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粉(中药名)

海粉,中药名。为海兔科动物蓝斑背肛海兔Notarchus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的卵群带。分布于东海、南海等地。具有清热养阴,软坚消痰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喘咳,鼻衄,瘿瘤,瘰疬。

基本内容

出处

《纲目拾遗》:“《虫语》:海珠,生岭南,状如蛞蝓。大如臂,所茹海菜。于海滨浅水吐丝,是为海粉。

鲜时或红或绿,随海菜之色而成,或晒晾不得法则黄,有五色者。

或曰此物名海珠,母如墨鱼,大三、四寸,海入冬养于家,春种之濒湖团中,遍插竹枝,其母上竹技吐出,是为海粉,乘湿舒展之,始不成结,以点羹汤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兔科动物蓝斑背肛海兔的卵群带。

采收和储藏:2-3月及9-10月海兔产卵期间,于潮间带插入竹竿或投入石块,便于产卵附着其上,然后收取,晒干。

原形态

蓝斑背肛海兔,体略呈纺锤形,贝壳全已消失,柔软,一般长90-120mm头劲部显着,头上有2对触角。

前1对较大,称头触角,其外侧有一纵行的耳状深沟,上有树枝状分枝的绒毛突起;后1对较小,称嗅角,呈短棍形,表面有绒毛突起;眼小,黑色,无眼柄,位于嗅基部前方两侧。

前端腹面有一垂直的口,两侧有1对叶片状的唇瓣,口缘多皱褶。胴部极膨大。体背面被有多数大小不同的突起,散布于头部和胴部,背侧者较大,为长圆锥形或有多数分岐。

体表为黄褐氏以至青绿色,背面和边缘布有数个蓝色或青绿色的大形眼状斑点,其外围有褐色线圈围绕,背侧面散布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及深色阴影。

两侧足叶较大,且反折于背方,前端分离,后端愈合,在背中部形成一特殊裂腔。两侧两性生殖孔之间有卵精沟相连。

本鳃大,呈扇形,位于心脏右后方有紫汁腺。鳃的正后方有肛门,呈管状突起。

于外套膜边缘下方有紫汁腺,能射出紫色液体。足宽大,平滑,前端呈截形,足背边缘有密集的触手状小突起,两侧扩张成尖突,足底淡黄色。足末端短尾状。

性味

味甘;咸;性寒

①《医学入门》:"无毒,气寒,咸。"

②《本草从新》:"甘寒而咸。"

归经

归肺;肾经

①《本经逢原》:"行肝,肾。"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相关配伍

治心痛:海粉加香附末,同姜汁服。(《丹溪心法治要》)

备注

海兔捕捉后,去其内脏,除去粘液,可以食用,但它的皮肤有挥发油,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大量食用会引起头痛,因此较少食用。

该文章由作者:【更深的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