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动项目,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比赛用的弓箭,但中国的传统弓箭,能见识的机会就极少了,更别说传统弓箭的制作了,如今在国内,依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中国弓箭的,据我所知恐怕就只有1个人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海霞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位于水务局宿舍内的“聚元号弓箭铺”,见到了“聚元号”今天的掌门人杨福喜。
背景
整整16年了。1998年6月6日,北京市朝阳区某家属院租借的一间平房内,杨氏父子俩将“聚元号”牌匾重新挂了出来,沉寂了40年之久的“聚元号”弓箭重新开张。没有庆祝的仪式,也没有旁人的喝彩,有的只是杨家父子的默默传承与对聚元号的庄严承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默默下定决心:“只要有口粥喝,我就要全心全意做弓箭,不能让传统弓箭在我手里失传!”“聚元号”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弓箭制作老字号,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传承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多年之久。笔者见到的杨福喜老先生,已经是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了。
简介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相关信息
聚元号属于是作坊型的铺子,这么复杂的工序也是代代相传的,并不是流水线作业能取代的,因此这门技法入选是理所应当的,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定义,如今诸多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很少有能与聚元号相比的,它也是可以作为中国弓箭的代表。 此外,聚元号入选对于它的传承是一种保护,当初周边的铺子都先后倒闭,聚元号的发展也是极为艰难。 弓箭这种东西已经失去了之前的作用,在枪炮时代,弓箭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没有太多实用性,弓箭的市场就越来越小,因此聚元号的传承也是有些困难的。 这些手工艺作坊,是不太可能大范围开班教学的,杨家在传承技法的时候也是内部相传。 到了如今杨福喜,聚元号已经传了七代人了,可现实的残酷,让他也不得不寻求政府的帮助。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该文章由作者:【达达尼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