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区(江西省赣州市辖区)

赣县区,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东邻于都县、安远县,南接信丰县,西连章贡区、南康区,北与兴国县、吉安市万安县接壤,与章贡区、南康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共同组成赣州市中心城区。赣县区总面积2993.09平方千米,占赣州市总面积的7.6%,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8%。下辖12个镇、7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县区常住人口576310人。

赣县区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赣县”,境域形似人耳状,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被誉为“客家摇篮”。

2020年,赣县区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

赣县区(江西省赣州市辖区)

历史沿革

东周前,属古扬州。

春秋,处于吴、楚边域。战国,前期处于越、楚边域,后期为楚地。

秦,属九江郡地。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赣县,属豫章郡,县治益浆溪。新莽,隶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九江郡复豫章郡名。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分豫章置庐陵郡,赣县属之。

三国,孙吴嘉禾五年(236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赣县属之。同年析赣县地置平阳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赣县属之。太康末(289年)县治徙葛老故城(今赣州市章贡区水东一带)。永和五年(349年),郡、县治徙章贡二水间(今赣州市区)。

刘宋,改郡为国,赣县属南康国。齐,复南康郡,梁、陈因之。陈时,赣县与南康县互易名。

隋,平陈废郡为州。开皇九年(589年),因虔化水取名虔州。同年平固县归并赣县。

唐,赣县属虔州。

五代,杨吴属百胜军。南唐,改昭信军。

宋开宝八年(975年),复称州,赣县仍属虔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赣县7个乡(原平固县地)置兴国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因“虔”字为虎头,含杀意,非佳名,奏准取章贡二水合流意改称赣州。

元,属赣州路。

明、清,属赣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先后直隶省、赣南道、第十一行政区、赣南专区、第九行政区、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4日,赣县解放,成立赣县人民政府。同时析赣州镇设立县级赣州市。赣县区先后隶属赣州分区、赣西南行政区、赣南行政区、赣州专区、赣州地区、地级赣州市。

1969年7月,县城由赣州市徙梅林镇。

2016年10月,江西省政府印发通知,按国务院有关批复精神,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州市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12月28日,赣州市赣县区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赣县区内行政区划,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清末,行坊、乡、都、图制。城区设8个坊,即东坊、南坊、西坊、北坊、城东坊、城西坊、水东坊、水西坊。城外设6个乡,即四会乡、大由乡、章水乡、云泉乡、长兴乡、爱敬乡。坊、乡下均设图,乡、图之间置都。

清同治年间设8坊、6乡、50都、109图。每图10甲,每甲10户。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3年(1914)改划全区为10个区团。至民国36年,全区共有43个乡(镇),辖485个保、5147个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区三分之二以上地域属中华苏维埃区域。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赣县区苏维埃政府在江口成立。辖白鹭、田村、清溪、良口等区。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扩大到18个区,120多个乡,辖区内人口约20万。现区辖的韩坊、王母渡、小坪和阳埠乡的部分地区,当时成立了牛岭区、南区和下南区,共17个乡,属信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区、乡、村制。全区设韩坊、桃江、大埠、沙石、水西、沙地、湖江、水东、茅店、江口、南塘、龙口12个区,1950年6月全面划乡,设置11个区,116个乡、833个村。1958年9月,全区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成立17个人民公社和1个垦殖场,区、乡全部撤销。1984年5月,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1986年,全区共设1个镇、20个乡、305个行政村、3190个村民小组。1988年,田村、江口、王母渡乡撤乡建镇。1989年,沙地乡撤乡建镇。1989年12月,湖江乡分设湖江、湖新、古田3个乡。1991年,沙地镇分设攸镇乡。1994年起,南塘(1994年)、吉埠(1995年)、茅店(1996年)、五云(2000年)相继撤乡建镇。

2000年,全区有9个镇、15个乡,315个行政村,3224个村民小组,14个居民社区。2011年11储潭乡撤乡设镇,2015年1月韩坊乡撤乡设镇,全区设12镇(梅林、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王母渡、沙地、五云、湖江、储潭、韩坊),7乡(大埠、阳埠、大田、长洛、石芫、三溪、白鹭),276个行政村,3237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社区。

2016年10月,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州市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区划现状

截至2019年,赣县区下辖12个镇、7个乡,另设有1个经济开发区。赣县区人民政府驻梅林镇梅林大街5号。

区划现状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360704100000

梅林镇

360704101000

王母渡镇

360704102000

沙地镇

360704103000

江口镇

360704104000

田村镇

360704105000

南塘镇

360704106000

茅店镇

360704107000

吉埠镇

360704108000

五云镇

360704109000

湖江镇

360704110000

储潭镇

360704111000

韩坊镇

360704201000

阳埠乡

360704202000

大埠乡

360704203000

长洛乡

360704204000

大田乡

360704207000

石芫乡

360704208000

三溪乡

360704209000

白鹭乡

360704400000

江西赣县经济开发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赣县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东邻于都县、安远县,南接信丰县,西连南康区、赣州市章贡区,北与兴国县、吉安市万安县接壤。县境最南为韩坊镇黄田背村,距县城78千米;最北为白鹭乡刘屋村,距县城69千米;最东为三溪乡田径村,距区中心56千米;最西为沙地镇三田境村,距区中心63千米。介于北纬25°26′—26°17′,东经114°42′—115°22′之间,南北长约91千米,东西宽约34千米,总面积为2993.0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赣县区境域属丘陵山地。地势东南高,中、北部低,东部和南部重峦迭嶂,迂回起伏,其间夹有山间条带状谷地,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中部和北部多为丘陵,大小河流纵横其间,切割成大大小小的丘陵盆地。境内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形。

不同岩性的抗风化及抗侵蚀能力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形、地貌形态。变质岩区一般抗风化能力强,多为高山峻岭,植被条件好,无明显流失,全区约有1565.3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52.4%。花岗岩区易风化,风化层厚,多为山顶浑圆的低山丘陵,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全区约有1057.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5.4%。砂砾岩(页岩)区,不少页岩易于风化,一般地形较平缓,多为缓丘岗地。

岩性和构造奠定了赣县区地形地貌发生发展的基础。东南、东北边缘地势高峻,并逐渐向西北方向倾斜,群山重迭,迂回绕绻。境内有平江、桃江、贡水、赣江4大主流,错综其间,彼此切割成赣州盆地和桃江、韩坊、田村等大大小小的盆地和山间条带状谷地。境内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岗地5种。

中山地形

分布在赣县区东南面的长洛、大埠、小坪乡及北缘田村瑞峰山周围,及西缘与章贡区交界处,海拔在8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面积119.50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4%。其间8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为水鸡岽,达1185.2米,为县境最高点。

低山地形

海拔在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度300—500米。主要分布在赣县区大埠、韩坊、长洛、大田、吉埠以及茅店、湖江、石芫、白石、田村等乡镇边缘地区。五云、沙地、阳埠、王母渡等乡镇也有小面积低山。面积878.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9.4%。

高丘地形

海拔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100米,遍布全区各地。面积1389.06平方千米,占赣县区总面积的46.5%。

低丘地形

海拔在200—300米之间,相对高度20—50米。主要分布在平江、桃江、贡江、赣江沿河两岸。面积400.2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4%。

岗地和平原地形

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0—20米。主要分布在4大主流及其主要支流的丘间盆地,一般呈馒头状散布或垅状相间平列,坡度和缓,面积200.1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7%。湖江镇古田张屋村海拔82米,为区境最低点,也是赣南最低点。

山脉

赣县区境属南岭山系。东南与东北面,九连山、武夷山脉经南康、信丰、于都和兴国等县逶逦入境,两两成对地向桃江、平江和赣江倾斜;西北面,罗霄山经万安、南康等县蜿蜒入境,甸卧在赣江的西岸。区境内的山脉主要有5条。

九连山余脉:赣县区东南部2条山脉是龙南九连山的余脉,分别沿桃江的两岸向北延伸。东岸的一条经由韩坊、王母渡、小坪、大埠、长洛、大田,到江口的贡水南岸结束。这条山脉为区境内的主要山脉,全长55千米,宽约15千米。整条山脉中,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1座,其主峰就是小坪乡的水鸡岽(海拔1185.2米)。沿桃江西岸的一条经由阳埠、王母渡、大埠,到大田乡的贡水南岸结束,全长约35千米,宽约3千米。这条山脉上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4座。

武夷山系于山余脉:赣县区东北部2条属武夷山系于山的余脉,分别沿平江两岸向西南延伸。东岸的一条经由三溪、南塘、吉埠,到江口贡水北岸结束,全长约20千米,宽大约5千米。这条山脉中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3座。西岸的一条经由白鹭、田村、南塘、吉埠、白石、石芫、湖江、储潭、江口,到茅店贡水北岸结束,全长约35千米,宽约6千米。这条脉上较高的山很少,只有田村与万安县交界处的瑞峰山海拔是823.3米。

罗霄山系诸广山余脉:赣县区西北部属罗霄山系诸广山余脉,在区丁北,自章贡区、南康市入境,沿赣江向北延伸,经由五云、沙地等乡镇,甸卧于赣江两岸,长约15千米,宽约5千米,有海拔600米以上山峰8座。

气候

赣县区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2014年,平均气温20.6℃,比历年平均值偏高1.0℃,年日照总时数1977.5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多225.7小时,年总降水量1104.0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342.3毫米。

气候特征

赣县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太阳辐射较弱,冷暖变化显著,降水变率大。即,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春夏之交多洪涝,秋冬两季雨量稀。

四季特征

赣县区春季气温渐升,雨日渐多,往往寒暖交替,气候多变,常有阴雨和低温天气出现,时有冰雹发生,春末夏初相对湿度最大,进入霉雨季节;

夏季海洋季风强盛,天气高温高湿,形成大范围降雨或暴雨,为年降水量集中的时间,盛夏与伏秋季节天气炎热干旱,但有时受台风影响,出现台风雨或台风暴雨,有时也出现地区性的对流性不稳定的雷阵雨,历时短,范围不大;

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受北方干燥冷空气控制,秋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湿度小,有小阳秋天气;

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有时会出现阴雨天气,但降雨量不大。

水文

赣县区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赣江上游区。境内有赣江、贡江、桃江和平江4大河系。把全区分成4个水域。平江、桃江注入贡江,贡江汇章江入赣江。境内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708条,总长度2383千米。其中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02条,主流在县境内共长182.7千米。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为0.8千米。

桃江、平江、贡水、赣江,分别由居龙滩、翰林桥、峡山、棉津水文站监测记载这4条主要河流的水位、流量等各种水文资料数据。各站的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多数为5—10米,各站年最高水位大多出现于4—6月,最低水位多出现于11月至来年1月。各站全年最大、最小流量出现的月份与水流变幅月份相同。1986—2000年,全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398.3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天数为165天。2011年,年均降水量1870.3毫米,最多时6月,为285.6毫米,最少时10月,为10.7毫米。2014年,年均降水量1104.0毫米,最多时5月,为305.8毫米,最少时10月,为0.5毫米。河川径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相似,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以暴雨、洪水为主要自然灾害,每年4—9月为汛期,防汛任务艰巨。全区地表水资源量为20.88亿立方米(含农业灌溉用水还原量在内),人均和亩均水量分别为4910立方米和5153立方米。

赣江

赣江是赣县区境第一大河,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流贡水,发源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石寮岽(石城县南)。流经瑞金、会昌、于都、赣县,在章贡区北与章水汇合始称赣江。章贡区以上为赣江上游。章贡区以下到吴城河段为赣江干流。赣江在赣县区自储潭镇陈屋入境,北流经五云、湖江、古田、沙地、攸镇,在小良岽入万安县境。县境内河长45千米。有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35条。

贡水

贡水又称贡江,是赣江河源。汉时称湖汉水。流经瑞金、会昌、于都,沿途纳湘水、濂水、梅江等支流。自江口徐屋入境,流经江口塘纳平江、茅店信丰江口纳桃江,于梅林镇章贡村入章贡区。县境内河长36千米,有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4条。

桃江

桃江也称信丰江,是贡水一级支流。发源于赣粤交界九连山脉冬桃山东麓,流经全南、龙南、信丰,流经王母渡观音山下入境,经王母渡、大埠、大田、茅店信丰江口注入贡水。区境内河长67.7千米,有集雨面积10千米以上支流38条。

平江

平江又名潋江,是贡水一级支流。发源于兴国县和宁都县交界桂花山东麓。流经兴国,至南塘石院村入境,经南塘、三溪、吉埠、江口,于江口塘注入贡水。区境内河长34千米。平江是全国第二条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有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24条。

土壤

赣县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5个亚类,51个土属,96个土种。主要土类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及水稻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赣县区水资源较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三个部分。地表水平均径流深650毫升,地面径流量19.3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动量,据估算为4.49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3.1%。区内4大河流由外县入境,径流量年平均为270.7亿立方米。

2014年,赣县区山塘总计9765座,蓄水量180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987公顷。有水库65座,蓄水量6169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55座。

土地资源

赣县区山地黄壤面积1939.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65%。红壤面积22.21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4.34%。是全区主要土类。紫色土面积1.33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46%。草甸土面积1202.7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0%。石灰土面积228.3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8%。2014年全区总耕地面积28386.67公顷,其中水稻土面积2.4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07%,耕地总面积的87.36%,是全区主要耕作土壤。

2014年,赣县区土地总面积29.93万公顷,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79%,人平土地0.47公顷。其中山地面积为23.93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9.95%;水面1.5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5.25%;村庄道路22.39万公顷,占总面积74.81%。

生物资源

赣县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牛、麂、云豹、穿山甲等23个品种。

珍稀植物有银杏、野茶树、竹柏、红楠等350多种。

矿产资源

赣县区矿产资源有钨矿、铜矿、煤矿、稀土、石灰石、金矿、莹石等20多种,经地质堪查成型的矿床18处。尤以煤、稀土、钨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是赣南的主矿区。

人口

截至2018年末,赣县区户籍人口为65.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县区市常住人口为576310人。

政治

赣县区委委员、常委、书记:廖永平

赣县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区长候选人:刘文彦

经济

综述

2018年,赣县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87.59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分别高于赣州市、江西省平均水平0.3、0.9个百分点,在赣州市居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8.17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58.21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2.6:57.4:30.0调整为11.3:57.7:3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301元,增长11.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0.85亿元,增长9.4%,占GDP比重为64.4%。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赣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0%,增速略低于江西省、赣州市平均水平0.1%、0.3%,增速排名赣州市第12位。工业投资增长17.3%,排名全市第17位。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上年的6.2:31.5:62.3调整为5.7:46.9:47.4。

财税收支

2018年,赣县区财政总收入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8亿元,增长2.9%。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3.2%,下降0.1%。2018年各项税收收入9.60亿元,增长11.9%。

2018年,赣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30亿元,增长17.9%。其中,民生类支出47.09亿元,增长21.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88.35%。

人民生活

2018年,赣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6元,比上年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7元,增长9.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0%。

2018年,赣县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比2017年提升了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比2017年下降2.8%,烟酒及用品价格比上年提升了4.9%,衣着价格比上年下降了5.2%,交通和通信价格比上年上升了0.6%,居住价格比上年上升了1.7%。

2020年,赣县区地区生产总值跃上200亿元新台阶,提前3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8.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5%。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8年,赣县区粮食播种面积54.72万亩,比2017年减少0.81万亩;烤烟面积0.35万亩,减少0.09万亩;蔬菜类(含菜用瓜)9.74万亩,增加0.32万亩;花生面积2.30万亩,减少0.05万亩。粮食产量17.89万吨,比2017年下降6.93%;蔬菜类及食用菌产量15.10万吨,增长11.59%;瓜果产量1.37万吨,增长7.80%;水果产量6.57万吨,增长40.33%。其中脐橙产量5.35万吨,增长40.86%。

畜牧业

2018年,赣县区肉类总产量4.15万吨,比2017年下降17.98%。生猪2018年末存栏19.98万头,下降0.35%,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2.05万头,增长38.51%。生猪出栏38.13万头,下降16.33%。

渔业

2018年,赣县区水产品产量1.49万吨,增长1.36%。

第二产业

工业

2018年,赣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12亿元,同比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幅低于赣州市平均水平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位于赣州市第15位。从产业集聚看,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6.5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4.4%。从产品产量看,十种有色金属888吨,增长42.5%;铝材4740吨,增长178.0%;饲料16.6942万吨,增长26.7%。

建筑业

2018年,赣县区建筑业增加值13.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同比增长8.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6%。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8年,赣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1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低于赣州市、江西省平均水平1.3、1.4个百分点,排名赣州市第16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86亿元,增长7.0%;零售业零售额33.87亿元,增长9.8%;住宿业零售额0.38亿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0.89亿元,增长12.9%。分地域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15亿元,增长11.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6亿元,增长3.6%。

对外经济

2018年,赣县区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实际进资68.14亿元,增长16.1%;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实现进出口总额为29.3533亿元,总量排名赣州市第4位,增长16.7%。其中出口总额为20.8318亿元,总量排名赣州市第4位,增长7.9%。

房地产业

2018年,赣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1.78亿元,比2017年增长21.1%。房屋施工面积198.57万平方米,增长80.2%;房屋竣工面积11.54万平方米,增长26.5%;商品房销售面积48.05万平方米,增长31.3%;商品房待售面积6.74万平方米,增长1.2%。商品房销售额36.40亿元,增长32.0%。

旅游业

2018年,赣县区国内旅游人数286.75万人次,增长19%。旅游总收入14.34亿元,增长17%。

金融业

截至2018年,赣县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6.47亿元,比2018年初增加27.79亿元,增长11.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2.06亿元,比2018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长10.5%。各项贷款余额204.36亿元,比2018年初增加19.65亿元,增长10.6%。

交通运输

交通

2018年,赣县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9.14亿元,比上年增长8.4%。

赣县区处在赣州市区的“二环线”上,是闽南9市、赣州市东部8县(市)下赣州、上京九、达105国道的咽喉要道,更是大京九经济增长带和赣龙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十字交汇点,境内赣江通达长江至海外;105、323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纵横县境连接东南沿海开放城市。

公路

105国道、323国道呈十字型纵贯区境,西接赣粤高速公路,东接昌厦一级公路。

高速建有G45大广高速赣粤段、G76厦蓉高速瑞赣段、S4503赣州绕城高速公路、G6011兴赣高速等。

铁路

京九铁路横贯赣县区境内48千米,并设有3个火车站,其中设在城区的赣州东站是京九线上四大货运编组站之一,赣龙铁路、赣瑞龙铁路与京九铁路在此接轨。昌赣客运专线经过赣县区,并设赣县北站。

航空

赣县区距赣州黄金机场约23千米。截至2019年12月,机场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昌、成都、昆明、海口、厦门、青岛、常州、南宁、济南、西安、珠海、宁波、哈尔滨、三亚、郑州、湛江、南京、贵阳、遵义、天津、桂林、温州、长沙、武汉、延安的国内航线以及泰国芭提雅的国际航线。

运输

2018年,赣县区公路货物运输量1294万吨,增长14.7%;运输周转量424971万吨千米,增长21.1%。公路旅客运输量598万人次;运输周转量31741万人千米,下降9.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赣县区普通高中招生4765人,在校学生13470人,毕业生3932人。普通初中招生11477人,在校学生34637人,毕业生9954人。普通小学招生8895人,在校学生57277人,毕业生11476人。

科学技术

2018年,赣县区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达成合作,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评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是2015年的3倍。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突破千件大关。

文体事业

2018年,赣县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34055户。全年全区完成本台新闻采、编、播286期1286条,专题节目45期;完成上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用稿512篇,其中:中央级19篇、省级56篇、市级437篇。

医疗卫生

2018年,赣县区投入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3626亿元,同比增长31.47%。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1所,卫生院24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177张,卫生技术人员217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67人。

社会保障

2018年,赣县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398人,完成任务目标的156.1%;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611人,完成任务目标的124.8%;引领大学生创业179人,完成任务目标的559.4%,全市排名第2位;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8亿元,园区企业定向培训367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万人。

土地利用

2019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给予奖励10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历史文化

语言

赣县区境内99.5%是汉族客家民系,素有“客家摇篮”之称,也是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境内通行客家话(亦称“赣南话”)。

抢打桥

赣县区白鹭村独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月初七迎彩灯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有一群赤膊短裤的彪悍后生,簇拥一个“井”字形的粗大的木架——打轿,窜到祖堂——世昌堂上,点烛焚香之后,礼炮轰鸣,鼓乐喧天,众手高擎打轿,三起三落,重重地击地三下,雷爆般怒哄三声:“发!发!发!”人潮便决堤山洪般地涌出祖祠来到祠外广场。参加争夺的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桥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托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轿的那户人家。

打轿象征“打(大)发”,大家都以领到它为荣。尤其是那祈求添丁生子的家族,愿望更加迫切,企图领到打轿,带来好运、心想事成。想领打轿的人越多,抢打轿之战就越激烈。抢打轿常常通宵达旦,才见分晓。

擂茶

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放添丁炮

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中秋佳节烧瓦塔

在赣县区梅林镇、白鹭乡、田村镇等一带,当地客家人在一古庙前举行了隆重的民俗表演烧瓦塔活动,以喜迎中秋佳节的到来。

手工造纸工艺

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

迎彩灯

“迎彩灯”作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赣南客家人祈福的一种形式。

风景名胜

概况

赣县史悠久,历史文化、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田村大宝光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鹭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湖江夏府戚氏宗祠保存完好。白鹭官村商周遗址、南朝齐墓、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西晋储君庙、后梁麂滩妙高寺、宋代夏府宗祠群、清初文昌阁等历史名胜,久负盛名。境内有狮子岩、丫机岽、菩提山、石林山、文峰山、金鸡洞、大湖洲、小湖洲、马口森林公园、赣南“小庐山”小坪宝莲山风景区、三溪寨九坳丹霞地貌景区等自然景观,并建有客家人民广场、客家文化城、赣南客家名人园、赣南客家名俗园等人文景观。

赣县境内红色旅游景点丰富。有“江口会议旧址”、江口贸易分局旧址、白鹭福神庙红军军团长以上会议旧址、田村“进士第”旧址、三十年代初国民军建的碉堡永固楼、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战斗发生地、长征路上渡过的第一条江——桃江、大埠暴动旧址等22处。

宝华寺

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原名西堂宝华禅院,明朝始称宝华寺,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山村龚公山,距田村圩镇约8千米(15华里)。昔为隐士龚亮栖所,为当时的江南名寺。该寺建在群山环绕之中,清净幽雅,风景独特。今存三殿,雄伟庄严。寺内有十大宝:大宝光塔、出木井、古鼎锤、千人锅、龙泉井、千年杏、千年柏、千年松、四方竹、灵照女莲。

契真寺

契真寺初名“弃假寺”,后名“契假寺”,复改“契真寺”。现契真寺罗汉殿佛座中有五言诗云“汉代弃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记述;寺内藏古联“汉朝契假寺,秦代天丛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弃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丛山。建寺初期非常简陋,香火不旺。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遗下十八真经,即现存的十八部《佛名经》,香火始转旺盛。至唐,迁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铜锣窝(即今址),始改名为“契真寺”。

储君庙

位于赣县储潭乡圩上,历史悠久,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庙”之美誉。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晋刺史朱瑞置储君于此,故而得名。古庙占地二千多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庙前刻有《广济古庙》、《唐朝勒封》等旨牌。储君庙不仅是道教圣地,而且是古建筑的杰出精髓。其庙有一角倒塌,后经多次修补都自动倒掉,无法修回原貌。储潭乡还有储山、天宫寺、储君阁、赣州八景之一的“储潭晓月”就在这里,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白鹭村

位于赣县区最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有一脚踏三县之称。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赣南客家文化。白鹭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2006年9月18日,湖南闭幕的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上,赣县白鹭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古村之一。

三溪寨九坳丹霞地貌生态园

位于赣县区三溪乡北部的寨九坳村,也是三溪乡与南塘镇及兴国县龙口镇三地交界处。旅游区距离三溪圩镇7千米,至县城50千米,到赣州市城区57千米。寨九坳—定光山一带丹霞地貌面积约有3平方千米。在旅游区范围内,主要发育有以中立崩塌为主而形成的丹霞赤壁;有以地表水切割为主形成的一线天和沟谷(过水岩);有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穿洞、额状洞(凉伞山);有以岩块乱石为主构成的景观,如“坐井观天”、“八卦阵”等;有以肖形地貌为主构成的景观,如象鼻石、酒坛山、马鞍山、神龟山、仙女靠背、金童石(神仙柱)、玉女岩等。

赣县文昌阁

赣县文昌阁位于江西省赣江源头、贡江北岸、赣县县城南部、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占地1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96.62平方米。阁楼外观三层,一层设副阶周匝,二层出檐设四出抱厦,三层为重檐十字脊,最高处为宝顶顶部,阁身高39米,台基高7.36米,阁楼总高46.36米。该阁为平面正方形设计,阁内共五层,其一至二层设有暗层。该阁于2009年10月2日动工兴建,整个工程采用仿古建筑材料,运用传统建筑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建设,内部为框架结构,外观为仿宋木结构,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

宝莲西湖

宝莲西湖位于赣县大田乡、大埠乡境内,目前距赣州市区30公里,赣县县城23公里。湖区范围呈带状,位于赣江两大支流之一的贡江支流桃江下游。湖区内建有居龙滩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面积7739平方公里。湖区总长29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5.7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22米,蓄水量7360万立方米。湖区位于大田和大埠两乡镇之间,景区的核心范围位于大埠乡境内。区域内有三种地貌类型,多为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

地方特产

赣县区特产有:沙地板鸭、阳埠腐竹、无则添鱼丝、赣南蜜饯、荸荠糕、吉埠贡芋、汶溪绿茶、甜菊糖、湖江蜜枣、田村温柑、南塘脐橙、茅店葡萄、储潭果荠、韩坊香菇、长洛蜜糖、赣县茶油、王母渡红瓜子等。还有黄元米果、倒菜、擂茶、烫皮、蝴蝶鱼、糯米酒等客家小吃,品种繁多。

赣县区特产有:沙地板鸭、阳埠腐竹、无则添鱼丝、赣南蜜饯、荸荠糕、吉埠贡芋、汶溪绿茶、甜菊糖、湖江蜜枣、田村温柑、南塘脐橙、茅店葡萄、储潭果荠、韩坊香菇、长洛蜜糖、赣县茶油、王母渡红瓜子等。还有黄元米果、倒菜、擂茶、烫皮、蝴蝶鱼、糯米酒等客家小吃,品种繁多。

著名人物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

钟崇俨(1778—1858)白鹭乡白鹭村人。与儿子钟谷同为为东河戏奠基人。

刘大煜(1906—1982)田村镇,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赖传珠(1910—1965)大埠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罗亦经(1911—1991)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廖容标(1912-1979)韩坊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光华(1913—2010.6.6)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原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保山(1915—1972)南塘镇清溪村人,总参谋部三部原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谢镗忠(1916-1989)南塘镇人,武汉军区政治部原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游好扬(1916-1991)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钟登华(1963—)梅林镇人,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任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2016年9月,任天津大学校长。

荣誉称号

2019年,赣县区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2020年3月,赣县区入选2019年度消防工作先进区。

2020年6月,赣县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该文章由作者:【神采飞扬中国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