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冯白驹领导的琼崖苏区红三团下属的一支武装力量,成立于1931年5月1日。该武装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该部队旗帜鲜明,作战勇敢,曾在第二次琼崖苏区反围剿中担任掩护任务。其事迹已于建国初期被改编成芭蕾舞剧而被全国群众所熟知。2014年4月19日上午8时40分左右,中国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历史
成立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和娘子军连正式成立。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内园村正式成 立,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女子军特务连连长为庞琼花(后为冯增敏),指导员为王时香。全连有三个排,一排长冯增敏(后为卢赛香),二排长庞学莲(后为李昌香),三排长黄敦英(后为曹家英)每排三班,每个班有十名战士,全连九个班,加上连部的传令兵、旗兵、号兵、庶务、挑夫和三个膳食员,全连共有一百零三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十三岁的小号兵是男同志外,其余都是女同志。她们绝大多数是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扬名
1931年6月,驻在乐会县中原墟的国民党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经常带领反动民团武装,对两万苏区进行骚扰。我红三团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女子军特务连也参加。这次战斗,布阵于县苏区机关所在地的要道上,以配红色娘子军雕塑合主力歼击进犯之敌。
1931年6月21日,红三团主力部队为诱敌深入,设伏歼敌,乃向万宁县方向开去;当天夜里,又悄悄撤回来,埋伏在从中原通往乐会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的纱帽岭山林里。敌人果然中计,误认为我军只剩下女子军连保卫县苏区机关。于是,二十七日一早,陈贵苑带着国民党县兵和文甲、北山等民团二百多人,兵分两路向我县苏区机关扑来女子军连按作战计划,假装退却,诱敌深入。陈贵苑更为得意,狂叫:“都是女的,谁抓到就给谁做老婆”当敌军进入红三团主力埋伏圈时,突然遭到我军的猛烈打击,顿时乱作一团。陈贵苑方知中计,慌忙组织突围,但已迟了。另一路敌军听到枪声紧密,慑于我红军威力,不敢前进,自顾逃命去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毙、伤敌军二十余人,俘敌“剿共”总指挥陈贵苑和中队长陈传美以下七十多人,缴获长、短枪九十多支。女子军连机智勇敢地配合红军主力英勇作战的事迹受到根据地军民的赞扬。从此,“红色娘子军”的英名威震琼岛。
改编
琼海革命根据地示意图随着女子军特务连声威大振,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于是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归红三团建制,由黄墩英、庞学莲分别担任连长和指导员,下辖两个排,约60人。一排长由李昌香担任,二排长由王运梅担任。
解散
1932年7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广东反动当局命令警卫旅急速渡琼,向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七月底,国民党第一集团军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所部三个团一个特务营和空军第二中队一个分队共三千多人,从海口港和澄迈县东水港登陆。敌军登陆后,其旅部及三个团分别进驻府城、海口、加积、定安等城镇。为达到消灭琼崖红军,扑灭琼崖土地革命烈火的目的,敌军采用“军事政治、剿抚兼施”的策略,并以“迅雷疾风”手段和“先攻要点”,“重层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向我琼崖各个苏区发动了疯狂的“围剿”。
陈汉光组织敌第一团主力和第二、三团各一部共一千六百多人,分兵三路从定安向琼崖苏区琼东四区根据地发动进攻。二日
上午,敌第一团第一营一部及第三营为一路,经烟塘及双雁村向琼东四区的平坦村东南方向进攻;敌第一团第二营及机炮连为一路,经大路墟向平坦西南方向进攻,敌第三团第二营为一路,由黄竹向平坦西北方向进攻;另以第二团第三营在水流湖附近设伏堵截,切断我军撤退及应援之路。
因敌强我弱,特委研究决定:留一部分红军在原地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和军政学校学员、红一团、女子军特务连利用敌人的包围间隙,从牛探岭、苦瓜山向母瑞山根据地转移。当部队撤到东安位于琼东、定安交界的马鞍岭时,与敌军相遇。为掩护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女子军特务连和红一营留下阻击敌人。敌人蜂拥地冲上来,女子军连和其他红军战士们顽强反击,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的进攻。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当武器砸敌人,不让敌人向前推进。完成阻击任务后,女子军特务连第二班又留下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全班八位战士在弹药断绝的情况下,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
由于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失败,女子军一部分英勇牺牲,一部分失散,连长、指导员等被捕入狱,女子军第一、二连先后解体。不久后,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
队伍人员
全连分为三个排,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担任连长,冯增敏、庞学、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1932年春,女子特务连新增成2个连,共有140多人。
参加战斗
1931年6月,琼崖红军决定消灭乐会县的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宛部队,女子特务连奉命配合红三团和赤卫队的诱敌战术伏击沙帽岭。
1932年8月,琼崖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大量军队的“围剿”,两军在马鞍岭交战,因敌众我寡,琼崖红军主力作战失利。为掩护部队后撤,红色娘子军一连奉命留下一班10个人与红军一营在马鞍岭进行阻击,娘子军10个人最后全都牺牲了。
马鞍岭一战后,国民党陈汉光旅又调集大量兵力继续围剿,女子军成员陆续有一部分英勇牺牲、失散和被捕。根据现有的资料了解到,女子特务连解散之际,在战场中牺牲的成员共有19名,还有不少人员在撤退途中失散。面对国民党部队逼近,女子军连被迫解散。
1933年2月前后,女子军连排干部的8名人员不幸被捕入狱,后被押往广州监禁,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后,她们才得到释放。
成员现状
女子特务连的首任连长庞琼花出狱后嫁了人,丈夫是个文化人。日本人在她的家乡修炮楼,建立维持会,庞琼花的丈夫因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被日军杀害,日军军官看上了长相漂亮的庞琼花,庞琼花死活不肯,躲到几十里外的深山,但还是不幸被日军发现遭到杀害。
冯增敏出狱后不久,嫁给一位红军士兵,怀孕后丈夫不幸战死战场。她义无返顾继续上山寻找党组织。于是,冯增敏成为建国后娘子军连唯一一位党的妇女干部—琼海县妇联主任。1958年她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毛泽东还赠送给她一支全自动步枪。
“红色娘子军”排长王运梅,2013年9月14日辞世,享年104岁。
2014年3月9日,潘先英老人去世,享年100岁。
当年的“红色娘子军”队伍只剩下了100岁的卢业香老人在世。
艺术展现
电影
《红色娘子军》
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陈强、向梅主演
京剧
《红色娘子军》
杜近芳主演
著名唱段:打不死的吴清华我还活在人间、见到了红旗见到了党、永葆这战斗青春
彩色舞台艺术影片《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
多次各种邮票以此为主题。
多种小人书以此为主题。
电视剧
电视剧《红色娘子军》于2005年上映,袁军导演,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的事迹,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动人心魄的历史往事,演绎了一群善良女性艰苦卓绝的坎坷命运。
芭蕾
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按“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大获成功。至今,《红色娘子军》仍是中央芭蕾舞团保留剧目。[5]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原作。李承祥对此颇有感受:“编剧梁信的剧本、已故电影导演谢晋的导演艺术、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详细内容请查看主词条:红色娘子军(革命现代芭蕾舞剧)
现况
近年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常被演出。自1992年中国中央芭蕾舞团重排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一直演出到今天,演员已经五代。2007年7月1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在香港文化中心剧院演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2003年长篇小说《红色娘子军》,作者晓剑、郭小东
2004年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总制片人周游,主演殷桃、王伟、刘佩琦等。
2014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上央视春晚。
执行任务
女子军特务连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红军师部和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必要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打击敌人。除了战时英勇杀敌外,平时还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深入到各村开展活动,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宣传队。她们经常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并向民团家属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通过家属动员团丁向革命队伍靠拢。
由于女子军特务连的积极工作,经常受到上级嘉奖。特委书记冯白驹后来在回忆女子军连的事迹时,赞扬:“娘子军活动在苏区和群众结合得很好,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干各种活,很受群众拥护。作战很勇敢,有一次娘子军配合主力作战打败敌军,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娘子军还占第一位。”
该文章由作者:【韩晓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