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手枪(勃朗宁研制的手枪)

勃朗宁研制手枪始于19世纪末,其产品主要由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美国的柯尔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顿武器公司制造。约翰·勃朗宁作基础上的设计、迪厄多内·塞弗(Dieudonne Saive)和比利时赫尔斯塔尔的国营赫斯塔尔改进及完成以及FN生产的单动操作式半自动手枪,是当时欧洲威力最强大的9×19毫米手枪子弹。其特点是射击精确度搞,射程远,弹容量大。

勃朗宁手枪(勃朗宁研制的手枪)

发展历程

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制造的勃朗宁手枪种类较多,其中有军用手枪、警用手枪和袖珍手枪,口径有6.35mm、7.65mm和9mm,手枪的自动方式有自由枪机式和枪管短后坐式。

比利时勃朗宁M19007.65mm手枪),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的手枪,并获得专利,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的手枪。

1900年,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获得生产特许权并开始制造,该手枪被比利时军队列为制式手枪,枪的全称为:勃朗宁M19007.65mm手枪。这种手枪在解放前流人中国较多,在我国被称为“枪牌手枪”。

M1900手枪

勃朗宁M1900手枪由枪管、套筒、握把和弹匣组成,发射7.65mm半突缘式勃朗宁手枪弹。枪管有6条膛线,导程约230mm。套筒前端设有准星,后端有“V”形缺口照门。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两孔,上孔容纳复进簧,下孔容纳枪管,击针等部件在套筒后部。

M1900的自动过程是: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同时也推套筒向后,完成抽壳、抛壳等动作,并压缩复进簧。套筒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张,套筒复进,将次发弹推人弹膛,击针尾端则被击发阻铁所阻停止前进,手枪呈待击状态。

M1903手枪

1903年,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生产了勃朗宁设计的一支口径为9mm的手枪,定型号为M1903,同年出现在欧洲市场。M1903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发射机构带有控制联杆,用于防止早发,弹匣容弹量为7发。该手枪发射勃朗宁设计的9mm勃朗宁手枪长弹。

大威力手枪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在世界上应用非常广泛。该枪的自动方式是枪管短后坐式,击发后,枪管和套筒扣合在一起后坐一定距离后,枪管和套筒解脱,枪管再向后运动

少许便受到限制,而套筒继续后坐。其枪膛闭锁是通过枪管在垂直面内的起落来实现的;击发机构采用外露击锤式;发射机构有一推杆,它仅在弹匣被插入时才起作用,只能进行半自动射击。该枪设有防偶发和防早发保险机构。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一大特点就是弹匣结构,枪弹双排交错排列,其容弹量高达13发之多。瞄准装置由准星和表尺组成,表尺为弧形活动表尺,共10个分划,每一分划为50m准星呈燕尾形。该手枪的握把处有一沟槽,以连接枪托,进行抵肩射击,这样可以提高射击精度并增加射程。该枪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1911式手枪

1911式·45口径手枪由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柯尔特武器公司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

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仍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

构造特点

自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推出以来,已经经历过由国营赫斯塔尔(FN)的不断改进。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最初具有两款型号:一种是装有固定式瞄准具的“普通型”,另一种是具有可调节式切线式表尺的“照门可调型”,后者还配有开槽式握把用以将木制枪托装在握把凹槽里。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商业版本仍然可以使用可调节照门,但是枪托连接槽已经在二战期间被取消了,连带枪托式枪套并在同时停止生产。

1962年,其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外置式抽壳钩取代内置式抽壳钩,以提高其可靠性。现在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更多瞄准具种类选择,例如使用者改为三点式夜间战斗瞄准具。

标准型大威力手枪使用的是单动操作式设计,并且装上了手动保险机构。与现代的双动操作半自动手枪不同的是大威力手枪的扳机与击锤并没有联动关系,因此不能实现扣扳机待击。如果一把双动操作手枪的击锤拉下子弹已经装填在膛室内和已经装填了弹匣,使用者只需简单地扣动扳机手枪即可发射。

与此相反,一把单动操作式手枪在这种状态以下发射第一发以前必须以拇指人手拉下或是通过拉动套筒到后方并且释放它。如果在上膛以后携行时必须关上保险因此,在常见的M1911手枪和大威力手枪上使用这种携带模式时通常都会将击锤待击并且关上保险(这种携行模式在美国通常被称为待击及上锁,而在英国则是“准备就绪”,有时也被称为条件),与许多其他勃朗宁手枪设计一样,勃朗宁大威力手枪采用了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操作原理和枪管摆动式闭锁机构枪管和套筒最初会受到后座力而后移直到枪管膛室下方的一个凸耳装置解锁使枪管与套筒分离与勃朗宁设计的早期型柯尔特M1911手枪不同的是,枪管并非由铰链的牵引下垂直摆动闭锁和开锁的而是由穿过枪管以下的手枪底把和在枪管最后面的膛室部分下方的底把开闭锁凸耳的插槽的硬化套筒连接栓轴来实现。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两个缺陷:标准型的扳机扣力很重,尤其是对于作为一把单动操作手枪而言更为重要。这个缺点是由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弹匣保险所导致的,这个弹匣保险最初是根据法国陆军在1935年的要求而增加的。标准型大威力手枪的弹匣保险连接到扳机,并且由弹匣表面将柱塞向上压顶释放,使扳机连杆重新与阻铁杠杆头部联接上。这个弹匣上的柱塞动作增加了其扳机扣力上的张力,以及具有这个功能而增加了的阻力的所需力度。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完全移除该弹匣保险(这种方法会导致手枪的保修期失效),或是在保险柱塞和弹匣之间的表面都抛光处理,售后市场的扳机簧也可以降低张力,从而解决扳机扣力问题。

除此之外,击锤在压下时有,可能会“咬”中使用者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这咬是由于击锤上直齿圆柱型所施加的压力,或是击锤柄部和握把背部顶端之间捏著所造成。许多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使用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改变或以尺寸较小的击锤取代原来的击锤,或是通过学习如何持有手枪,以避免受伤。虽然这一种常见的投诉与柯尔特“政府型”自动手枪的商业型号的直齿圆柱型击锤相类似,它的军用型号所具有的、更像是柯尔特“指挥官”紧凑型M1911使用的一种较小型、圆型“毛边”型击锤却没有这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这把手枪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大容量可拆卸式双排弹匣的军用型手枪。其新设计的可拆卸式双排弹匣结构上为子弹双排左右交错排列能够装填13发9×19毫米手枪子弹,容量增加为柯尔特M1911的近一倍作为一把军用型手枪而言是非常理想的。

技术规格

一把后膛装填、半自动、单动操作、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式手枪。勃朗宁大威力MkI型采用了13发可拆卸式双排弹匣。

口径:9毫米(.35英吋)

长度:197毫米(7.776英吋)

枪管长:118毫米(4.65英吋)

膛线部分长度:100毫米(3.94英吋)

阴膛(膛线)数量:6

旋转方向:右旋

高度(没有瞄准具,上弹):127.5毫米(5.02英吋)

枪托装上:36毫米(1.42英吋

枪托拆卸:25.5毫米(1英吋)

连空弹匣:900克(31.75盎司,1.98磅)

上弹:1,060克(37.39盎司,2.34磅)

弹匣容量:13发

发射模式:单动

枪口初速:350米/秒(1,148.29英尺/秒)

该文章由作者:【谈书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