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汉语文字)

寅,汉语一级字,读作yí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从函中请出箭矢,引申指恭敬,又引申为对同官的敬称,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又表示农历正月、五行中的“木”和十二生肖中的“虎”等。《说文解字》认为是“髕也”。

寅(汉语文字)

汉字源流

寅,会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寅”字(图1、图2)由“矢(箭矢)”和“口(箭函)”组成,表示从函中请出箭矢之意。金文中的“寅”字(图3、图4)将“口(箭函)”讹为“双手”,小篆中的“寅”字(图5)进而将“双手”讹为“箭头”,经过隶书字形(图6)后楷书写作“寅”。在字义上,“寅”字的本义“从函中请出箭矢”,引申指“恭敬”,又引申指“对同官的敬称”,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三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又表示“农历正月”等。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yín

动词

推演。

前进。

名词

十二地支的第三位。

星次的序数之一,指十二星次中的“析木”。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指农历正月。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日。

用以纪时,即凌晨三点至五点。

表示五行中的“木”。

指十二生肖中的“虎”。

对同官的敬称,泛指同僚。

通“殥”,边远之地。

姓。

形容词

恭敬。

强。

水在地下潜行的样子;一说指大。今作“濥”。

深,今作“夤”。

像正月阳气上升万物始苏而动的样子。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寅部】

寅,髕也。正月,尚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髕寅于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徐锴曰:“髕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所以摈之也。”)弋真切。

?,古文寅。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寅部】

寅,髕也。

注:髕,字之误也,当作“濥”。《史记》、《淮南王书》作“螾”。《律书》曰:“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天文训》曰:“斗指寅则万物螾。”高注:“螾,动生皃(貌)。”《律历志》曰:“引达于寅。”《释名》曰:“寅,演也。演生物也。”《广雅》曰:“寅,演也。”《晋书乐志》曰:“正月之辰谓之寅。寅,津也。谓物之津涂。”按《汉志》、《广雅》“演”字皆“濥”之误。【水部】曰:“濥,水衇行地中濥濥也。”、“演,长流也。”俗人不知二字之别,“濥”多误为“演”。以“濥”释“寅”者。正月阳气欲上出。如水泉欲上行也。螾之为物。诘诎于黄泉。而能上出。故其字从寅。《律书》、《天文训》以“螾”释“寅”。

正月,昜(阳)气动。

注:句。

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

注:杜注《左传》曰:“地中之泉,故曰‘黄泉’。”阴上强,阳不能径遂,如宀之屋于上,故从宀。

象宀不达,髕寅于下也。

注:髕寅,字之误也。当作“濥濥”,或曰当作“螾螾”。宀象阴尚强,?(“?”除去“宀”)象阳气去黄泉欲上出。

弋真切。

注:十二部。

凡寅之属皆从寅。

?,古文?。

注:下从土,上象其形。

康熙字典

古文:?、?、㝙、?、?。

《唐韵》:弋真切,《集韵》、《韵会》:夷真切,并音夤。《说文》:寅,?也。本作?。徐曰:?,?斥之意。正月阳气上锐,而出阂于宀也。臼,所?也,象形。今作寅,东方之辰,一曰孟陬。《前汉·律历志》:引达于寅。《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

又《玉篇》:演也,敬也,强也。《书·尧典》:寅宾出日。注:寅,敬也,以宾礼接之。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秋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也。

又《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注:言蚤夜敬思其职也。

又《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注:谓当同其寅畏,协其恭敬,使民彝物,则各得其正也。

又《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并音夷。义同。○按:《说文》“寅”训“?也”,【夕部】“夤”训“敬惕”。今诸书“寅”字兼“敬惕”义。“寅”、“夤”二字古疑通。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韵目

韵部

韵母

反切

声调

声母

声符

上古音系

广韵

脂开

以脂

平声

翼真

平声

中原音韵

真文

阳平

真文齐

洪武正韵

二支

延知

平声

八真

鱼巾

平声

分韵撮要

第八宾禀嫔毕

阳平

该文章由作者:【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