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汉语汉字)

岩,汉语常用字(一级字),形声字(有异体字为会意字),读作yán,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山高;引申义有险要等。

岩(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岩,形声字。从山,严声。汉代隶书中,“巖”字的形旁“山”或移于左侧(图2),并且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异体“岩”(会意字)。这三种异体的并存一直持续到楷书阶段。《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巖”“巗”两个异体,而“岩”字则以笔画少的优势被作为正体保留下来。

岩的本义为山高。《诗·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孔颖达疏:“故言泰山之高岩岩然,鲁之邦境所至也。”无极山碑:“岩岩无极,厥体魏魏。”引申为险要。《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杜预注:“虢叔,东虢君也。恃制岩险而不修德,郑灭之。”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yán

名词

崖岸,山或高地的边。

山峰。

高山

石窟;洞穴。

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构成地壳的石头。

古地名傅岩的略称。

形容词

高险,险要。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岸也。从山严声。五缄切

说文解字注

厓也。各本作岸也。今依太平御览所引正。厂部曰。厓者、山边也。厓亦谓之巖。故厂下云。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战国䇿。巖下有贯珠者。汉书。游於巖廊之上。皆谓殿下小屋。如厓巖之下可居也。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其上曰巖廊。其下曰巖下。从山。山部之巖、主谓山厓。石部之礹、主谓积石。?声。五缄切。八部。按此篆之上旧有峯篆。乃大徐所增。古只用夆。夆、啎也。

康熙字典

岩《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

《唐韵》五衔切。《集韵》鱼衔切。《韵会》疑衔切。《正韵》鱼咸切。?音嵒。《说文》:岸也。从山严声。《增韵》:石窟曰巖,深通曰洞。一曰险也。《左传·隐元年》:制巖邑也。《公羊传·僖三十三年》:肴之嶔巖,文王所避风雨也。

又嶃巖,高峻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崭巖嵾嵳。

又巖廊,殿庑也。《汉武帝·策贤良制》:虞舜之时,游於巖廊之上。

又地名。《书·说命》:说筑傅巖之野。传:傅巖,在虞虢之闲。

又《集韵》鱼杴切。《韵会》疑杴切。?音严。巖巖,高貌。《诗·鲁颂》:泰山巖巖,鲁邦所詹。

又《正字通》:本作严。亦作巖。通作礹嵒碞。

按:巖与嵒同。《说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缄切,岸也。同字分训巖,专训岸,?非。严巖礹?从?作。

谨照原文三十二年改三十三年。处改也。

《广韵》五咸切。《集韵》《正韵》鱼咸切。《韵会》疑咸切。?音碞。《说文》:山巖也。徐铉曰:从品,象巖厓连属形。嵆康《琴赋》:盤纡隐深,崔嵬岑嵒。郭璞《江赋》:碕岭为之嵒崿。

又邑名。《春秋·哀十三年》: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又通作巖。《书·说命》:说筑傅巖之野。《晋书·顾恺之傅》:千巖竞秀。注:与嵒同,俗又作岩。

又《集韵》逆及切。音岌。地名。《正字通》:喦与嵒别。别详口部喦字注。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次浊

五衔切

ŋam

集韵

次浊

鱼音切

ŋiem

?

次浊

吾含切

ŋɒm

次浊

鱼杴切

ŋiɐm

全浊

鱼衔切

ŋɪam

韵略

鱼衘切

增韵

鱼杴切

鱼衔切

中原

阳平

监咸

全清

iam

中州

平声

监咸

移监切

洪武

次浊

鱼咸切

ŋiam

次浊

移廉切

oiem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am

先秦

王力系统

ŋ

eam

先秦

董同龢系统

ŋ

am

先秦

周法高系统

ŋ

ram

先秦

李方桂系统

ng

ram

两汉

西汉

两汉

东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rɑ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齐

am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am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am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ŋ

am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am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am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am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am

该文章由作者:【曾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