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是《中国植物志》收载的莽吉柿(学名:GarciniamangostanaL.)的俗名,又名山竺、山竹子、倒捻子。既可以指植物山竹,也可以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山竹。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可生食或制果脯。原产于东南亚,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结果,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与榴莲齐名,号称“果中皇后”。
小乔木,高12-20m,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单叶对生,椭圆形或长卵椭圆形,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一般单花顶生,有时可见2-3朵花长在一起,仅有雌花,无单性雄花,花开后1-2天脱落,花期9-10月。浆果亚球形,直径3.5-7cm,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光滑,有种子4-5,假种皮瓢状多汁,白色。果期11-12月。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也有引种或试种。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12-20m,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
单叶对生,椭圆形或长卵椭圆形,叶长11-21cm,宽4.5-10cm;叶厚而革质;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淡黄绿色;叶柄短而粗;叶基钝,叶尖急尖,全缘;叶脉明显,中脉淡绿色,凸出,侧脉15-27对。互相平行,同时几乎垂直于主脉,叶易弃破。当叶破裂时,流出黄色树脂。
一般单花顶生,有时可见2-3朵花长在一起,仅有雌花,无单性雄花;花盛开时直径5-6.2cm;花萼4片,二列,两个两个合在一起,成黄绿色。边缘带红色;花瓣4个,倒卵形,大小不一,很厚,复瓦状排列,尖端内卷或反卷,红色。
花开后1-2天脱落;雄蕊10-23枚,一般16枚,基部分离或近合生,花药黄色;子房近球形,4-8室,花柱很宽厚,柱头4-8裂。
花期9-10月。
浆果亚球形,直径3.5-7cm,花萼宿存;果皮厚0.6-1cm,纤维质;未熟果实损伤时流出黄色汁液;成熟果实紫红色。果实内有种子0-4粒,一般1-2粒;褐色,粒糙,表面具纤维线条;发育良好的种子长约2-2.5cm,宽约1.5-2cm,厚0.7-1.2cm;粒重0.1-2.29,平均粒重19。主根强健,深入土中,侧根少且弱小,少有根毛;移植伤根,不易成活。
果期11-12月。
茎干直,树皮粗糙,黑褐色,有黄色苦味的树脂汁。树冠圆锥形。枝条对生,作反射对称。分枝粗壮,初生小枝一般有4条条状角棱。
形状外观
山竹果实大小如柿,果形扁圆,壳厚硬呈深紫色,由4片果蒂盖顶,酷似柿样。果壳甚厚,较不易损害果肉。果皮又硬又实,用筷子敲之“梆梆”有声,剥开其壳,便见七八瓣洁白晶莹的果肉,酷似剥了皮的大蒜瓣儿,相互围成一团。山竹果肉雪白嫩软,味清甜甘香,带微酸性凉,润滑可口,解乏止渴,生发补身,为热带果树中珍品,有果后之称。挑选山竹时,应选取底部果蒂较多的。
中文拼音:[shānzhú]
英文解释:<名>Mangosteen,Mangostan,Manggis
果实介绍
山竹果实大小如柿,果形扁圆,壳厚硬呈深紫色,由4片果蒂盖顶,酷似柿样。果壳甚厚,较不易损害果肉。果皮又硬又实,用筷子敲之“梆梆”有声,剥开其壳,便见七八瓣洁白晶莹的果肉,酷似剥了皮的大蒜瓣儿,相互围成一团。山竹果肉雪白嫩软,味清甜甘香,带微酸性凉,润滑可口,解乏止渴,生发补身,为热带果树中珍品,有果后之称。
果树介绍
山竹果的名称(purplemangosteen)虽然与芒果(mango)相似,但绝不能与芒果树或芒果混为一谈。事实上山竹果树与草本圣约翰草属于同一科。
山竹果树能生长到20至80尺高,除了流出黄色乳胶的部位外,山竹果树的树皮呈深褐色(接近黑色),长有短小、茂密的常绿厚叶,而且果实必须用手采摘。花朵直径304.8厘米,每簇3-9朵,长在枝头。果树长到304.8厘米高需要两年或更长的时间。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果树原产于巽他和摩鹿加群岛(属于东印度群岛)上。
种植后必须经过7-9年才能进行第一次收成,但大多是经过10-20年。完全成熟的山竹果树平均可结出500个果实,但有些山竹果树可结出多达5,000颗的山竹果。有些果树产果可达100年之久。山竹果树属于“超热带气候”植物,无法在4.4℃以下或37.8℃以上的气温下生存。在北纬20°的地方栽种山竹果树均无法成功。
培育方法
山竹(purplemangosteen),原产于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栽培较多。属藤黄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5米,果树寿命长达七十年之上。叶片椭圆,花似蜀葵,瓣红蕊黄,大多为春花秋实。山竹虽然种植成本不高,但需种植多年才可收获,一般在定植后10年才能采果。
因产量不高,以致物罕为贵,售价常比美国的“五脚苹果”高出一两倍。台湾冬季气温较东南亚低,风土未能适应,因此虽在20世纪初即开始引种试验已成功,但是台湾尚未实现经济栽培,其关键在于高温为其重要生长因子之一,如气温低于4°C,必遭寒害致死。但是在我国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确产有山竹,而且味道很好。
果实
外形
山竹果实大小如柿,果形扁圆,壳厚硬呈深紫色,由4片果蒂盖顶,酷似柿样。果壳甚厚,较不易损害果肉。果皮又硬又实,用筷子敲之“梆梆”有声,剥开其壳,便见七八瓣洁白晶莹的果肉,酷似剥了皮的大蒜瓣儿,相互围成一团。
外果皮
刚长出的果实为嫩绿色,如果在树下生长的话,果实会完全是白色。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果实体积变大,外果皮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变为深绿色。最终整个果实会长到直径约4-8厘米为止,而且坚硬的外果皮会变得软些,这是其种子已发育完全。当果实体积停止增大后,叶绿素合成减缓,另一色相开始显现。
最初果实的外果皮色素为绿色,上有红色条纹,接着整体变为红色,最后变为暗紫色,此过程持续十多天,标志着果实完全成熟并可以食用。山竹的外果皮中包含具有收敛作用的一系列多酚类物质,包括氧杂蒽酮和单宁酸,这些物质可以确保果实在未成熟时不受昆虫、真菌、植物病毒、细菌和动物的侵害。
内果皮
山竹可食用的内果皮在植物学中被称为假种皮,即果肉,为白色,直径约为4-6厘米,由4-8瓣组成,为楔形,其中包含无融合生殖种子。在外果皮的内层存在一些突起的脊,是柱头残留的痕迹,呈轮状排列,与假种皮的瓣数相符。
种子
山竹的种子长约1厘米,扁平状,属于顽拗型种子,因此在发芽之前要保持种子的湿润。其种子的胚为珠心胚,不需要经过受精。山竹的种子一脱离果实就可以发芽,而在干燥条件下会迅速死亡。一个山竹果实中有多个种子,而其中只有一个可以萌发。
分布范围
原产马鲁古,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和云南也有引种或栽培。
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4-25厘米,宽5-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中脉两面隆起,侧脉密集,多达4050对,在边缘内联结;叶柄粗壮,长约2厘米,干时具密的横皱纹。
雄花2-9簇生枝条顶端,花梗短,雄蕊合生成4束,退化雌蕊圆锥形;雌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枝条顶端,比雄花稍大,直径4.5-5厘米,花梗长1.2厘米;子房58室,几无花柱,柱头5-6深裂。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光滑,有种子4-5,假种皮瓢状多汁,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原产马鲁古,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和云南也有引种或试种。
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可生食或制果脯。
品种分类
山竹分为油竹果、花竹果和沙竹。
油竹果身黑色。
花竹果把带红色、果面带红带黑。
沙竹就是表面不光滑,果面呈淡黑色。
繁殖方法
山竹的种子是单性繁殖的,为无性繁殖。主要方法有扦插法、嫁接法、压条法、分株法。在春夏秋冬都可以进行移栽。
扦插
剪取花卉的、茎、叶插入苗床中,使其生长为一棵完整的植株,这种方式叫扦插。用作扦插的材料(根、茎、叶),叫做插穗。
嫁接
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株植物体上,使两部分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叶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压条
利用母株枝条压入土内,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生根,从而得到新的植株的方法叫压条。如贴梗海棠、夹竹桃、母株枝条多而长,压入土中又有生根,因此,多采用压条繁殖。压条法操作方便,压后不需要特殊的管理,成活率高,因此,它是木本花卉常用的一种繁殖方法。
分株
分株繁殖是把花卉植株的蘖芽、球茎、根茎、匍匐茎等,从母株上分割下来,另行栽植而成独立新株的方法。分株法分为全分法和半分法两种。
栽植技术
园地选择
山竹是多年生经济树种,与其他果树一样,定植后需经数年才能开始受益,且一旦定植,园地的自然环境将影响果树的生长与产量数十年。所以园地的选择一定要谨慎,需综合考虑适宜山竹生长的地形地貌、土壤环境状况及气候条件等因素。
1、地形条件
山竹园地应选择在海南南部地区(陵水、三亚、保亭、乐东和五指山南部)天然屏障较好,坡度小于20°的半山坡、缓坡地及平地种植,并且园地应集中连片,以方便管理。园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结构良好,pH值5-6之间,地下水位0.5m以下。园地应排灌方便,最好具有满足灌溉的稳定水源。
2、土壤条件
山竹适宜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上生长,但不能适应石灰质土壤、沙质冲积土及腐殖质低的沙土。热带地区,透气、深厚、排水好、微酸、富含有机质的黏壤土和壤土最适合山竹的生长。
果园建立
1、园内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沤肥池、抽水房和管理房等规划设置。道路包括主路和作业路。主路一般宽3m,主路上可行驶汽车或大型拖拉机,在适当位置加宽至10m以便会车;为了方便小区日常作业,设置从主路通向各个小区的支路(作业路宽1.2m)。
在园区内的主路和作业路要形成道路网。主路修成厚20cm的水泥浇筑路,作业路修成鹅卵石水泥路面。粪池和沤肥坑应设在各区路边,以便运送肥料。一般0.7-1hm²山竹园应设置1口粪池或沤肥坑,可积蓄25-30t的肥料,供山竹一次施肥用量。管理房包括仓库、包装场和农具间等,应遵循便于管理的原则设置。
2、排灌系统设置
(1)灌溉系统
为了保证山竹生长所需的水分,要因地制宜的利用河沟山泉、自打水井、山塘水库蓄水引水等灌溉配套工程,并在果园高处自建蓄水池用于旱季蓄水或果园自压喷灌。蓄水池的大小应根据每株果树需水量来建设。
(2)排水系统
海南南部地区年降雨量较大,夏秋季节台风频繁,强对流雨频发,降雨强度大。因此,果园规划要提前做好排水保土系统的设置。
(3)阻洪沟
果园上方山地,暴雨时积集大量雨水向下流,易引起冲刷。宜在园地外围上方设置环山阻洪沟,切断山顶径流,防止山洪冲人果园,也可以兼作环山蓄水灌溉渠。环山沟的大小与深浅视上方集水面积而定,一般深宽各6era。环山沟应与山塘连接,将多余的水收集用于灌溉水源。
(4)排水沟
果园应有纵向排水沟和横向水沟,排除园地积水。尽量利用天然低地作为纵向排水沟,或在田间道路旁边设纵向排水沟,排水沟深、宽约20-30cm。横向排水沟设在梯田内侧沟,且每一梯级环山间隔2株做一土埂,消除梯级内多余积水和积蓄雨水,防止冲刷延长果园湿润时间。
3、设防风林带
为了减少台风危害,降低常风风速,提高园地湿度,应在园区营造防护林带。防护林的类型一般选择透风结构林带,可以选择台湾相思或马占。
定植
1、开穴与施基肥
定植穴需提前1个月挖好,定植穴的大小一般为60cm×60cm×60cm。穴土表层土与底层土分别放置。每个定植穴施15kg腐熟的有机肥和0.5kg钙镁磷肥。施基肥时先将表土填入穴中,再将有机肥、钙镁磷肥与底层穴土搅拌均匀混合成肥土备用。定植时间一般在5-11月,在阴天的下午较好,以避免山竹小苗受到太阳光灼伤。
2、小苗定植
选择实生苗,或者嫁接苗定植都可以。栽苗前去掉病虫枝叶及残叶,再剪去一些过多的叶片,避免蒸发量大,失水过多。种植时,先将混匀的肥土填入穴中至40cm,然后去掉种苗营养袋,放入穴中,种苗的支撑棍不必拔出来,带棍一起栽苗,发挥防风的作用。接着回填肥土,用脚踩实后淋足定根水。山竹定植的株行距规格一般为4m×6m,种植密度为每亩28株左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园地密度可减少至22株/亩。
3、遮荫
山竹苗生长需要弱光照条件,否则易晒伤枝叶,因此要对苗进行有效的遮荫。在山竹四周打桩,用木棍、竹竿或PVC管作为支架材料,再用透光率(遮荫度)为90%的遮阳网固定在方形支架上,搭成方形遮阳棚遮挡阳光。
4、根区复盖
山竹苗定植后对其根区复盖,可以提高成活率。可以利用园区内生长的铁芒箕复盖根区,既能有效保持根区土壤湿润,还能增加根区土壤有机质,以及抑制杂草生长。一般从树干向外直到树冠滴水线内的30cm范围内保持复盖。根区复盖对保证山竹健壮生长实用有效。
5、肥水管理
(1)定植后第一年的肥水管理
第一年的幼龄树成活时还在旱季,需要施1次尿素水肥,可结合淋水进行。每株施用量100mL,浓度2%,促进山竹小苗生长。雨季初期,施1次有机肥加钙镁磷肥。每棵树用10kg左右有机肥,混合0.25kg的钙镁磷肥。在植株两侧开穴,撒施。回土时先将表土填到根系分布层,底土与有机肥混匀后压在中、表层。雨季期间,施肥2-4次。用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在幼树两侧开沟撒施,东西和南北两侧依次轮换施肥。每棵幼树复合肥用量共为0.2kg,施肥完后及时复土。
(2)定植后第二年的施肥管理
第二年施肥的规律和肥料的种类与第一年一样。不同的是施肥量发生了变化。旱季,用尿素溶成2%的水肥,共施用2次,每次每棵树100mL。雨季初期,有机肥的用量为10kg,钙镁磷肥的用量为0.25kg,氮磷钾复合肥的用量增加到0.25kg。
(3)定植后第三年的施肥管理
第三年,旱季,用速效氮肥溶成水肥时,氮肥的用量增加到每棵树施用2%的尿素2次,每次150mL,共300mL。雨季初期,有机肥的用量15kg,钙镁磷肥的用量0.4kg。雨季期问,氮磷钾复合肥的用量增加到0.3kg。
(4)定植后4-6年的施肥管理
4-6龄的山竹,以施用有机肥与挪威三元复合肥为主,充足合理的肥料供给,将有利于山竹尽早进入结果期。雨季初期,结合扩穴改土,每棵树施有机肥15kg,再加入0.2kg钙镁磷肥。雨季分别在5-9月期间,开浅沟撒施。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3次。每棵幼树每次施肥量为0.1kg。雨季结束前后,在11-12月再用沟施法,施用1次三元复合肥,株施0.2kg左右。
病虫防治
山竹叶片革质,且枝叶富含藤黄胶。很少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偶尔会有蚜虫、粉疥、蓟马、荔枝椿轻微危害山竹幼嫩的叶片、枝梢、幼果,但危害都不大,基本不用喷药防治。
1-3、5-7、8-11月,山竹抽生新梢时,部分山竹植株上偶见蚜虫在嫩叶背面吸取汁液,引起卷叶。虫口数量一般不大,如严重侵袭,可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施,施药间隔7-10天,施药次数为2-3次,叶片老化后较少见危害。
3-6月时偶尔有蓟马、荔枝椿刺吸山竹幼果、嫩叶,形成褐色斑点,也会诱发病菌入侵。在果皮或叶片表皮上形成病斑,严重时会引起果实内部流胶,果肉变硬丧失食用价值。可于3-4月,喷施90%敌百虫800倍或40%乐果1000倍液,喷药次数2-3次,每次间隔7-10天。
食用指南
食用方法
山竹最好是生吃,在西式烹饪中可以跟草莓或者复盆子一块儿制作可口的甜品,另山竹哈密瓜汁具有益智醒脑的作用,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
山竹在料理前通常需要剥皮,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餐刀绕着果实的中心割一个口(注意不要伤及里面的果肉),稍微旋转几下就可以把皮去掉。
蒜蓉鲜虾蒸山竹
原料
山竹250克,鲜虾250克,蒜蓉少许。
做法
1.山竹浸软,以果肉垫底;鲜虾用蒜蓉拌好,放上面。
2.材料一起蒸5分钟即成。
用法
佐餐食用。
功效
润燥、清凉、解热。
肥胖者及肾病、心脏病患者少吃;糖尿病患者忌食。体质虚寒者只能少吃,不宜多吃。
每天最多吃3个山竹,过多会引起便秘。若不慎吃过量,可用红糖煮姜茶调和一下。
山竹忌和西瓜、豆浆、啤酒、白菜、芥菜、苦瓜、冬瓜、荷叶等寒凉食物同吃。
吃山竹时,最好不要将紫色汁液染在肉瓣上,这会影响到口感。
挑选方法
看果蒂颜色
挑选山竹时,一定要注意果蒂下面叶瓣的颜色,山竹叶瓣的颜色越绿说明越新鲜,如果颜色变褐色或者变黑,说明这个山竹放置时间长了,不新鲜。
捏一捏果壳
用大拇指轻轻按一下,果壳有弹性,如果按下去的地方能马上恢复,就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果壳硬得按不下去,那就果断地把这个山竹放回原处吧。
数底部蒂瓣
通常山竹底部的蒂瓣有4到8片,这个蒂瓣的片数是和果肉的片数一样的,蒂瓣越多,就说明果肉片数越多;果肉的片数越多,果核就越小,有的果核甚至可以直接吃。因此,要果断地挑选蒂瓣多的山竹。
山竹极易变质,若想放得长一些,就一定要保证低温少氧。一般情况下,热带水果是不能放在冰箱里贮存的,可山竹却不一样。因为低温可以减少山竹水分的丧失,降低果胶酶的活性,延缓老化,所以山竹应该放在冰箱里冷藏。
该文章由作者:【哈格里夫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