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四川盆地北部)

四川盆地主分4向: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川北主要是指以广元、巴中、南充、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广义上的川北还可包括广安(因达州历史上属川东道/东川道,地理位置又处在川东平行岭谷区,而川北行署只存在两年时间,故达州和广安亦可作川东地区)。

川北(四川盆地北部)

川北简介

川北,即四川的北部,主要是指以广元、巴中、南充为中心的四川北部地区。

川北道

明洪武四年(1371)始设川北道台,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庆府、潼川州等31州县。

清初,四川巡抚、布政使、按插使驻保宁,阆中作四川省会十余年;乾隆18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辖保宁、顺庆、潼川等25州县。

广义上的川北还可包括广安(因达州历史属川东道/东川道,地理位置又处在川东平行岭谷区,故也将将达州和广安划入川东地区,也有人将遂宁和绵阳北部划入川北地区,但现阶段普遍认为遂宁属于川中地区,绵阳属于川西地区)。关于川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仍然有些争议。

2014年7月,《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经四川省政府发布后,区域内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和广安,共5市34县(区)被统称为“川东北地区”。川东北这一名词在官方文件中更为常用。

该区幅员6.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近八分之一,但常住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人口密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属于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区域。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不结冰,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北部为秦岭和大巴山,其他地区多为丘陵)。整个川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持平,但该区劳动力丰富,天然气蕴含量巨大,位于达州市宣汉县的普光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121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已投产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

川北地区人文底蕴深厚,有国家非物质遗产川北大木偶和极具观赏性的川北皮影戏等,该区有以“川北”命名的本科院校"川北医学院",同时还有深受广大美食爱好者喜爱的川北凉粉。

川北行署

川北行署是1950年至1952年期间存在的一个行政区划。自行署撤销以后不再沿用,但该区划对四川后来的区域划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四川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为便利行政管理,将四川划分为川东(驻重庆)、川南(驻泸州)、川西(驻成都)、川北(驻南充)四大行署,均由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直到1952年8月四大行署区撤销以前,川北行署辖有4个专区共36个县级行政单位。具体划分如下:

川北行署直辖南充市;南充专区,驻岳池县,辖岳池、南充、西充、武胜、蓬安、营山、仪陇、南部计8县;达县专区,驻达县,辖达县、开江、宣汉、平昌(由平昌设置局改设)、巴中、南江、通江、万源计8县;剑阁专区,驻广元县,辖广元、旺苍、苍溪、阆中、昭化、剑阁、青川、江油、北川、平武计10县;遂宁专区,驻遂宁县,辖遂宁、安岳、乐至、潼南、蓬溪、射洪、中江、三台、盐亭计9县。

地区发展规划

历史上川北地区由于地理政策等原因,总体上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经济状况大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持平。2014年7月,《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和广安,共5市34县(区)被统称为“川东北地区”。

双核五带城市

双核

南充、达州两个核心特大城市,是连接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桥头堡。

五带

达广渝发展带、成南达发展带、广巴达发展带、南巴汉发展带、嘉陵江、渠江流域发展带。

达广渝发展带:达州、广安等城市为依托,以襄渝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为纽带;

成南达发展带:南充、达州等城市为依托,以达成铁路和成南、南大梁高速公路等为纽带;

广巴达发展带:发挥广元、巴中、达州3个北向出川门户城市作用,以广巴达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纽带;

南巴汉发展带:以南充、巴中等城市为依托,加快南巴、巴汉高速公路和南巴汉铁路等北向出川通道建设;

嘉陵江、渠江流域发展带:依托嘉陵江、渠江和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交通干线,全面推进川东北核心腹地开发。

川北文化

川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巴蜀文化影响,其中的川北皮影戏极观赏性,北大木偶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北艺术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据传清初移民时,由一家姓杨的将大木偶带到了川北仪陇县,1914年仪陇县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氏后代的木偶技术,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妇孺皆知,人称“川北大木偶”。

大木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大木偶,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可通过木偶表演得栩栩如生。"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

由于川北大木偶几乎和真人一般大小,属于木偶家族中的“巨人”,因而表演者必须借助腰间系着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长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撑点,以便腾出双手去操纵木偶完成各种动作。

川北大木偶是一门精妙的民间艺术,它栩栩如生的表演和美轮美奂的变化为四川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一笔。

川北皮影戏

川北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

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川北美食

川北凉粉是川北地区的一种美味可口的凉菜小吃。它历史悠久,老少咸宜,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特色著名小吃之一。

川北凉粉,原为农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

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

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

川北凉粉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冷却凝固成形。拌制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子“旋成筷子粗细的丝条,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保宁醋、味精、蒜水、花椒面,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撒上少许葱花,即可食用。特点:细嫩可口,鲜美滑爽。

还可用黄豆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既可单独食用,也可装入锅魁(一种用火烤制的中空质脆的面饼)套食,当地俗称”锅盔灌凉粉“,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该文章由作者:【王祖贤老公】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