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Latimeria)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生生的矛尾鱼L. chalumnae,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
保护级别
简介
矛尾鱼最早记载出现于古生物学理论中。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曾普遍认为该鱼早在七千万年前就灭绝。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南非意外发现了活的矛尾鱼,而关于第二例发现于印尼水域的矛尾鱼记载出现于1999年。同时该鱼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见,历史上迄今为止(2013年)共发现309尾矛尾鱼。2003年科学家们才得到矛尾鱼研究样本,并于2011年展开其基因阅读工作 。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东南沿海,同时由于其古老性,又被成为鱼类中的“活化石”。
身体特征
矛尾鱼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体呈长梭形,躯体粗状,体长达1.5米左右。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在头下下颌间有1对很大的喉板。躯体覆盖大而薄的椭圆形圆鳞,鳞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体表粗糙,体后部和鳍基部鳞较小。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条强度骨化,具嵴,呈棘状;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偶鳍内骨骼排列分节为非对称式。尾鳍外形近似矛状,3叶,由一个中心小叶将整个尾鳍平分上下两部。脊索终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块硬骨。肠内具螺旋瓣。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卵胎生。为肉食性鱼类。1938年12月,在非洲东南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的深海中捕到第一条,直至1952年才在非洲科摩罗群岛附近捕到第二条。此后在本地区陆续捕到百条之多。 。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通过对矛尾鱼的比较解剖研究,有助于探索最初两栖动物是由哪种鱼演化来的。
习性
矛尾鱼有一点不同于其他鱼的特征。普通鱼的脑重占身体的0.1%~1%,而矛尾鱼不到0.0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却多于其他鱼,而且矛尾鱼有内鼻孔的雏形,这也是鱼类上陆进化的证明。普通的鱼类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矛尾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它们登陆所必须的“支撑架”。
物种意义
矛尾鱼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对研究生物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 “活化石”之称。据其形态特征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地球环境发生变化,水体逐渐减少、干涸,鱼类的生命受到了空前的威胁,一些种类尝试着离水登岸,一部分总鳍鱼利用还不太协调的鳍,顽强地向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的地方走去。它们生存了下来,成为了两栖类的祖先。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更深处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来,即矛尾鱼。矛尾鱼的身上所具有的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并向四肢转变的特点,为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水里进化的理论提供了活的佐证。
与其他现存物种相比,矛尾鱼不仅在外观上保留了百万年前的鱼类外形,而且在基因上的变化也比预期要小很多。科学家称,在基因组变化的平均速度上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是鱼类的两倍。据猜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有关。此前,生物学家曾在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都探测到过该种起控制作用的基因组,但在鳍鱼中还是首次发现。科学家证实,该基因组控制着肢体的发育和胚胎膜功能,现打算将其转移到小鼠基因组中进行研究 。
发现历史
于1938年,在南非东伦敦的渔民捕获了一条奇特的鱼。船长指最初发现时此鱼是蓝色的,但后来渐变成深灰色,并交予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但此鱼却未能存活,拉蒂迈就将此鱼继而交予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James Leonard Brierley Smith),史密斯发现此鱼乃腔棘鱼,并将之命名为矛尾鱼。当时对腔棘鱼的认识只有从化石获得,故矛尾鱼被指是活化石。
14年后于1952年在科摩罗发现了另一矛尾鱼的标本,并被命名为另一物种。但后来发现该标本在捕获时受伤,失去了第一背鳍,故其实也是矛尾鱼。于1988年,在大科摩罗岛西岸对开的180米水深处发现了矛尾鱼的天然栖息处。
于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外表像科摩罗的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DNA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矛尾鱼有所不同。后来于1999年亦被正式描述,是为矛尾鱼的另一个亚种。分子分析估计两个亚种的分支时间大约是在4000-3000万年前。
该文章由作者:【桃木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