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上海市中心区北部)

闸北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北部。东与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与普陀区、宝山区毗连,南隔苏州河与黄浦区、静安两区相望,北与宝山区接壤。全境南北长约10千米,总面积29.19平方千米。境内有铁路上海站、铁路北郊站。轨道交通1、3、4、8号线,内环线、南北高架路、中环线经过区境。境内有宋教仁墓、吴昌硕故居、上海总工会旧址、“四一二”惨案群众流血牺牲地、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遗址及纪念地。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等。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静安区与闸北区撤二建一,建设新“静安区”,区政府目前设在常德路370号。

闸北区(上海市中心区北部)

基本概况

区政府设在大统路480号,紧邻铁路上海站,距市中心人民广场1.95公里,距十六铺客运码头3.69公里,距吴淞客运码头18.1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19.5公里。闸北是上海连接长三角、连接全国各地的一个陆上交通枢纽。是上海火车站、铁路北郊货运站和长途客运总站所在地。区域内有铁路、地铁、轻轨、高架和高速公路5线交汇,规划中的苏州河游艇码头和直升机停机坪建成后将是7线交汇,交通综合条件居9个中心城区之首。目前闸北日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运输服务企业近千家,可以说人流汇聚,客货运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不夜城地区坚持形态建设与功能开发并举,各类高层楼宇已达52幢,一批停缓建项目相继复工,上海站南广场综合改造基本完成,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轻轨明珠线、新疆路-海宁路拓宽、西藏北路辟通拓宽、共和新路高架等一批重大市政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地铁一号线北延伸工程、地铁M8线等也在抓紧建设。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拆除各类违法建筑51.5万平方米,马路菜集市场全部入室,中小道路养护与整治得到加强,全区路况路貌有所好转。综合执法新体制初步形成,成立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城市管理正在走向依法管理和长效管理的轨道。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启动"城市信息一体化"建设,政务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全区。成功举办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承办了2000年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建成区中心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新开办两家民营医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全区人口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建成171个健身点(苑),成功举办和承办一些重大体育赛事。闸北区被评为民政工作全国先进区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全国先进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共创建成8个文明社区、120个市级文明小区,临汾路街道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行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上海站地区连续4次被评为"文明示范标志区域",不夜城地区市级商业中心被评为"全国购物示范放心街"。绿化建设得到加强,建成浦西最大的公共绿地大宁灵石公园以及不夜城公共绿地,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实施苏州河沿岸50多家企业截污纳管和22座码头搬迁工作,全面完成虹口港水系(闸北段)、夏长浦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和"一控双达标"工作。以绿化、环保、市容整治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绿化体系,新增绿化面积12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做到市民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将彭越浦河规划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景观河道。以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改善全区水环境状况,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使闸北区环境质量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下大力气拆除违法建筑,完善拆违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杜绝新违法建筑的出现。闸北拥有大宁灵石公园、广中公园、闸北公园等96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尤其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绿地—大宁灵石公园,拥有开阔的绿色视野和特色各异的山林、水景、南国风情、欧式长廊等景观,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据权威机构检测,大宁灵石公园区域空气中拥有的负离子指标是上海中心城区最高的,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

自然地理

一、地貌

闸北区境位于滨海堆积平原上。20世纪70年代初,在区境中山北路上海压缩机厂曾发现南北朝时期遗物,结合地貌演变过程分析,推定区境吴淞江以北所在的这片滨海堆积平原,大致是在距今1500年形成,即唐代前,不迟于6世纪初,由长江中上游带来的泥沙由西向东逐渐淤积成陆。

滨海平原初步形成后,区境南部大致在今中山北路以南地区,复受至东注入海的古吴淞江的侵蚀改造。据地质勘察证明:吴淞江古河道下游流经今区境南部地区,并由西向北、东拓宽,流经区境南部地区的古河床沉积物埋藏于深约2.5米以下,宽度可达1.5公里左右。河床泛滥所及,达到区境西北隅邻近大场的彭浦附近以外的广大地区。区境今中山北路以南原古河道地区地势较低,以吴淞口陆程水准点为准(较青岛国家水准点低1.629米),地面高程一般约在3.4米以下,中偏北部地区地势居中,地面高程一般约在3.3~3.7米间。今延长路以北至彭浦新村西南,以及邻近大场的区境西北隅则地势较高,地面高程大都在3.6~4.65米,全区呈略有平缓起伏的特征。

 二、地质

区境地面下分布着距今近300万年以来陆续沉积的厚达200~280米的粘性土和砂等间互组成的松散地层,并经历过多次海水进退和古气候周期性冷暖更替的变迁。在松散地层以下埋藏着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石,地质上称为侏罗系上统寿昌组,是距今约1.4亿年前火山活动的产物,与上海市佘山、天马山等地出露的岩石形成时代大致相同。

1.水文地质

区境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底部基岩赋水性较差,基本无供水价值。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计埋藏有1个潜水含水层和5个承压含水层。其中第二、四承压含水层是区境工业用水的主要开采层。

潜水含水层:潜水位埋深一般为0.5~1.5米,其水位埋深随地形有所变化,并受降水、蒸发、灌溉和开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升降。潜水水质在区境北部主要为HCO3·CL-Ca·Mg型淡水,南部则为HCO3·CL-Ca·Na(或Ca·Mg)型微咸水。

承压含水层:按埋藏深度由浅而深分为第一至第五承压含水层。

第一承压含水层:分布不稳定,水量较小,水质又差,一般无开采利用价值。

第二承压含水层:在区境分布广泛,含水砂层发育。埋深约介于65~105米间,厚度通常为20~40米。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3000吨/日。区境本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或HCO3-Ca·Na型淡水。

第三承压含水层:在区境分布广泛。埋深约介于110~145米间,在水砂层厚约20~30米。单井涌水量一般可达1000~3000吨/日,区境东北隅水量愈丰。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型或HCO3·CL-Na·Ca型淡水。第四承压含水层:包含有上、下两层。在区境广泛分布,埋深约介于170~230米间。含水砂层厚度,上层约为20~30米,下层约10~20米。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5000吨/日,由南向北趋于丰富。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Na·Ca型淡水。这一含水组不但埋藏深、水量丰富,且水质良好,为理想的饮用水源。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其中含有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标”规定含量的偏硅酸、锶等有益成分,在区境北部已有多处深井作为矿泉水井被开发利用。第五承压含水层:分布于区境中部和南部,其顶板埋深在250米以下。含水层厚度和单井涌水量均较小,区境未开采利用。

2.工程地质

区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层,以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为主,并在垂向上相间分布,埋深15~20米的浅土层以淤泥质粘性土为主。

表层以褐黄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底板埋深在2.5~3.0米。多层建筑及一般构筑物大都以该层作天然地基持力层,其地基承载力在80~130KPa之间;其下广泛分布有灰色砂质粉土,该层仅在彭浦新村附近缺失,其底板埋深一般在6~12米,在地震烈度为7度的近震影响下易发生震动液化;向下为以灰色淤泥质粘性土及灰色粘性土为主的软土层,厚度在10~20米;在埋深20~25米左右广泛分布有厚3~5米的暗绿色粘性土,该层仅在老闸桥—北站—闸北区中心医院一线附近缺失;埋深25~30米之下均有草黄色、灰色砂质粉土、粉砂分布,厚度在10~15米之间;暗绿色粘性土及草黄色、灰色砂质粉土、粉砂是区境一般高层建筑和重型构筑物理想的桩基持力层;在埋深35~45米以下,均有灰色粘土夹粉砂分布;厚度在25米左右,可作为区境超高层建筑物和超重型构筑物理想桩基持力层的灰色细砂的埋藏深度在65~75米之下。

3.地面沉降

民国10年(1921年),区境近代工业形成后,即已发现地面沉降。民国10~37年,累积沉降681毫米,年平均下沉25.2毫米。解放后,随着工业发展,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沉降加剧。1949~1956年,累积沉降457.8毫米,年平均下沉65.4毫米。1957~1961年累积沉降540毫米,年平均下沉135毫米,中兴路以南地区沉降量较大,年平均下沉182毫米。1962年始,降低地下水开采量。1962~1965年,累积沉降263毫米,年平均下沉87.6毫米。1965年冬季始,全市采取大面积人工回灌等措施,地面沉降速率随着地下水开采量骤减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上升而趋于减缓。1965~1993年间,累积沉降仅为104毫米,年平均沉降3.7毫米。民国10年~1993年,区境地面累积沉降已达2049毫米,其中1991~1993年,区境南部地区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地面沉降速率呈增加趋势,中兴路以南地质结构较差地区,年平均沉降达8~9毫米。

历史沿革

闸北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隶属昆山县,后隶属嘉定县、宝山县。吴淞江(故道)以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隶属华亭县,后隶属上海县。虬江是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河,民国初筑路时被填没。

经济概况

闸北是上海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中心城区,区情特点用四句话概括,即陆上北大门;市级商贸城;教育优质区;革命传统地。近年来闸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累计实现区级财政收入99.96亿元,年均增长20.75%。尤其是近三年以来,区级财政收入连续迈上新台阶,2004年完成22.90亿元,同比增长30.1%。2005年又达到30.52亿元,同比增长33.3%,是“九五”期末的2.57倍。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闸北抓住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遇,持续加大旧区改造、重大工程和环境建设力度。“十五”期间,累计动迁居民28090户,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旧区面积112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管理和市容整治力度,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开展市容景观示范区域、规范区域和达标区域 “三区”建设,城区形象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经过近年的招商拓展,闸北引税育财的增速名列上海前茅。2005年全区引进内资51.6亿元,合同外资2.57亿美元。在已经产生税收的引进企业中,税收大户不断增加,许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纷至沓来,如世界500强荷兰飞利浦中国总部、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在闸北投资新日本空调、英国康柏斯在闸北投资捷美铁路快餐公司、法国阿尔卡特集团在闸北投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电子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美国亚士兰注册闸北、迅达电梯不仅将中国总部搬至闸北并设立世界最大扶梯厂,更决定将其亚洲总部从香港迁来闸北。国内500强企业如四川长虹、TCL等近三十家企业落户闸北区。以电子通信、印刷制品、多媒体为重点的都市型工业健康发展,市北工业新区和彭浦镇工业小区建设不断推进,相继建成26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都市型工业对区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35%。都市型工业是闸北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以重点发展与多业并举相结合为原则,按照"五有二少"的要求,重点发展电子通信、印刷制品和多媒体等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都市型工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拳头产品、优势企业和特色行业,形成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点,彭浦镇工业小区为块,市北工业新区为面,汶水路两侧为线,"点、块、面、线"联动发展,并逐步向"面、线"集聚的都市型工业新格局。把市北工业新区建成发展都市楼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成为引进外资的重要基地。

人口民族

出现自然村落始于元代。吴淞江(故道)以北地势较高,自然村形成早于江南。太平天国前后,各地流入上海的贫民大多在境内南部筑棚、开垦、定居,形成新的自然村,至清末,境内已有自然村居民点140多个。境内东南部还出现近代化的里弄居民点。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境内租界和华界地区大规模筑路建房,水陆交通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开店办厂,人口增加较快,达20多万人。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境内华界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居民外流,人口骤减。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境内总人口21.69万人。民国35年,大批江淮难民涌入境地,人口激增,至民国37年,境内总人口达54.84万人。

解放后,区境人口发展变化经历上升、稳定、下降、回升4个阶段。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新建彭浦工业区,区境扩大,1957年前出现生育高峰。1960年,全区总人口65.58万人,比1949年增加17.43万人。三年困难时期,精简一批职工回乡,动员社会闲散劳动力支农(农业生产)、支内(内地建设)、支边(边疆建设),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全区总人口稳定在65~66万人之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生育工作始见成效,生育率持续下降,至1976年,全区总人口55.12万人,比1967年减少10.80万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按政策回沪,时值50年代生育高峰周期影响,80年代起,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外省市来区务工经商者增多,区地域扩大,扩建、新建居民住宅区,人口回升,至1993年,全区总人口67.43万人,比1976年增加12.31万人。1993年,全区面积28.4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7万人。区人口出生率5.16‰,自然增长率-2.98‰,计划生育率99.45‰。每千人大专以上文化人口,从1964年21人,增加到1990年79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53年59.59岁,提高到1993年75.4岁。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为830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9862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856人,增长3.99%。平均每年增加318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9%。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闸北区常住人口为199969人,占24.08%,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1909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0876人,增长67.91%。平均每年增加808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32%。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22945人,占99.0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531人,占0.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0879人,增长3.90%,比重减少0.0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37人,增长14.21%,比重增加0.08个百分点。

教育

明嘉靖时,境内村舍寥落,仅有几所私塾、义塾和家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境内第一所私立小学–飞虹义务小学堂创立。同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校迁入境内,并创办女子手工传习所,开闸北职业教育之先河。翌年,夏瑞芳创办小学师范讲习所及尚公小学校。光绪三十二年,湖州旅沪同乡会创办湖州旅沪公学。光绪三十四年,徐一冰创办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境内第一所幼稚园–养真幼稚园。至宣统三年,境内有中学4所,小学14所,幼稚园1所。

民国3年(1914年),凌铭之创办的沪上第一所“女师”–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迁入境内。民国4年,唐乃康创办市北公学。凌、唐两人因办学成绩卓著而齐名。民国11年,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在青云路创办上海大学。至民国20年,境内曾办过中学40余所,小学160余所,各类职业教育学校20余所,大专院校10余所。

20世纪30年代,历经两次淞沪抗战,境内学校40余所被日本侵略军炸毁,部分学校被占作兵营或迁出或停办。抗战胜利后,部分学校陆续恢复或重建。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化学校训育制度,迫害进步师生。中共地下组织团结广大爱国师生,发展进步力量,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上海解放时,境内有中学19所,小学103所,附属幼儿园14所。据当时闸北区(现区境的一部分)统计,在27万居民中,15岁以上青少年文盲达11.9万人,6~11岁失学儿童达2万余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对公、私立学校接管接办,整顿改造,贯彻“为工农服务”的方针,采取措施保证学校“向工农开门”,同时开展扫盲和职工业余教育,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起,学校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1956年,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全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同年,全国第一所聋哑青年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建成,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批教师和学校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起,开展“教育大革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学生参加劳动过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民办学校和业余学校发展过快,仅一年时间,小学增至160所,幼儿园(含托儿所)增至294所,各级业余学校发展到290多所。1961年,调整民办和业余学校发展规模,加强

教育教学管理。1963年起,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条例》,进行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停课,批判所谓“师道尊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许多教师和干部横遭批斗迫害,校舍和设备被破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教育经过恢复、整顿,进入改革、发展、提高的新阶段。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科研、招生制度、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跻身全市先进行列。1979年起,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学校面貌逐步改观,有的还被评为市先进学校。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经验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1980年起,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起,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发展。1985年起,贯彻《普及义务教育条例》,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矛盾,成效显著。1988年,闸北区被市政府推荐为“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被评为“上海市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问题先进区”和“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1991年、1993年连续2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办学成绩显著”先进区。1988~1993年,全区有10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30多所学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方面,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美的教育等一批有特色的成果在全市和全国推广。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及格率达99%左右,优良率达86%左右。高中学生的会考和高考成绩均超过市平均水平,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名列全市前茅。1990~1993年,全市性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闸北区连续4次获初中第一名。校办企业迅速发展,产值和利润逐年提高,1993年,跃居全市首位。

1993年,全区有幼儿园153所,幼儿23789人;小学72所,学生63955人;中学41所,学生24279人;职业技术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技工学校29所,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63所,高等学校3所。

经济

概述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6.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30亿元。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99.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财政收入91.66亿元。

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业商贸服务业、交通物流服务业、房产建筑业实现区级税收50.6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4.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内资418.19亿元,年均增长19.3%;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3.48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引进科勒、村田、TESCO、淡水河谷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3家。街镇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12.2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0.4%,5个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超亿元。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科技企业实现区级税收10.92亿元,同比增长29.5%。从2006年开始,全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增加值514.22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2011年完成增加值129.84亿元,比2006年增长79.2%;累计实现区财政总收入511.7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06.41亿元,年均增长17.6%。

2011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0.01亿元。

工业

境内手工业历史久远,尤以棉布著称。近代工业始见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租界地区意商丝厂。清光绪七年(1881年),华商投资10万两银,创办上海第一家民族机器缫丝厂公和永缫丝厂,产品畅销国内外。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设新址于宝山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闸北水电公司建于叉袋角,为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所办的水电厂。民国2年(1913年),福新机器面粉厂投产。由于闸北系华界地区,且水陆交通便捷,地广价廉,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民国15年,境内缫丝、制茶、日用化学品、玻璃、搪瓷制品、印刷、机器制造等近代工业工厂增至300余家,时被人称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民国21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时,境内华界工厂仅向上海社会局登记被毁达841家。战后有所恢复,至民国25年,境内有工厂574家。民国26年,日军再次侵沪,境内华界地区工厂基本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复苏缓慢,且多数为小工场、小作坊。至民国36年,境内约有大小工厂174家。至解放前夕,稍有规模的工厂仅有41家。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企业3家,同时扶持私营、合作工厂发展。1951年,境内有工厂580家(其中私营569家),资本401.7亿元(旧人民币),大都为小厂。解放初至1957年,一批轻工、化工工厂迁入境内和田路附近,形成以化工、仪表为主的“和田工业区”,为上海解放后全市早期工业小区之一。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后,经裁并组合,工厂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发展。1957年底,境内规模较大的市属工厂有97家,固定资产原值5363.73万元,为1951年12倍,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利税3837.13万元。

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境内工业转折性发展时期。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境内彭越浦地区,辟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占地5.5平方公里,先后从外区迁入的有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今彭浦机器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7家机电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及一批中小型工厂。“大跃进”中,区内其他地区发展也甚显著,志成兴钢铁制品厂“一把钳子闹革命”事迹闻名全市。联华带钢厂“七天闹革命”实现轧钢半自动化成果,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肯定。精业机器厂(今上海压缩机厂)小设备加工大部件“小猴骑大象”创举,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扬。期间,解放妇女劳动力,组成里弄生产组289个,1960年增至795个。至1960年末,彭浦工业区有大型工厂12家,职工1.7万余人,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占全区24%。1963年,区手工业局成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几经调整,组成街道工厂58家,生产组316个。市(部)属工厂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制成属国内首创产品20余项,并有机电、纺机、染织、搪瓷制品等产品批量出口。至1965年,工厂增至175家(不含街道工厂),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利税2.3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亿元,分别比1957年增加4.05倍、5.07倍和5.30倍。

“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工业生产受到影响,1970年后,稍有好转。1974~1975年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生产又遭破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生产开始回升,许多工厂产品升级换代,市场扩大,出口有所增加。1977年,区手工业局撤销,31家街道工厂划归市有关工业局管理。1978年,建立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在原生产组基础上又组建成一批街道工厂。至1979年,境内市(部)属工厂增至207家,工业总产值25.85亿元,利税7.59亿元,固定资产原值9.01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加2.14倍、2.26倍和1.67倍,出口产值1.92亿元。1980年,区属集管工业有工厂145家,工业总产值8621.68万元,利税3153.66万元。

在改革开放中,境内市(部)属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自主权扩大,技术进步加快,先后制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新产品46项,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产品32个,并涌现一批诸如“水仙牌”洗衣机等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企业由1979年26家,增至1993年90家。1993年,区市(部)属工厂24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4家),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出口产值分别比1979年增加2.42倍、3.16倍和3.69倍。

区属集管工业经过调整、整顿、改组,至1984年,有工厂148家。1988年,在深化改革中组成4个行业性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993年,区集管工业工厂增至155家,工业总产值6.29亿元(不变价。下同),出口产值1.47亿元,分别比1984年的1.7亿元与0.14亿元增加2.7倍和9.5倍。区属其他系统工业有工厂468家,另有私营工厂32家。乡办工厂舒乐衬衫厂发展成为跨国舒乐时装集团公司。商办、街道、校办工业某些工厂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1984年,为加快地区工业改造和结构调整,投资1.44亿元,于江场西路辟建“走马塘工业小区”,后扩展为占地120公顷,改名“市北工业新区”,吸引各方客商投资建厂。1993年,批准立项三资项目8个,总投资2245万美元。

境内工业百余年来,历经发端、兴起、破坏、恢复、发展,今已成为上海主要老工业区之一。至1993年,境内有工厂904家,其中国营285家占31.5%,集体533家占59%,“三资”企业53家占5.9%、私营32家占3.5%、跨国企业1家占0.1%,职工19.76万人(不含私营。下同),固定资产原值40.59亿元。区内市(部)属及区属工业企业总产值103.39亿元,利税6.84亿元,出口创汇5.29亿元人民币和7427.5万美元。

税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境内工商业兴起。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闸北自治公所征收地方税。民国元年(1912年)后,税捐由闸北市政厅、闸北工巡捐分局等稽征。20年代末,工商业日趋兴旺,税捐甚多,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上海特别市税务机构稽征。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境内华界工商业大都被毁,税捐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工商业稍有恢复,却多为小厂、小店、小作坊及摊贩,税捐甚少。

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北站区分局,实施复税制,从区内中、小企业摊贩众多和地处陆上北大门特点出发,加强纳税户组织领导和对铁路上海北站地区税务稽征。1952年8月,闸北、北站两区设财政科,管理区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税务机构在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管理监督作用,以保证国家税收收入。1956年2月,闸北、北站两区合并为闸北区。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济所有制趋于单一,税制简化简并,为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工作总方针,区财政局以百分之九十精力用于促产增收。是年,财政收入达4105万元,为1950年的8.27倍。1958年,彭浦工业区建立,市、部属大中型企业利、税划归区税务局稽征管理,税源大增。11月,区财政、税务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1960年,财政收入高达7.34亿元,为历史之最。1962年9月,恢复区税务分局,区人民政府再设财政科,撤销区财政局。1965年,市、部属企业利税划归市税务局征管,区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当年财政收入不足上年度的11%。

“文化大革命”期间,税收稽征管理机构撤并,工作削弱。1968年2月,成立上海市闸北区税务分局革命委员会。1968年7月,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再次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闸北区办事处与财税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银行机构和区财政局分开。11月,区税务分局对外挂牌,对内财政、税务一套班子。1979年以前,财政管理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市下拨。1979年起,市对区预算收支采取“收入上交,支出由市安排,另给机动财力”体制。1983年起,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恢复原有税种和开征一批新税种。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前三年递增包干上交,后两年增收分成”体制,市对区进一步放权。1991年7月,财政、税务机构分开,建立上海市闸北区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分局。财、税两局分设后,组织大检查,开源节流,制订一系列“放水养鱼”培植财源措施,培训企事业财会人员,开展咨询服务。随着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区政管理力度增强,财税地位、作用日益明显。财政收入日益增加,区财政对各项事业资金投入亦逐年增多,推动全区社会发展。1993年财政收入4.56亿元,比1978年8309万元增加4.49倍,其中,税收占98.74%。财政支出2.89亿元,其中,文教卫生经费支出1.24亿元,占总支出42.91%,为区中、小学教育水平及教育若干方面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或列为全国先进提供较多经费;并为改建、新建、扩建区内一批卫生、体育设施,加快住宅建设,兴建和改善区内市政设施等方面提供更多资金。

1950~1993年,全区财政收入65.97亿元,支出15.26亿元。

风景名胜

上海马戏城

上海马戏城坐落在共和新路上,南侧紧靠闸北体育场,北侧紧邻广中公园,占地面积2.25公顷,是上海市北区的文化、体育、娱乐中心。 

上海马戏城由杂技场、排练辅助房、娱乐城、兽房、演员接待中心五大部分组成,是以杂技、马戏表演为主体,集文化、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娱乐艺术场所。上海马戏城的设施完整、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她既能为国内外杂技大赛和表演提供理想的场所,还能进行音乐、歌舞表演,以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宋教仁墓

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闸北公园内。宋教仁(1882-1913),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在上海主持《民立报》、辛亥革命后,任法制院总裁、农林总长、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等职。因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1914年建墓。1924年6月,在闸北辟地100余亩建造陵园,称未公园。墓在公园西部,占地约9亩.墓道入口处两根饰有白色蘑菇云状的天蓝色灯柱,分列左右,中间是白色花岗石路面.墓呈半球形。墓前石碑镌刻“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顶安放一脚踩恶蛇的雄鹰雕塑,墓园正中立求教仁全身坐像。四周龙柏、玉兰环立,庄严肃穆。

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

海瑞(1514~1587年),广东琼山人,回族。字汝贤、国开。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人称之为刚峰先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病死于任。明隆庆三年(1569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十府,时水情严重,海瑞目睹人民困窘之状,奋然以身独任,疏浚吴淞江(苏州河)。浚地自嘉定黄渡至宋家浜(今福建路桥附近),长80里,原江面阔30丈,经议论加阔为45丈,约需银两7.6万余两。就借支军饷,借用历年导河所余,又用巡抚衙门所积赃款及仓储余粮,采取以工代赈之法,兴工疏浚。海瑞上书奏称:“吴淞江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利,地方不胜幸甚”。这次工程两月而浚建闸于二坝(清代闸废,地名尤称老闸)。明万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病死于任。

邓中夏(1894~1933)189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是共产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又是共产党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学者。 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被叛徒供出了真实身份。1933年9月21日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现代名人

王励勤(1978年6月18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得男双冠军,2001年大阪世乒赛上获男单和男双冠军。2005年在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上再次夺得男单冠军和混双冠军;2007年世乒赛王励勤再度卫冕了这两项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队友夺得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

赵曾曾,19岁,特奥形象大使,2008奥运火炬手,唐氏综合征患者,闸北区启慧学校初三学生。她的笑容,遍布申城大街小巷。特奥宣传画上,她微笑着手举金牌,脸颊和手臂上都有被亲吻的唇印。

庞佳颖,1998年进入上海游泳队,2002年开始多次入选国家队。庞佳颖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庞佳颖与队友合作,赢得了宝贵的4X200米自由泳接力银牌。2009年7月28日在女子2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杨雨和庞佳颖分别以1分56秒19和1分56秒58的成绩晋级决赛。

董卿,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6岁随父母搬到安徽省淮北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先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节目。2002年5月,董卿走进中央电视台,主持《欢乐中国行》、《魅力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2005年度“国际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中一连捧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及“最佳电视女主持人”两项大奖。

该文章由作者:【飘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