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汉语汉字)

设,汉语常用字,读音shè,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基本含义为布置,安排:设立;引申含义为筹划:设计。

设的常用组词为设法。包含设的常用成语为神施鬼设。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阿āㄚˉ

  1.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阿ēㄜˉ

  1. 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2. 凹曲处:山~。

详细释义

阿ē

〈名〉

(1)(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同本义[big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泛指山[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山坡[hillside]

(7)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fine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曲隅,角落[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水边[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近旁[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Dong'e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阿ē

〈动〉

(1)曲从;迎合[panderto;playup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偏袒[beunfairlypartial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另见ā;ǎ;à;a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部】

大陵也。一曰曲?也。从?可声。乌何切

说文解字注

(阿)大陵曰阿。释地、毛传皆曰。大陵曰阿。从?。可声。乌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也。毛诗。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传云。大陵曰阿。考槃在阿。传曰。曲陵曰阿。各随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偁阿。是以緜蛮传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当栋处曰阿。

考工记四阿。若今四注屋。左传。椁有四阿。毛传。偏高曰阿丘。许书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则易为美。故隰桑传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阿·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5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何切,音娿。《尔雅·释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诗·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传》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尔雅·释地》偏高曰阿丘。《释名》阿,荷也。如人担荷物,一边偏高也。《诗·鄘风》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书·太甲》不惠于阿衡。《传》阿,倚。衡,平。

又《史记·范睢传》不离阿保之手。

又《仓公传》故济北王阿母。《注》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汉·王莽传》太阿右拂,大司空甄丰,少阿羲和,京兆尹刘歆。《注》皆官名。

又《仪礼·士昏礼》賔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注》阿,栋也。今文阿为庪。《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四阿重屋。《注》四阿,若今四柱。

又《诗·小雅》隰桑有阿。《笺》枝条阿阿然长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传·昭二十年》阿下执事。《孟子》污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韵》一曰慢应。

又地名。《左传·襄十四年》败公徒于阿泽。《注》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史记·李斯传》阿缟之衣。《注》东阿县,缯帛所出。《前汉·地理志》涿郡阿陵县。

又宫名。《史记·秦始皇纪》先作前殿阿房。《注》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故号阿房。

又太阿,劒名。《战国策》龙渊太阿。

又鬼名。《庄子·达生篇》东北方之下者,陪阿鲑蠪跃之。《注》陪阿,状如小儿,长尺四,黑衣,赤帻,大冠,带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训》天阿者,羣神之阙也。

又月御曰纤阿。《司马相如·子虚赋》纤阿为御。

又阳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诗》渡江采菱发阳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进,明阿贤,本出阿伏氏。

又《韵会小补》与呵通。《老子·道德经》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注》唯与阿,迟速小异。

又《集韵》倚可切,娿上声。与猗同。柔貌。《诗·桧风》猗傩其枝。《释文》猗,於可反。《集韵》猗,或作阿。

又《韵会小补》音屋。《古诗》家中有阿谁。《木兰诗》阿耶无大儿。《又》阿妹闻?来。《世说新语》一门则有阿大中郞。

又《字汇补》阿葛切,音遏。《释典》有阿难。

该文章由作者:【一穷二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