离时,品行败坏的人对她们又怨恨、责怪。”孔子很同情她们的遭遇。
解析:“唯”的意思“是”;“女”的意思“女人”;“子”的意思“孩子”;“与”的意思“本义:赐予,施予,给予”;“小”的意思“一般形容形状、强度”;“人”的意思“人字古义通过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到隶书的字形转变,可以看出从远古时代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人们对什么是人的认识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会直立行走劳作,懂得创造有思维能力的才能叫人,因为无论是在田间劳动的农民,还是在官府工作的官员,以及上至皇帝,都要劳动、写字、审批文件。后来的“人”字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人”不但会劳作而且能顶天立地;“难”的意思“鸟儿哀鸣。本义:被人逮住的鸟。引申义:受困、困苦”;“养”的意思“抚育、供给生活品、养育、赡养、抚养、养家”;“也”的意思“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意思”;那么这里的“小”是用来形容“人”的,古时候常说的“君子”是指:“讲理的人,有涵养的人”;“小人”是指:“品行败坏的人”。
还有一篇古文对“唯”字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前面说过,他一日三省其身,他对于道的理解,已经随着对世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身体力行而日趋精深,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还没有能够透彻掌握。所以孔子喊着他的名字告诉他说:“参啊,你明白我所说的道吗?天下之事有千万种变换,天下之物有千万种分别,但是他们的道理却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在每一个事物上细细讲求,肯定会头绪万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不是讲求根本的方法。我认为天下的事物,只用一个道理就可以贯通,任凭千变万化,都能合乎这个道理而没有丝毫的不符,具体到每件事上都没有不恰当的。比如河流,即使分成千万河汊,也都是由源头流出来的。
比如树木,即使长出千枝万叶,叶都是由同一个根长出来的。扩展开则博大精深,总结起来又十分俭约,这就是我所说的道”。“道”指:道德、品德、人生哲理、道理,人生的道路,古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指的是父与子的关系,指一个人的道德涵养,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成长与品质的培养。曾子听了孔子的话,恍然大悟,就回答说:“是”。曾子的功夫已经很深厚了,见识相当高明,所以不再有疑问。
圣人传授心法,只有曾子领会到了真谛,而其他学生都不明白。孔子出去之后,大家就围着曾子问:“夫子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夫子所说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忠恕而已”。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自己心中渴望的,就是其他人心中渴望的。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忠,就能够推及他人,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恕,就可以理解千万人的想法。只是这一个心,就可以遍通一切,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圣人所传的心法,而忠恕是内心的所在,没有其他更多的道理。
“恕”,明也。——《墨子经上》
“恕”,乃「如心」之意,何谓如心?即「真如之心」,真如就是宇宙一体、觉悟通达之意,是人与生所具有。明白宇宙和我们本来是一体,则宽容之心便由然而生。所以我们常说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能体会到他人的辛苦、病痛疾苦和恩德。因此,「恕」不仅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古圣先贤笃行的美德。
君不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圣孔夫子不仅自己力行之,也如是教诲自己的弟子: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继之后,孔夫子进一步推进,诲于子贡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的确,人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心怀全体人类的福祉,这种豁达、善良、智慧、博爱的精神,就是行恕道的至高表现!
新解
“你”从哪里来?
甲骨文中首现“女”,到春秋时代大量使用“女”代指“你”,此时也有用“汝”代指“你”,但比较不常见;到了战国时期,“女”和“汝”都被用于代指“你”,使用频度基本相当,此时“尔”字也悄悄地被用于代指“你”,但不常见;到了汉朝、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用“汝”代指“你”,用“女”代指“你”变得不再时髦!从南北朝的北周开始,“你”字出现,并逐渐替换“汝”。五四运动之后,“汝”字则基本废弃不用,而出现了“您”,现在“你”和“您”混用,并且很多人倾向使用“您”代指“你”。
因此,从“女”到“汝”再到“你”和"您”这样一路走来,慢慢地有用“您”取代第二人称的趋势。因此,即使孔子真的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那么,其中的“女子”则应该为“你”,而不是指女人。即:唯有你和小人一样难于相处!和你们走得近乎了,就一点礼数也不讲,和你们疏远了,你们又抱怨个不停!
因《论语》中“女”多同于“汝”,译为你或你们,而“子”译为学生或弟子。原文可解译则为: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难以教养,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虚,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
参考资料:
注解说明
我们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仁者爱人也",所以孔子是不会贬低女人与小人的。《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所说的"小人"是指"未修身"所有人,"君子"是"小人"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才是"君子"。我们天生都是小人,君子是从小人而来的,没有天生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聪明,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弱点、缺点,而且还喜欢到处说别人的弱点、缺点,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揭短、八婆。这种人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讨论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别人讨论。这绝对是人类的恶习。
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呢?
我们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常是以讹传讹,蚂蚁被传成大象,歪曲事实,给别人生活、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负面影响导致怨恨、仇恨的产生,最后暴发冲突。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是受益的,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孔子明确地批评子贡。
子贡你到处说别人坏话,论长论短,你就那么好吗?我反省自己的缺点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缺点。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从子贡的身上看到了问题,那么这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见到比我贤德的人,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不是去指责、批评别人,而是内自省。
《道德经》: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一样,贤德的人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贤德的人不是我们批评、指责的对象,而是我们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把孔子的立场表达清楚,他是爱人的人,是化解矛盾的人,而非制造矛盾的人,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贬低女人和小人于理不通。
孔子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思想行为不能突破"得失"的人。"得失"价值观的缺陷是得之喜、失之虑,由"得失"产生的情绪、习惯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本原因。
"得失系统"的本质是个竞争系统,由得的多少而形成等级金字塔、阶级思想。
当我们在世俗中获得"成功"以后,容易形成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情绪、习惯,容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很容易引发灾祸。同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朋四友要跟你混吃混喝、借钱,竞争对手把你当眼中盯,欲除之而后快,小偷、劫匪把你当成了发财的目标。而为了维持"得"的地位,保护既得利益,人会变得冷血、吝啬,处处堤防,会不择手段保护"得",身心累于"得"。
当我们在世俗中"失败"了或离成功很远,人会痛苦、埋怨,容易形成懒惰、厌世、暴躁的情绪、习惯。这时亲朋好友都远离你,继而孤独、无助,很容易挺而走险,变成小偷、劫匪类的坏人。《易经》里讲"否极才会泰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的情绪、行为习惯,很容易擦枪走火干坏事,身心困于"失"。
成功的人因"失去"或害怕"失去"痛苦不堪,未成功的人因"未得"、"求而不得"痛苦不堪。然后为了"得"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无恶不作、无所不为、丧失人性,最后给自己、家人带来灾难、祸患,这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该文章由作者:【吴依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