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叶,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的叶。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口疮,疔疮,湿疹,皮炎,水肿,高血压,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植物信息/n
植物种属/n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n
形态特征/n
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
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
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n
分布区域/n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n
生长环境/n
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药材信息
油柑叶(《岭南采药录》)
【异名】丝叶(《岭南采药录》),余甘子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叶片。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含余甘子酸,蛇麻脂醇,β-谷甾醇,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鞣料云实精,诃黎勒酸,诃子酸,葡萄糖没食子鞣甙。
【性味】《陆川本草》:"甘酸,性寒。"
【功用主治】治皮肤湿疹,疔疮,痔漏。
①《岭南采药录》:"患疳疗毒。煎水洗。"
②《陆川本草》:"杀菌去腐。治口烂,绣球风及疳、疔、漏、痔。"
③《南宁市药物志》:"敷蜈蚣咬伤。"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0.5~1两。
临床应用/n
1、治湿疹,疮疡,皮炎:余甘子叶研末,油调搽患处。(《云南中草药》)/n
2、治高血压:(余甘子)鲜叶适量,水煎,代茶冲冰糖服。(《福建药物志》)
该文章由作者:【何志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