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在今朝(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品)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而进行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作品原文

《千年梦园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只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医院;有的年轻人虽然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词语释义

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捆绑:用绳索等捆绑。比喻受到约束,限制。

猝然长逝:突然去世了的意思,猝的意思是突然、防不胜防、意外的原因。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风华正茂:风的意思是指风采、才华;华的意思是时光,时间段;茂的意思是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动过度。疾,病。因长期辛苦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疾病。

鲲鹏展翅:鲲鹏是一种大鸟,它飞翔的时候会张开大翅膀,比喻一个人要大展宏图。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句子解析

1、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启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2、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3、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使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4、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体会到万户为了这次飞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生命,中国史上第一次火箭飞行没有成功。体会到了中国航天的历程是坎坷的,古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坚持不懈的奋斗。

结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展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第11自然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多彩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尽心尽力、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相关资料

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的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地球及其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认知整个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从事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开发太空及其丰富的资源。载人航天器由载人航天系统实施,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有时还包括其它地面保障系统,如地面模拟设备和航天员训练设施。

根据飞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太空船和航天飞机三类。载人飞船按乘员多少,又可分为单人式飞船和多人式飞船。按运行范围,可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太空站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又是一种重复使用的运载器。

载人航天技术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

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一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月球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至阿波罗17号结束。另有2009年发行的美国同名电影《月球》。

相关人物

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2.3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待了21小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费俊龙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党员,毕业于长春航校,大学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

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被评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0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05年10月12日,随神舟六号飞船和聂海胜一起踏入天空展开为期五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船飞行。

2005年10月14日,下午费俊龙在太空做了四个前滚翻。

200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为费俊龙、聂海胜颁发了“航天功勋奖章”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证书”。

2011年7月,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晋升少将军衔。

聂海胜

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他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他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梯队。聂海胜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已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5年10月12日,终圆了“九天揽月”的梦想。

该文章由作者:【蛇鼠两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