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互联网设备或终端)

MID的基本解释有两种:一是指移动互联网设备,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一种新的“比智能电话大,比笔记本小”的互联网终端。MID的概念是英特尔在2007年4月推出的,其定义是介于智能手机和上网本之间的产品。按英特尔的说法,是一款能够提高高端客户办事效率、满足随时随地上网需求、用着舒心、长时间享受PC似上网乐趣的顶级口袋计算机。按英特尔设计MID的初衷,MID是比智能手机屏幕更大、比上网本更易携带的一种终端,主要为满足用户随时上网、同时便于携带的需要。作为便携移动PC产品,采用4英寸到10英寸的屏幕,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Linux、Android等。作为一项新兴技术,CDMACDMA2000正迅速风靡全球并已占据20%的无线市场。

平板电脑

特点

1.便携性

从台式机到笔记本,再从笔记本到MID平板电脑,电脑变得越来越便携,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改变着。仅重420克(含电池),合上后相当于百元人民币大小,解决笔记本笨重的缺点。对外出旅行、出差的商务人士来说,掌上电脑更便携,可以随身携带,而不觉得有负重感,将成为商务人士必不可少的工具。

2.操作方便

滑盖设计,带QWERTY全键盘,5寸精确触控屏,全面支持键盘、手写输入,操作便捷。

3.笔记本功能

虽然外型精致便携,但配置十分强大:1.2GHZ的英特尔AtomZ515处理器,配备强大的WindowsXP系统,1G内存,16GSSD硬盘,与笔记本同属X86架构,远比其它ARM架构、非Windows系统的MID功能强大。S515MID具有完全电脑功能,完全满足工作和娱乐的要求。

4.移动办公

具有完全电脑功能,XP系统支持世界上最丰富的程序:微软office办公软件、QQ/MSN/旺旺等即时通讯软件、AdobeReader等PDF软件,Foxmail等邮件系统……无论你身在何地,只要有工作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办公。

5.3G、Wi-Fi、蓝牙无线上网

EKINGS515MID内置中国移动TD-SCDMA/中国联通WCDMA/中国电信CDMA2000-EVDO三种3G网卡,随着全国3G网络的开通和完善,无论何时何地,打开电脑即可上网冲浪、炒股、办公,真正的做到了无线办公上网,实现了超便携功能。

EKINGS515同时内置WIFI功能,无论是写字楼、宾馆、咖啡厅、还是机场,只要有无线网络热点的地方都可以随时免费上网。

6.有线上网

S515具有丰富而人性化设计的接口,亦可转接有线上网,满足多样化上线需求。

7.休闲娱乐

XP系统可安装暴风影音、windowmediaplayer、千千静听等各种影音播放器,看电影/听音乐一网打尽让你;内置30万像素摄像头,可QQ视频聊天;强大的配置让你在线游戏随心所欲!

8.在线炒股

作为英特尔凌动CPU、XP系统的电脑,S515MID可安装所有的股票软件:如“大智慧”炒股软件;“同花顺”股票分析软件等。比手机更大的5寸屏幕完整而清晰显示各种行情走势图。因为具备了3G上网功能,这样无论我们在车上、还是外出旅行,随时都可以掌握股票行情,在线炒股、在线下单、实现在线交易。比手机反应速度更快,丝毫没有延时,短线操作快人一步。

9.Android系统的迅速发展Android系统的发展迅速。现在国内很多的厂商的机器都装上这种系统,Android系统在用户体验上面都非常的优秀。现在的MID基本上都不会安装键盘,安装Android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当然行业里面还是其他一些系统,未来的MID系统的市场,竞争激烈。

系统简介

2013年全球移动网络设备(MobileInternetDevices,MID)出货量将达5000万台,而该市场将由Linux操作系统主导。

ABI认为,MID市场将是第一个实际让所有移动操作系统都在同一个起跑点的平台,摆脱智能手机市场所存在的历史包袱,使Linux操作系统得以取得大部份的市场占有率。

所谓的MID指的是比移动电话大一些、比迷你笔记本电脑小一些,像是笔记本、可以放进外套口袋的多媒体上网设备。根据另一市场研究机构ForwardConcepts的定义,MID应具备高分辨率屏幕,大小介于4~6吋之间。

目前专为移动网络设备设计的Linux操作系统包括LiMo、Moblin及Maemo,其中,LiMo是由六大移动通讯厂商所共同建立的Linux开放移动平台,而Moblin则是英特尔的Linux开源计划,专攻移动网络设备、Netbook及其它嵌入式设备,Maemo则是由诺基亚主导的开放社区移动设备平台,该公司的NokiaN810InternetTablet就采用了Maemo。

而且Linux平台的应用,能够将通讯功能集成于MID里面,更好的体现的MID的定义。

ABI研究总监StuartCarlaw表示,在诺基亚的支持下,Maemo已进入移动网络设备市场,而Moblin则可借由英特尔的推动及其与Atom的密切整合下进入该市场,另外LiMo目前亦活跃于该市场,与微软WindowsMobile相较,Linux平台的弹性、定制化与成本优势都确立了Linux在该市场的主导性。

Carlaw分析,更重要的是,Linux操作系统有能力提供一个横跨不同设备的整合平台,一个能够涵盖移动网络设备、智能手机及中间设备的单一平台确是很吸引人。

ForwardConcepts亦认为,Linux将是该领域的主要操作系统,并估计移动网络设备的出货量将自2008年的30.5万台,成长到2012年的4000万台,达到120亿美元的收入规模。

定位和特点

消费等级、生活化的装置;

跑较为轻量的操作系统,可以较快开机;

以多媒体播放以及行动上网浏览为主的设定;

有很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处理生活中的一般事务;

2011年处理器构架将大量采用ARMCortex-A9;

目前上市的MID有:3gnetmi13、LeadigiX5、EKINGi1、EKINGS515、vilivS5、vilivX70、联想的IdeaPadU8、蓝魔W7,爱国者E500等。

最新主控构架方案

ARMCortex-A9无与伦比的性能,2GHz标准操作可提供TSMC40G硬宏实现以低功耗为目标的单核实现,面向成本敏感型设备利用高级MPCore技术,最多可扩展为4个一致的内核可选NEON™媒体和/或浮点处理引擎。

特性功能和分类

MID的主要特性和功能包括:采用触摸技术实现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功能齐备的浏览器可实现无与伦比的因特网体验;集成了Wi-Fi、WiMAX、3G手机以及蓝牙等技术等宽带与个人连接;可整页显示Web页面的高分辨率显示屏;一次充电即可满足全天工作需求。许多制造商正不断将上述功能与蜂窝语音、一键式(One-click)Web2.0交互、高清音视频、摄像机与照相机、效能工具、GPS导航、交互式3D游戏等功能整合到一起。MID终端设备包括多媒体手机、便携式媒体播放器、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上网本、移动社交网络设备、虚拟世界系统、便携式导航工具、电子书以及其它新兴应用等。尽管大多数MID面向个人用户和普通的企业用户,但这些产品的高度灵活性也使其在零售、医药、教育、交通和政府等垂直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

MID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显示屏尺寸约为3~4英寸、重量约为0.25磅的袖珍型产品;第二类是显示屏尺寸约为4~7英寸、重量约为0.5磅的平板型;第三类是上网本,显示屏尺寸约为7~10英寸,重量约为1磅。袖珍型MID(小型MID)代表了智能电话的发展方向,上网本则是笔记本电脑的“瘦身”版。平板型MID是一种新兴组合,其定义还不完善,因而还潜藏着很大的创新空间。预计诸如便携式导航设备与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将增加移动因特网支持功能,因而也归入平板型产品的范畴。

移动互联网设备

MID,即MobileInternet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它是在2008年IDF大会上英特尔推出的一种新概念迷你笔记本电脑。在英特尔的定义中,这是一种体积小于笔记电脑,但大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装置。MID与UMPC类似,同样为便于携带的移动PC产品,通过MID,用户可进入互联网,随时享受娱乐、进行信息查询、邮件收发等操作。

MID的重量少于300克,英特尔甚至称,MID可放入钱包中携带。MID采用4英寸到6英寸的显示屏,操作系统并非采用Windows,而是Linux,现在也有使用android系统的。MID与UMPC的区别是MID没有完整的PC功能,在尺寸上也只有5英寸大。

自MID概念提出以后,一直被业内看作是一款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其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将移动多媒体与互联网无缝联结。为此,英特尔特别将其定义为比PPC、智能手机屏幕略大并且比UMPC英寸略小的5到7英寸产品,而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移动产品市场。

所有符合MID标准的产品将不带有键盘,仍通过触摸式屏幕实现多媒体应用。而在网络接入方面,MID将放弃GPRS//CDMA联入,转而引入802.11X(a/b/g/n),未来还将集成WiMAX。

概念

MID的概念是英特尔在2008年4月推出的,其定义是介于智能手机和上网本之间的产品。按照英特尔的说法,是一款能够提高高端客户办事效率、满足随时随地上网需求、用着舒心、长时间享受PC似上网乐趣的顶级口袋计算机。

按照英特尔设计MID的初衷,MID是比智能手机屏幕更大、比上网本更易携带的一种终端,主要为满足用户随时上网、同时便于携带的需要。作为便携的移动PC产品,MID采用的是4英寸到10英寸的显示屏幕,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也可以是Linux,当然还可以是现在最流行的Android操作系统。

区别

MID是“MobileInternetDevice”的缩写,意思是“移动上网设备”;UMPC是“Ultra-MobilePC”的缩写,意思是“超便携个人电脑”。

我觉得这张图有点过分了,根本没这么复杂,下面是一张我做的图,从小到大依次为智能手机、MID、UMPC、上网本和笔记本电脑。

总的来说,MID是比UMPC更小的设备,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更科学的区分方法是参考Intel的标准:

MID针对大众市场,UMPC针对商务市场MID使用定制的轻量级操作系统(通常是修改过的Linux),UMPC使用桌面级操作性系统(通常是WindowsXP,甚至是Vista)MID重点优化的功能是多媒体播放和上网,UMPC重点优化的功能是Office因此,MID和UMPC其实是针对不同市场、不同需求的设备,两者并不混淆。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找不到一种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便携式电脑。

如果你追求便携性,那么显然应该使用MID;如果你追求更好的体验和更强的功能,那么就应该使用UMPC。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外出的时候,我想用MID;躺在被窝里的时候,我就想用UMPC。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在中国,MID和UMPC都不具备行动上网能力,因为它们都不能使用SIM卡,也就没法使用GPRS上网了。这样一来,就使得MID的吸引力小了许多。我觉得,未来的MID一定会同手机融合的,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有着5寸大屏幕的手机了(通话完全通过蓝牙耳机)。

应用

关乎MID前途的决定权在其应用的广泛性上。MID要想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几个行业方面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车载市场

包括多媒体功能、智能导航功能、无线通信功能等等,这是普通GPS设备所不能实现的。例如查询行车路线的实时拥堵情况及行车路线,如何合理安排绕行路线,这些在MID上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获得实时数据得以实现,而在普通GPS上是无法实现的。

电子商务市场

例如在天猫上、在阿里巴巴上开店的经营者,他们要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咨询请求。也许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咨询就可能带来几万几十万的收入。而你如果不能实时在线,这笔买卖可能就被其它竞争者抢走,所以MID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及长久的续航力成为了它满足此类需求的最佳候选。

证券投资者

需要实时的了解当前的证券行情及帐户买卖操作,也只有MID能实现最佳的性能满足。像这样的实时操作,要求领数的MID对运算能力特别强,这是x86架构的优势,也因GoogleAndroid系统的开源带来了更多娱乐更方便。

数字媒体传播

例如中小学的电子课件。像这类带有版权的数字媒体文件,如果能“写死”在领数的MID里,即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播放,又杜绝了二次传播所带来的侵权盗版风险。.

数字化乐器接口

我们如今的MIDI音乐制作全都要靠这个接口,在这个接口之间传送的信息也就叫MIDI信息。MIDI最早是应用在电子合成器——一种用键盘演奏的电子乐器上,由于早期的电子合成器的技术规范不统一,不同的合成器的链接很困难,在1983年8月,YAMAHA、ROLAND、KAWAI等著名的电子乐器制造厂商联合指定了统一的数字化乐器接口规范,这就是MIDI1.0技术规范。此后,各种电子合成器以及电子琴等电子乐器都采用了这个统一的规范,这样,各种电子乐器就可以互相链接起来,传达MIDI信息,形成一个真正的合成音乐演奏系统。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对数字信号的强大的处理能力,使得计算机处理MIDI信息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现在不少人把MIDI音乐称之为电脑音乐。事实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不但可以播放、创作和实时地演奏MIDI音乐。甚至可以把MIDI音乐转变成看的见的乐谱(五线谱或简谱)打印出来,反之,也可以把乐谱变成美妙的音乐。利用MIDI的这个性质,可以用于音乐教学(尤其是识谱),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音乐知识和创作音乐。

文件性质

所谓MIDI文件实质上是指计算机中记录的MIDI信息的数据,MID文件的扩展名是*.mid。它和另外一种计算机中常用的声音波形文件(*.wav文件)有什么不同呢?表面上,两种文件都可以产生声响效果或音乐,但它们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普通的声音文件(*.wav文件)是计算机直接把声音信号的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处理,变成与声音波形对应的数字信号,记录在计算机的储存介质(硬盘或光盘)中。通常,声音文件都比较大,如记录一分钟的声音(立体声、CD音质),大概需要10.5M的储存空间。一首几分钟的歌曲需要几十兆的硬盘,一张CD光盘只能容纳十来首歌曲。为了减少声音文件储存的空间,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上采用了压缩技术,把声音文件经过处理,在不太影响播放质量的前提下,把文件的大小压缩到原来的10~12分之一,这就是近年流行的MP3文件格式。而MIDI文件则不是直接记录乐器的发音,而是记录了演奏乐器的各种信息或指令,如用哪一种乐器,什么时候按某个键,力度怎么样等等,至于播放时发出的声音,那是通过播放软件或者音源的转换而成的。因此MIDI文件通常比声音文件小得多,一首乐曲,只有十几K或几十K,只有声音文件的千分之一左右,便于储存和携带。

解析

可以把MIDI理解成是一种协议、一种标准、或是一种技术,但不要把它看作是某个硬件设备。

当然硬件也是MIDI的媒体。还是先从它的硬件将讲起吧,MIDI不是首先出现在计算机里面的,它是由电子乐器生产厂家为了不同型号的电子乐器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它采用的是数字化技术,当然自然而然的很容易的与计算机挂上了关系。所以我们要讲MIDI乐器的接口,有三种,MIDIOUT、MIDIIN、MIDITHRU。这些可以在你家里的MIDI乐器或带有MIDI的电子琴(现在的很多电子琴上都有MIDI接口)上找到的。MIDIOUT是将乐器中的数据(MIDI消息)向外发送;MIDIIN就是接收数据啦;至于MIDITHRU嘛,是将收到的数据再传给另一个MIDI乐器或设备,可以说是若干个乐器连接的接口。可以这样说,MIDI所描述的是将MIDI乐器弹奏出的音变成01010一样的数据输出,也可以将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要表示的音变成01010的二进制数据通过声卡输出,或者接收一些01010的数据进行处理。以下对这个问题谈一谈。

MIDI(midi)音乐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如果它很简单,那么它可能就不美妙了。MIDI(midi)就是可以让你用方便的工具很容易的把复杂的音乐描述出来,目前的中文MIDI制作软件鲜有真正专业式的,因为开发MIDI软件既要精通音乐,又要有很好的软件开发经验,要深入了解MIDI。言归正传,看看音乐家是如何描述音乐的吧。音乐家在弹钢琴的时候,当他按下琴键的时候发出声音,松下琴键的时候停止这个音,这个音的高低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按下与送开琴键可以用一个标志来表示,当然还有颤音、滑音、这个音的强度、这个音在我的什么位置(是靠近我的左耳还是右耳发音)等等一系列复杂的信息都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至于具体发音是由音源来处理了,它可以固化在声卡里(看你的声卡怎么样了),这还不是最复杂的地方,当几种乐器同时发音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处理的方法,这就有通道(Channel)的概念了,在一个通道里可以用一种乐器,在另一个通道可以用另一种乐器,将两个通道同步演奏,你就可以听到两种乐器的演奏了,在一个通道内部的一个乐器可以同时发几个音,组成一个和弦很容易的了。通常一个标准的MIDI有16个通道,GM标准里的第10通道是专为打击乐设定的。

早期的MIDI设备除了都能接受MIDI信号之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在音色排列的方式上更是“随心所欲”的。也就是说您在这台琴上制作完成的音乐拿到另一台不同型号的琴上播放时会变得面目全非,小提琴可能会变成小号,长笛可能会变成吉他,钢琴可能会变成大鼓……这对于专业音乐人士的工作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毕竟他们制作一次灌成唱片也就完事儿了,但是对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多媒体的发展却极为不利。

于是著名的日本ROLAND公司于1990年制定出它称之为GS的标准。GS标准是在ROLAND的早期产品MT-32和CM-32/64的基础之上,规定了MIDI设备的最大同时发音数不得少于24个、鼓镲等打击乐器作为一组单独排列、128种乐器音色有统一的排列方式等。在这几项规定中,最重要的就是这128种音色的统一排列方式。有了这种排列方式,只要是在支持GS标准的设备上制作的音乐,拿到任何一台支持同样标准的设备上都能正常播放。

GS标准的制定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使得全世界的电子乐器有了一个“全方位接触”的机会。可是,也许是由于这个标准真的是过于复杂,更可能是由于众多的MIDI设备制造商不愿意形成ROLAND的独霸世界标准的局面,总之最后世界各国的MIDI设备制造商并没有全盘接受这个标准,而是将之稍作改变,泡制出了一个GM标准。

GM标准的全称应该是“通用MIDI标准系统第一级”(GeneralMIDIsystemLevel1),这个标准制定于1991年,在GS标准基础上,主要规定了音色排列、同时发音数和鼓组的键位,而把GS标准中重要的音色编辑和音色选择部分去掉了。GM的音色排列方式基本上沿袭了GS标准,只是在名称上进行了无关痛痒的修改,如把GS的Piano1改名为AcousticGrandPiano等。

虽然GM标准不如GS那样功能强大,但是它毕竟是世界第一种通用的MIDI乐器排列的标准,而且正因为它将ROLANDGS标准作了简化,也使得更多的MIDI设备厂商可以制造符合此标准的MIDI设备。所以GM标准刚一制定,就得到了MIDI厂商,尤其是多媒体设备厂商的热烈响应。此后,各大MIDI厂商的设备纷纷被敲上GM的标制,MIDI设备之间实现了比以往更深层次的交流,为多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作好了准备。对于现在的MIDI设备,GM标准是最基本的了。

另一个MIDI巨头YAMAHA也不甘示弱,他当然不甘于这样一个要求很低的标准,所以YAMAHA于1994年9月提出了自己的音源标准–XG。XG同样在兼容GM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扩展,如加入了“音色编辑”的功能,使得作曲家可以在MIDI乐曲中实时地改变乐器的音色;还加入了“音色选择”功能,在每一个XG音色上可以叠加若干种音色。

所以我们目前常见的MIDI标准由GM、GS、XG,它们之间竞争还会继续,当然这指的是GS与XG。

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电脑音乐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繁荣时期,同时也迎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各种电子乐器之间的通讯问题: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您单独使用某一厂家的产品时,您还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可是当您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您怎么能使一台美国E-MU的音源发出您在日本ROLAND键盘上弹奏的一个标准A呢?

为了解决电子乐器的通讯问题,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其中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厂商)会聚一堂,各抒己见。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Circuits公司的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即“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缩写为“MIDI”,公布于世。1983年,MIDI协议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电脑音乐大家庭。

实际上,MIDI本身只是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的缩写,意思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这种接口技术的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进行通讯,这种协议自然就是MIDI协议了。

对于搞计算机的人来说,不妨把MIDI理解成一种局域网,网络的各个部分通过专用的串行电缆(MIDI线)连接,并以31.25KBPS的速度传送着数字音乐信息。

MIDI标准制定以后,开始只是在专业的电脑音乐圈儿里受到重视,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MIDI作为多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炒得沸沸扬扬,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大家也已经把这种接口技术当作了电脑音乐的代名词,常有“做MIDI”,“玩儿MIDI”的说法,使一些正统的“电脑音乐人”觉得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因此,我们倒不妨将MIDI划分为“狭义MIDI”和“广义MIDI”两种概念,狭义MIDI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而广义MIDI则是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整个电脑音乐的统称,这样即不会造成概念上的进一步混乱,也不会使得MIDI一词失去其本质的含义。

1985年11月,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公布了《MIDI1.0版的细节规定》(2.0版至今仍在制定中),重新定义了一些控制器号码。此外,为保证MIDI的健康发展,还专门成立了“MIDI厂商协会”和“日本MIDI标准委员会”等组织,MIDI标准从成长阶段步入了成熟阶段。

MIDI标准的成熟使各电子乐器生产厂商更加信心百倍,它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以空前的热情生产出各种电子乐器,有键盘式的(合成器、主控键盘)、弦控式的(MIDI吉他)、敲击式的(鼓机)甚至还有吹奏式的(呼吸控制器),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音源模块(就是把没有键盘的电子合成器)供人选购。

关于软件

MIDI由微软公司和IBM共同开发的PC标准声音格式。MIDI软件有多种类型,有MIDI播放软件、演奏软件和创作软件几类。通常,大多数的媒体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IDI音乐,如WINDOWS95的媒体播放器(WindowsMediaPlayer)就可以播放MIDI,而且通常是系统的默认播放器,这类播放器在使用中不能对MIDI音乐的参数进行调节。除了媒体播放器以外,MIDI演奏软件和创作软件都可以作为MIDI的播放器使用,这些软件在播放MIDI音乐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音源(波表)播放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播放效果,而且还可以改变MIDI的参数产生出新的播放效果,如改变播放速度、改变乐器音色(如把钢琴演奏曲变成小提琴演奏)、升降调等,大部分软件还可以显示MIDI音乐所对应的乐谱(五线谱或简谱)甚至歌词内容等信息,还可以把乐谱打印出来。

音乐制作软件

1.软件合成器

软件合成器,俗称软波表,是我们这些穷人唯一的选择。话虽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很多专业音乐制作也脱离不了软件合成器,当然,不会是YamahaS-YXG100或VSC88那样的玩具,也不是VA合成器那种同时只能发一个音的废物。专业的软件合成器要求的是没有延迟,可以无限扩展的音色库。我听过很多人的MIDI作品,说实话,他们的东西实在少了那一份灵性,音色干巴巴的让人一听就觉得难受,不知道是什么声卡上的烂波表还是电子琴弄出来的。这些人大概只知道GeneralMIDI的128种音色。真正的电脑音乐,要让人听不出来它是用电脑做的。我可以去做UrbanR&B,Metal,Country,Jazz,Folk,Electric,Alternative,但绝对不能让人说这是ComputerMusic。

2.Gigasampler

有人说Gigasampler的出现足可以端掉一大堆音源生产厂家的饭碗。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当你手边放着数张Gigasampler音色库光盘时,你绝对不会再想听近万元的电子琴的自带音色。PII以上电脑,一块支持ASIO驱动的声卡,一个带力度的MIDI键盘,加上Gigasampler的完美演出,Cubase/Cakewalk的杰出创作,你就获得了一套价值数万元的个人电脑音乐制作系统。

Gigasampler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硬盘加载数Gbytes的音色库。在正式版光盘中,自带了一个1G的钢琴音色库。也就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你所要做的只是不断购买新的音色光盘喂给它就行了。当然,由于要读这么大的音色库,一块7200转的硬盘还是少不了的,Raid系统的话就会更好一些。不然漫长的等待是很烦人的。

GigaSampler的基本思路是摆脱小容量RAM方式的限制,我们现在可以彻底采取一些全新的思路做采样,每一件乐器的音色都不可能是“静止”的,而这恰恰是传统采样设备的致命之处。GigaSampler采用的Dimensions技术(最大可到5维)可以动态地“勾画”出一个音色该有的种种活力,从而避免了这一数年来始终悬而未决的弊端。以小军鼓(SnareDrum)音色为例,即使在同一小军鼓上,小军鼓的音色都会由于演奏技巧、鼓棒与鼓皮接触位置、角度、鼓棒深入鼓面的长度、力度等诸多音素影响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这也正是乐器的生命。Dimensions技术也由此而来。通过Dimensions,可以描绘出一件乐器梦幻般的表现力和个性,并且所有的这些还可以被反复“篡改”。GigaSampler力图展示的是一个真实与完美充分融合的采样音色世界。

3.Reality

很羡慕SBLive!吗?Soundfont的技术让SBLive!的MIDI回放效果看起来永无止境。但是Reality让这一切在普通声卡上成为了现实,Reality支持Soundfont2.0,可以在90块钱的烂声卡上放出和SBLive!一样的效果。网上有那么多的SoundFont,下载几款试试吧!我见过的最大的SoundFont只有70多兆,3个小时就下载完了(56K)。毕竟GigaSampler的音色光盘国内很少能买的到的。而且Gbytes…你下载的起吗?如果说Gigasampler是软音源里的航空母舰的话,Reality就是用商船改造的炮舰,真正的穷人的选择。有人用过Reality后就说SBLive!根本是在骗钱,可是他没想过SBLive!上先进的技术,不可思议的信噪比,数码输出,EAX,又怎么是一款小小的软件可以做出来的呢?Reality给我们一个使用Soundfont的机会,但是它不能代替一块半专业的声卡。

音序软件

1.AnvilStudio

说实话,AnvilStudio实在不能算作一个很专业的音序软件。它本身是免费的,但是如果想使用那些专业功能你就必须要支出99美金了。不过它的编辑功能实在不赖,比Cakewalk还好用。而且这个软件只有2兆,相比之下,国产的那些什么作曲大师之类的东西真是垃圾。AnvilStudio的升级速度极快,一年以前的版本和现在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它默认你的PC键盘就是输入设备,这简直是太方便了。初学者用它比较好。

2.Cakewalk

最终我还是不能不说Cakewalk。这个东西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当初我用Cakewalk3.0时就已经彻底的投降了。不过这么多年,Cakewalk似乎除了版本号以外基本功能改变并不是很大。Cakewalk正在发展它的录音和音频处理能力,但是相距Cubase来说还差得很远。Cakewalk8.0以前的版本中有VirtualPiano,但是现在9.0中没有了,不知是不是因为盗版盗的不好的原因。不过ProAudio9中多了一个可以直接输吉他和弦的方式,可算有所创新。

3.CubaseVST

CubaseVST是Steinberg公司的得意作品。有PC和MAC两种版本。Steinberg公司定义了ASIO驱动模式,使得Cubase与音源之间的通信延迟降低到了10ms左右。Cubase与Cakewalk相比,其音轨处理能力要强大的多。MIDI制作方面不分伯仲,但是一般人用惯了Cakewalk,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Cubase还有一个兄弟,叫CubasisVST,主要做后期处理和录音的。

CubaseVST的最新版本是5.0,可以去它的网站上下载一个DEMO版来试试。这个版本不能存盘,但是可以导入导出MIDI文件,所以并不影响一般使用。把Cakewalk中的虚拟钢琴作为MIDI输入,你就可以开始体验CubaseVST5.0的威力了。

另类软件

GuitarPro

GuitarPro是个吉他专用音序器及谱面打印软件。提供的音序器轨道数8轨,具备了音序器的绝大多数功能。CakewalkProAudio9中的吉他输入与它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GuitarPro对吉他演奏技巧的诠释,使你只需点一下它的演奏技巧按钮,它就会使原本呆板的MIDI变得较有人性化(如果用好的音源,效果将非常逼真)。它对于一个想制作MIDI但又不知从何入手的吉他手来说无疑是个好助手,而对于专业MIDI制作者来说也是个制做吉他声部极佳的辅助软件,因为它可以将制作好的文件转换成标准MIDI文件。GuitarPro的乐谱打印输出也做得非常好。

采样软件

采样软件使得我们可以使用无限的音色。甚至于马桶抽水声你都可以把它采样进你的音色库。当然,采样的效果有好有坏,这就要看你的采样源的声音质量、你的录入设备质量等等了。但是,一个好的采样软件可以把工作变得更简单一些。

GigaStudio160

这也是出Gigasampler的NemeSys公司的作品。说实话这个软件已经很难用普通的“采样软件”来衡量了。正如它的名字,GigaStudio简直是一间音乐工作室。它包含了GigaSampler的所有功能,但读取音色库文件的速度是GigaSampler的5倍。共有GigaStudio96/160两种版本。GigaStudio支持64个MIDI通道(一般人只听说过16个),160复音,延迟在3-10ms之间。提供多种控制器和DSP处理效果。可以直接将所有效果录制成WAVE文件(WYHIWYG),支持24Bit/96Khz硬件采样。32个音频通道,支持DirectSound。采样出来的音色库可以转换为各种格式,包括SoundFont。用这个玩意儿我把跳舞机里的Wave歌曲都做成了一个一个音色,结果Cakewalk里做的MIDI听起来就像DJ在混音。当然,正确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它根本不出声。在我的机器上(PIII500256MRAMSBLive!)按键时真的感觉不到一点延迟。根本不象软音源。NemeSys推荐使用PIII800或K7,256兆以上内存,UDMA66/UWSCSI-2的6.4G空余硬盘,GSIF标准声卡。听起来和天书差不多。

Windows2000与软波表

Windows2000的最大毛病就是和软波表有点水火不容。刚才介绍的专门用来制作音乐的两款软件合成器就根本不能安装。软波表大部分都是ForWin9x的。目前,只有YamahaS-YXG50forWindows和RolandVSC-883.x可以在Windows2000上用。GigaStudio的2000版还在制作中。另外Windows2000也不支持APS声卡。Windows2000默认的实际上是MicrosoftGSWavetableSWSynth,是一种支持DLS音色库的格式。可是很可惜,DLS最大只有8兆(自带),而且目前做这种音色库的专业公司几乎没有。所以Windows2000绝对不是可以用来制作音乐的好平台。

该文章由作者:【菲林试剂】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