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汉语汉字)

不,汉语一级字,读作bù或者fǒ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名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后引申为禁止、不要,还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读作bù;“不”借为“否”时,读fǒu。

“不(bù)”在古代读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在去声(四声)音节前读阳平(二声),其他声调音节前读去声。

不(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不”是“帝”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甲骨文字典》:“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柎,花托花萼的底部)《诗·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郑玄笺:“承华(花)者曰‘鄂’,‘不’当作柎。柎,萼足也。古音‘不’‘柎’同。”《说文》解说不确,所训为假借义。“不”借用为否定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相反的意思。《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还可表示不是,非。《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通“丕(pī)”。大。清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叚借为丕。”《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又通“鄙(bǐ)”。视为鄙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叚借为鄙。”《韵补·纸韵》:“不,陋也。”《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不”借为“否”时,读fǒu。《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义为鸟向上飞翔,亦音fǒu。《说文》:“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没有

fǒu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没有

详细解释

【副】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

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no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noneed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cannotdoas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

通“丕”(pī)。大〖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bì);“不是”(bú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

《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

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

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

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绛趺。唐诗:红萼靑趺皆因之。

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

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

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

说文解字

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

说文解字注

不,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凡云不然者。皆於此义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读如德韵之北。音转入尤、有韵读甫鸠、甫九切。与弗字音义皆殊。音之殊、则弗在十五部也。义之殊。则不轻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之类可见。公羊传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韵书谓不同弗。非是。又诗鄂不笺云。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声不柎同。

从一。一犹天也。

他处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为天。

象形。

谓?也。象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音见上。

凡不之属皆从不。方久切。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pɯʔ

pɯ'

广韵

甫鸠

平声

方久

上声

分勿

入声

中原音韵

鱼模合

鱼模

入声作上声

洪武正韵

芳无

五模

平声

房鸠

十九尤

平声

俯久

十九有

上声

俯救

十九宥

去声

敷勿

二质

入声

逋没

二质

入声

分韵撮要

?

第八宾禀嫔?

阴入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p

ǐwə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p

ǐuət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p

juət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iuət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juət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pf

ǐuət

该文章由作者:【丁圣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