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汉语汉字)

恒(拼音:héng、gèng),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古字形写作“亘”,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gèn)”指绵延,延续,读作gèng。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读héng。

恒(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1、2)。初文写作“亘(gèn)”。从“二”和“月”,“二”代表天和地,月即月亮,合起来表示月亮悬于天地间已有亿万年的时间,月圆缺往复而寓永恒之意。另外甲骨文还有从“弓”的异体(字形1)。《毛传》解释“如月之恒”中的“恒”为“弦”,郑笺进一步解释为“月上弦而就盈”。弦本弓上物,所以字从弓。一说强调月亮趋于弓形。在金文中,为区分字义,加上了“心”旁(字形3),其义殆与恒心有关;“亘”则成了“㮓”的古文。

“月”和“舟”古文常混用,所以篆文中中间的“月”讹变为“舟”。秦汉文字或从月(字形6);或从舟(字形8);或从日(字形9)。从“舟”沿袭小篆之讹,从“日”则与从“月”相通。楷书作“恒(异体)”或“恒”。作“恒(异体)”者是从“月”或“舟”形体的变写,作“恒”者则继承了从“日”的写法。

字形5、10、11是战国楚系文字的特殊写法,郭店简、包山简很常见。其相同之处是从“二”和“夕”,古代“月”和“夕”的写法很相似,故以从“月”无别。其不同之处是字形5从“心”和“卜”,字形10、11则省去“心”而留下了“卜”,“卜”符非赘笔饰画,其意难明。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恒héngㄏㄥˊ

持久:~心。~久。~定。~齿。永~。~星。~温。

经常的,普通的:~言。

姓。

详细释义

恆héng

〈形〉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lasting;permanent]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constant;common]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词性变化

恒héng

〈名〉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如:有恒

规律;法则[law]。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即恒山[HengshanMountain]。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岱、恒、衡、嵩。——张华《博物志》

恆héng

〈副〉

经常,常常[always]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又如:恒谈(常谈);恒常(常常;经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二部】胡登切(héng)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①。

?,古文恒从月。《诗》②曰:“如月之恒。”胡登切。

【注释】①心以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施’当为‘旋’。”②《诗》:指《小雅·天保》。《毛传》:“恒,弦也。”

【译文】恒,长久。由心、舟在天地之间上下往返会意。思念之心靠舟运转,经久不衰。是恒的意思。?,是古文“恒”字。《诗经》说:“像月亮到了上弦的日子”。

说文解字注

【常也】

注: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浅人稍稍分别,乃或借下裙之常为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训。而篇、韵皆无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时之长与尺寸之长、非有二义。

【从心舟在二之间上下】

注:上下犹往复也。

【心以舟施。恒也】

注: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宙下曰:舟车所极复也。此说会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古文恒。从月】

注:此篆转写讹舛,既云从月,则左当作緪,不当作夕也。若汗简则左作舟,而右亦同此,不可晓。又按门部之古文闲作?。盖古文月字略似外字,古文恒直是二中月耳。

【《诗》曰:“如月之恒”】

注:《小雅·天保》文,此说从月之意。非谓毛诗作緪也。传曰:恒,弦也。按诗之恒本亦作緪,谓张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于是有恒久之义,故古文从月。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恒;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6

古文:??

héngㄏㄥˊ《广韵》《集韵》《韵会》并胡登切,音峘。《说文》:常也。

又卦名。《易·恒卦》:恒,久也。

又《礼·月令》:文绣有恒。疏:恒,故也。必因循故法也。

又《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注:恒矢。安居之矢也。痹矢象焉。

又山名。《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史记·夏本纪注》:恒山在定州恒阳县。《风俗通》: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又州名,汉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名。

又姓。楚大夫恒惠公。

gèngㄍㄥˋ又去声。《转注古音》古邓切,音亘。《诗·小雅》:如月之恒。注:恒,古邓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

又徧也。《诗·大雅》:恒之秬秠。注:恒,古邓反。徧种之也。

◎按此字体制不一,《说文》《集韵》《六书统》《说文长笺》《精蕰正讹》等书从月从舟,辨驳更改,或省或并,恐属臆断。因去古已远,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况隷(隶)楷乎。凡讲字形处,槩不赘引。

该文章由作者:【北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