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格检查(卫生部医学视听教程)

内容简介:本片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品种、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腹部是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外伤的好发部位,熟悉和掌握腹部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片内容包括:腹部的体表标志和分区、腹部检查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的规范方法和检查内容)、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典型疾病的腹部临床表现。本片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制作,片长47分钟,可供医学院校教学使用。

腹部体格检查(卫生部医学视听教程)

概述

名称:腹部体格检查

作者:山东大学医学院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

编码:ISRCCN-M22-02-0096-0/V·R

语言:中文简体

读者对象:医学院师生

定价:¥48.00

检查操作

视诊

腹部外形:正常人腹部外形平坦对称;弥漫性全腹膨隆见于腹水、胃肠胀气或巨大卵巢囊肿等;局部膨隆见于肿块或肿大的脏器等;腹部凹陷如舟状者见于恶病质及严重脱水;局限性凹陷见于手术瘢痕收缩。

腹部呼吸运动:男性和小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正常人腹式呼吸运动自如;腹式呼吸运动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或妊娠,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

腹壁静脉:正常人一般不显露,腹壁静脉怒张见于肝硬化及上、下腔静脉梗阻,通过血流方向鉴别。

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胃型或胃蠕动波;肠梗阻可见肠型或肠蠕动波。

上腹部搏动:可见于正常较瘦者;病理情况见于腹主动脉瘤、右室肥大、肝血管瘤。

腹壁其它情况: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和腹部体毛。

听诊

1.肠鸣音/n

正常人为4-5次/分钟;超过10次/分钟为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出血;同时伴响亮、高亢、金属音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少于正常为肠鸣音减弱,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胃肠动力低下,梗阻持续存在亦可导致;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且刺激腹部仍无肠鸣音,为肠鸣音消失;故要求听诊至少3-5分钟,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n

2.血管杂音/n

腹主动脉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可于脐左右处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癌肿块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壁怒张静脉可听到连续的静脉嗡鸣音。/n

3.摩擦音/n脾梗塞,肝脾周围炎,可在深吸气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n

4.搔弹音/n

可协助测定肝下缘、微量腹水及扩张的胃界。

叩诊

腹部叩诊音分布

肝叩诊:(1)肝上界叩诊: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2)肝下界叩诊: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叩诊准确性差。(3)肝区叩击痛:可见于肝脓肿、肝炎。

胃泡鼓音区叩诊: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此区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及急性胃扩张或溺水患者。

脾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9-11肋间为脾浊音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宽度为4-7cm。

肾叩诊:正常无肾叩击痛,当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可有不同程度叩击痛。

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了解膀胱充盈度。

移动性浊音叩诊:根据游离腹水随体位转换而发生浊音区的改变,用来检查有无腹水的存在,一般在1000ml以上才能扣出。

触诊

触诊方法:

(1)浅触诊法:用以检查腹壁的紧张度及有无压痛、肿块、搏动感;

(2)深部滑行触诊法:用以检查腹腔脏器或肿块,触诊肝脾时尤其注意与呼吸运动的配合;

(3)双手触诊法:主要用于肾的触诊,也可用于脾触诊;

(4)深压触诊法:用于检查压痛及反跳痛;

(5)冲击触诊法:用于有腹水的病人检查腹腔内肿大的脏器或肿块;

(6)钩指触诊法:适于腹壁薄软者和儿童。

触诊内容:

(1)腹壁紧张度:正常腹壁柔软,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压痛及反跳痛:正常人无压痛及反跳痛,当腹腔脏器炎症未累及壁层腹膜时仅有压痛,若累及壁层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联征包括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及反跳痛。

该文章由作者:【薄荷咖啡】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