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汉语一级字,读作huān,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高兴,如“欢庆”等。引申指所喜爱的情人,如“新欢”等;又指男女欢爱等,如“求欢”和“寻欢”等。
字源演变
欢,形声字。其战国文字构型(图1)从“欠”(指人张口出气),雚声。小篆构型(图2)整齐化,或改为从“心”。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欢(繁体)”和“懽”,或从“言”和“马”而分别写作“讙”和“驩”。现代汉语简化时用符号“又”代替声旁而写作“欢”(“懽”用作人名时不简化)。
现代释义
观
觀 guān
〈动〉
(形声。从见,雚( guàn)声。本义:仔细看)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观察,审察[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示范;显示[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游览[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玩赏;观赏[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佛家语[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通「劝」[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阅读[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下】【见部】古玩切(guān)
谛视也。从见雚声。古文观从囧。
【注释】①囧:张舜徽《约注》:“取闿明视物审谛意。”
谛视也。
注:宷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小雅·采绿传》曰:观,多也。此亦引伸之义。物多而后可观,故曰观,多也。犹灌木之为藂木也。
从见,雚声。
注:古玩切。按玩当作完。十四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欢
古文:?。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呼官切。音讙。《说文》:“喜乐也。”徐曰:“喜动声气,故从欠。”《礼·檀弓》:“啜菽饮水尽其欢。”。
又《乐记》:“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亦作“懽”。《孝经·孝治章》:“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又作“驩”。《孟子》:“驩虞如也。”《前汉·王褒传》:“驩然交欣。”
又合欢,汉殿名。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合欢增成。”
又树名。崔豹《古今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树之阶庭,使人不忿。”
又竹名。僧赞宁《笋谱》:“双稍竹出九疑山,笋长,独茎,及生,枝叶即分为两梢,谓之合欢竹。”
又橘名。《广舆记》:“荆州江陵有合欢橘。”
又欢伯,酒也。《焦氏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又《韵补》叶许元切。音暄。魏韦诞《亲蚕颂》:“同硕庆于生民,发三灵之永欢;苞繁祐于万国,卷福釐以言旋。”
《集韵》:或作“孉”,亦作“孉”。
该文章由作者:【人文主义思想】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