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语常用字,读作èr,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后引申为一加一的和、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不专一、不忠诚等。
字源演变
二,指事字。古文字一、二、三、四皆以积画为之,大约都跟刻画记数有关,是纯符号的指事字。“一”是特殊指事字,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二”也是特殊指事字,表示天地两极。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此二横画历代写法无大异。战国时期产生两种新写法:一增繁从“戈”(图5);二增繁从“戈”从“肉”(于6)。古文字从“戈”从“弋”每无别,从“戈”者后代写作“弍”,作为“二”的异体字。(图6)的“肉”旁可能是临时赘加的符号,也可能是从“贝”的讹误。从“贝”者后代写作“贰(贰)”,作为“二”的大写。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èr | 数词 | 原始记数符号,一加一的和。 |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 ||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 ||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 ||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 ||
形容词 | 两样,有区别。 | |
不专一,不忠诚。 | ||
动词 | 怀疑,不确定。 | |
谓分成两样。 | ||
副词 | 与“正”相对。 | |
哲学用语 | 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指阴、阳或天、地等范畴。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二部】
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
弍,古文。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
古文:弍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而至切。音樲。地数之始,卽偶之两画而变之也。《易·系辞》:分而为二,以象两。《左传·定四年》:衞侯将会,使祝佗从。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注:谓兼二职。《荀子·议兵篇》:权出于一者强,权出於二者弱。《史记·韩信传》:功无二於天下。《前汉·严助传》:诏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又巽二,风神名。
又古货布,文帝字,见《六书略》。?字上下画均齐。上画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长作二字,非。贰。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上古音系 | 二 | 二 | 二 | 脂 | njis | |||||
广韵 | 二 | 二 | 而至 | 日 | 脂A开 | 至A | 去声 | |||
蒙古字韵 | 二 | ri | 去声 | |||||||
中原音韵 | 二 | 二 | 日 | 支思开 | 支思 | 去声 | ||||
洪武正韵 | 二 | 二 | 而至 | 二寘 | 支 | 去声 |
方言集汇
◎ 赣语:nhɛɛ5 三担二桶
◎ 客家话:[海陆腔] ngi6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梅县腔] ngi5 ng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英字典] ngi5 [宝安腔] ngi5 [东莞腔] ngi5
◎ 粤语:ji6
◎ 潮州话:no6 (nõⁿ ) ri7 今又音ri6
该文章由作者:【潘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