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汉语词汇)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有助于促进班集体和学生个体优质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提高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词典解释

中文解释

基本解释

[classesandgradesatschool]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

详细解释

1.官位的等级,亦指官位。

汉·荀悦《申鉴·政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晋书·刘颂传》:“官久非难也,连其班级,自非才宜,不得傍转以终其课,则事善矣。”唐··刘禹锡《代谢男师损等官表》:“下延胤息,叨践班级。”

2.总称学校中的班次与年级。如:高三班级;初二班级。

词语来源

来自于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则是艾拉斯莫斯。

建设路径

在学校中,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一、选好发展方向,做好发展规划

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都是胸有成竹的,每走一步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对班级发展有什么作用。这实际就是对班级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有周密的计划、有具体的措施。

1.背景的分析

背景的分析,主要是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把握这些情况,是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分析影响班级发展的内部因素。其中包括班级总体精神面貌,如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心理倾向,学生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特点,班级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力,班级规范对个体的调节作用等;另外,还要分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整体优化。

其次,要分析影响班级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如学校方面的校风、教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对班级的影响;学生家庭方面的如家长的素质及其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程度;另外,还要分析社区的环境,如社区人口状况、文化素质、道德风貌、治安状况等对学生的影响。

2.目标的确立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是要在对班级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为班级确定发展的方向。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班级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和可测性的原则来制定。

3.内容的确定

班级教育内容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将班级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保证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效果的实现。教育管理内容的确定应该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力求达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

4.方法的比较

教育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对促进班集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说服教育、情境感染、情感沟通、心理疏导、规范制约、舆论调节、实践锻炼等都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使用教育管理方法时,要注意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的方法。

5.形式的选择

选择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主要是要考虑所采用的形式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育管理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班级教育管理的效率,优化教育管理的效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班级的教育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班级的目标。同时,注意考虑具体采用的形式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他因素有什么积极或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合适的教育管理形式,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目的是要为班级发展作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保证班级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计划,从而增强班级培养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二、抓好建设重点,优化发展策略

班集体的建设应该强调根据班级发展的实际,抓住各个阶段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使班级的发展得到优化的效果。

1.班级精神与集体意识的培养

集体意识是班级发展成为班集体的标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集体意识表现为学生对班集体目标和规范的认同,将自己自觉归属于班集体,对班集体的活动自觉参与,对班集体形象的自觉维护。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对于班级任务的完成、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增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和完善班级的规章制度,既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基本准则,也是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标准,使班级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是发展学生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优化班级教育管理效果的重要策略。

3.组织机构的建立与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

合理的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是班级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策略。

班级组织机构可以根据班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完成具体任务的需要来建立。例如,有的班主任,在学生班级刚组建的阶段,不是急于建立一般的组织机构,设置班级的管理岗位,而是引导学生认识班级需要什么岗位、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才确定设置什么岗位,并明确岗位的相应责任。这样设置的班级管理机构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也更能让学生通过承担相应的工作得到锻炼成长。

4.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正确舆论的引导

班级文化是影响班级成员的价值期待、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形成的文化环境与心理氛围,属于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班级发展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凝聚的,为班级成员普遍认同的一整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维模式、情感态度、审美情操、行为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共同心理趋向及其物化表现形式。

5.班级人际关系的优化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为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6、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有助于促进班集体和学生个体优质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提高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该文章由作者:【祝踏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