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拼音:j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己”本意说法不一,朱骏声认为己像丝的形状,是“纪”的本字。还有人认为“己”像弋射时绑在箭或石上的丝线。“己”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指自己,“己”音与“自”相近,于是后世又把这二字构成“自己”这个联合式合成词来广泛使用。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称,又常用作帝王的庙号。“己”还有纪识、识别的意思,亦当属假借,这种意思后来写作“纪”。
汉字信息
读音:jǐ
释义:①对别人称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干的第六位。也表示次序第六。
己见:jǐ jiàn,自己的意见。
例句:班委会上,大家就班级管理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己任:jǐ rèn自己的任务:以天下为己任。
己<代>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自己,本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而己亦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自拟己头。――晋·干宝《搜神记》
且噬己也。――唐·柳宗元《三戒》
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舍己为公;异己;克己;知己;己身(自己);己私(自己的欲望);己里钱(血汗钱,私房钱)
己<名>
天干的第六位
己与三相近
己jǐ
1、自身:自~。舍~救人。先人后~。知彼知~,百战不殆(殆:危险,失败)。
2、天干第六位,也用作次序第六。
3、姓。汉有己茂。见《通志·氏族三》。
哲学内涵
麻尧宾教授的己学认为,“己”既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宇宙意义上立论的;也是事实上是我们认为生命个体即是个“己”。所谓“己”应该分三个框架——“理”,“物”,“心”,其中以“物”为载体而有“理”与“心”,此三者不即不离,浑然一体。
宇宙论的己
作为“己”这一个体而言其是“一己一宇宙”,但是这个“己”又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其必然要和周围的“己”发生联系,所以称为“万己万宇宙”。不过这个命题还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就是说不同层面“己”的系统之间,有主宰与被主宰,有“总己”也有“细分的己”。当讲“一己一宇宙”的时候,从“总己”的方面讲,是一个整体的宇宙。但这一个“总己”又包含万有之存在,所以我们又说“万己万宇宙”。
其次,从另外一方面,我们说这个“己”乃是万有根源处,无可复问其所以然,为己而已。这个“己”意思乃是要表达“己”就是一种发动力,是宇宙万有之根源,之所以然。这个“己”落到最实处便是从心中之“己”处表达。而这种上下通达的一个轨迹与总则就是“道”。
生命的己
“生命”二字本来就有两个内涵:一是所谓“生生不已”的“生”,如《易经·系辞下》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一是《诗经》里面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是“性”的意思。“生命”二字做了动感、静感两个向度的分解,动感含义的分解是表征着一种过程,是一种阶段,其是化生明融变化的,是发生而圆融的一种逻辑脉络;静感的“性命”的路向,这表现为一种结构。
理、心、物的己
“己”其实是个“理根”,即所谓“理之根本”之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和“己学”里面“心”“理”“物”结构的“理”是有区别的。这里“己”即“理根”的“理”,其乃是一种原理根源的意思。再次,“己”有所谓的“生理之己”和“心理之己”的区分,“生理之己”就是活脱脱“物之己”;而所谓“心理之己”就是“心”与“理”的一种包容,也就是“物之己”,“心之己”,“理之己”的一个圆融。
以本体中物、心、理之构造肌理的浑然,却非是物与心与理的彼此悬隔与疏远,乃是物即心即理的呈现之表达。亦即,盖是物(材料、气质)之心(功能、活动),心(功能、活动)之物(材料、气质),谓之物(材料、气质)即心(功能、活动);心(功能、活动)之理(秩序、条理),理(秩序、条理)之心(功能、活动),谓之心(功能、活动)即理(秩序、条理);物(材料、气质)之理(秩序、条理),理(秩序、条理)之物(材料、气质),谓之物(材料、气质)即理(秩序、条理)。
该文章由作者:【云和数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