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汉语一级字,读作yǒu、yò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持有,与“无”相对,后引申指占有、存在、保存、丰收、富有等。
字源演变
有,象形兼会意字。图(A)是甲骨文的“有”字,上部是一只悬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块肉(“肉”字是一脔肉的横断面的形状),表示手里“有”肉,“有”吃的了。这个由上“手”下“肉”所构成的“有”字,“肉”也表音,起声符作用。图(B)也是甲骨文的“有”字,是一只右手形。因为这只右手后来发展为“又”,也用作左右的“右”;故此便以“手”形及借其“又”音以表示“有”意。在商代卜辞里是多用图(B)的甲骨文的“又”来作为“有”字的。图(C)是金文的“有”字,字的构造,又恢复了图(A)甲骨文“上手下肉”的形体,并且以粗重圆厚的“肥笔”来写手肘部分;手下的“肉”,已摆到肘的左旁去了。于是以此为基文,便发展为图(D)的小篆、图(E)的汉隶和今天的楷书“有”字。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yǒu | 动词 | 持有,具有,与“无”相对。 |
中国哲学用语。与“无”相对,指可感觉的实物,最普遍的存在。 | ||
取得,获得,占有。 | ||
等候,等待。 | ||
保存,保护。 | ||
发生,呈现;产生。 | ||
形容词 |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 |
表示不定指,跟“某”的作用相近。 | ||
副词 |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 | |
相当于“或”。或许。 | ||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 ||
名词 | 果。又佛家语。“十二因缘”之一的“果报”。 | |
姓。 | ||
yòu | 副词 | 通“又”,用于整数零数之间。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有部】有
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
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韵》:云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九切,并音友。《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九经字样》: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系辞》:富有之谓大业。
又鯠垍頭《筿诗·商颂》:奄有九有。传:九有,九州也。
又《左传·桓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书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质也,寀也。
又姓。《论语》:有子。注: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韵》:尤救切。与又通。《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诗·邶风》:不日有曀。注:有,又也。
又《韵补》:叶羽轨切。《前汉·叙传》:文豔用寡,子虚乌有。寄言淫丽,托风终始。
又叶演女切。徐干《齐都赋》:主人盛飨,期尽所有。三酒旣醇,五齐惟醹。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韵目 | 韵部 | 韵母 | 反切 | 声调 | 声母 | 声符 | |
上古音系 | 有 | 有 | 之 | 又 | |||||
广韵 | 有 | 有 | 有 | 尤 | 云久 | 上声 | 云 | ||
中原音韵 | 有 | 有 | 尤侯 | 尤侯齐 | 上声 | 影 | |||
洪武音韵 | 有 | 以 | 二纸 | 支 | 养里 | 上声 | |||
有 | 有 | 十九有 | 尤 | 云九 | 上声 | ||||
有 | 宥 | 十九宥 | 尤 | 爰救 | 去声 | ||||
分韵撮要 | 有 | 有 | 第五修叟秀 | 修 | 阳上 | 以 |
该文章由作者:【茶茶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