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汉语汉字)

札(拼音:zhá)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战国“睡虎地秦简”,本义指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片。引申指书信,用作动词指书写。又指古代的一种公文,这个意思在古籍中又写作剳、劄。又指铠甲叶片等片状的东西。

札(汉语汉字)

详细解释

“札” 一般被认为是形声字,也有人认为它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作图1,左部的“木”作形旁,“木”本为树,引申为木片、木板;右部为“乚(yà)”,它代表什么,学者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乚”仅仅是一个声旁,是指示这个字的读音的,没有表义作用;也有人认为“乚”像肋骨,形体细长,于此比拟表示细长的意思。“木”“乚”相合乃指细长的木板。图2是战国秦系简牍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笔画比较平直。汉代隶书(图3、4、5)与楷书,构形皆与战国文字无异。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zhá

名词

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纸的代称。

书信。

古代公文的泛称。下行文书。如诏敕、指令等。

〈文言〉皮革。

〈文言〉铠甲的叶片,多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文言〉疫病。

动词

书写。

〈文言〉用书信告诉;函告。

〈文言〉指遭疫病而死亡。

〈文言〉拔除。

〈文言〉刺;嵌。

〈文言〉凹陷。

〈文言〉谓在某地住下。

〈文言〉捆,绑。

〈文言〉用同“炸”,用油炸。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侧八切(zhá)

牒也。从木乙声。

说文解字注

牒也。

段注:片部曰:牒,札也。二字互训。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札、曰牒。《释名》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司马相如传》曰:上令尚书给笔札。师古曰:札,木简之薄小者也。

从木,乙声。

段注:侧八切。古音在十二部。

广韵

侧八切,入黠庄 ‖乙声质1部(zhá)

札,简札。《释名》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又牒也,署也。侧八切。六。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札 ·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侧八切,音扎。《说文》:牒也。徐曰:牒亦木牍也。《尔雅·释器》疏:古未有纸,载文於简,谓之简札。《中庸》方策注:简、札、牒、毕,同物而异名。札,木简之薄小者也。《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前汉·司马相如传》: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

又甲叶也。《左传·成十六年》: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又夭死为札。《左传·昭四年》:民不夭札。

又《释名》:拨水之櫂曰札,形似札也。

又《集韵》:一黠切,音轧。报也。

又叶侧瑟切,音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正譌》:俗作扎,非。

考证:“《左传·成十六年》:养由基蹲甲而射之,穿七札焉。”谨照原文穿改彻。“《左传·昭二年》:民不夭札。”谨照原文二年改四年。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s

ăt

王力系统

eat

周法高系统

ts

riat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黠屑薛

riɑt

北魏後期北齐

黠屑薛

riɑt

齐梁陈北周隋

黠屑薛

riɑt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s

ăt

拟音/王力系统

æt

拟音/董同龢系统

æt

拟音/周法高系统

at

拟音/李方桂系统

tṣ

ăt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十四黠

开口呼

全清

侧八切

tʃæt

集韵

入声

七栉

开口呼

全清

测瑟切

ʧiet

入声

十四黠

开口呼

全清

乙黠切

ʔɪæt

入声

十四黠

开口呼

全清

侧八切

ʧæt

入声

十六屑

开口呼

全浊

昨结切

dzɛt

入声

十七薛

开口呼

全清

侧列切

ʧiæt

韵略

入声

侧八切

增韵

入声

侧八切

中州音韵

入声作上声

家麻

庄洒切

洪武正韵

入声

四辖

全清

侧八切

tʃat

分韵撮要

阴入

第二十五翻反泛发

该文章由作者:【设计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