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恶性浆细胞病)

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分为单发和多发性,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发性骨髓瘤较为常见,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等并发症。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约在2:1,大多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

骨髓瘤(恶性浆细胞病)

概述

肿瘤血运丰富呈暗红色 或深红色 ,较脆软。镜下可见瘤体主要由大量密集的瘤细胞组成,间质极少。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幼稚性。按分化程度的差异,可分为高分化型(小细胞型)及低分化型(大细胞型)两种。前者分化较成熟,体积 小,具有圆形而偏心性的核,染色质呈车轮状,亦称浆细胞型骨髓瘤;后者分化差,体积大,有时有双核,核仁 明显,核分裂较多见,亦称网状细胞型骨髓瘤 。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岁)发生的多发恶性骨髓内肿瘤。椎体、肋骨、胸骨、颅骨和骨盆为其好发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质极少发生。其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疼痛十分剧烈。神经可能被压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瘫。肿瘤一旦发现后,多数患者逐渐发生进行性贫血和恶病质变化。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如果不治疗,其自然病程是很短的,从症状出现,就是病人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状,到死亡一般不超过1-2年。当然也有一些部分比较惰性的,就病情发展比较慢的病人,可能维持时间稍长一些,如果是一些进展比较快的病人,甚至几个月,病人就可能面临死亡。

病因

骨髓瘤是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瘤 和一株完整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A,IgD或IgE)或BenceJones蛋白质(游离的单克隆性κ或γ轻链)过度增生。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 ,肾脏损害,而且对细菌性感染的易感性增高,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40岁。黑人患者是白人的2倍,骨髓瘤的病因不明,在骨髓瘤患者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中,发现了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 ,这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病毒编码的白介素 -6(IL-6)的同系物。人类IL-6可促进骨髓瘤生长,同时刺激骨的重吸收。此种特殊的细胞来源尚不明了,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提示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恶性变而来。

可能的病因有电离辐射、接触工业或农业毒物,与慢性感染、慢性抗原刺激有关,还可能与遗传有关,以及与IL-6等细胞因子有关。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骨髓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增加。本病可发生于慢性骨髓炎、肾盂肾炎、结核病、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因为长期慢性感染可表现为淋巴-网状系统增生,自身免疫反应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诊断情况

辅助检查一般有进行性贫血,血沉明显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钙增高,常伴有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血清总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减少或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大部分有异常免疫球蛋白峰。尿蛋白常呈阳性,但本-周蛋白阳性率不高,约30%~60%。同时尿中草酸钙结晶与碱性磷酸盐增多。骨髓涂片呈现增生性骨髓象,浆细胞数目至少占有核细胞的8%。骨髓瘤患者X线检查:可表现为正常,约占10%。主要表现为广泛骨质疏松和多发性骨质破坏。可见方法性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变稀,骨皮质变薄。局限性骨质破坏,可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少数亦可呈皂泡样膨胀或硬化性改变。肿瘤一般不侵入椎间盘,故椎间隙正常。因为该肿瘤可见于枕骨大孔处,所以凡神经学检查提示受累节段较高者,应行MRI检查。

主要症状

骨髓瘤是持续的脊柱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多发者其痛范围很广。约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易出现截瘫 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一般有进行性贫血,血沉明显增快。部分患者血清钙增高,常伴有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血清总蛋白量增高。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减少或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大部分有异常免疫球蛋白峰。尿蛋白常呈阳性,但本-周蛋白阳性率不高,约30%~60%。同时尿中草酸钙结晶 与碱性磷酸盐 增多。骨髓涂片呈现增生性骨髓象,浆细胞数目至少占有核细胞的8%。

详细症状

骨髓瘤是中年和晚年(40~60岁)发生的多发恶性骨髓内肿瘤。椎体、肋骨、胸骨、颅骨和骨盆为其好发部位。晚期,股骨和肱骨亦可被累,但膝和肘以下的骨质极少发生。其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疼痛十分剧烈。神经可能被压迫,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瘫。肿瘤一旦发现后,多数患者逐渐发生进行性贫血和恶病质变化。但很少产生转移瘤,肺部极少被累。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以下数种变化:①约50%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高;②约50%病例的血清钙增高,有高至18毫克%者;此种病例的甲状旁腺有继发性增生;⑧进行性贫血,系因造血机构被肿瘤破坏所致;④少数晚期病例的周围血液中可能发生假性浆细胞白血病现象,⑤75%病例屎中有凝溶蛋白,⑥约有70%病例在晚期发生肾病。x线检查时,在被累的骨质中,可以发现多数溶骨性穿凿形缺损,周围无反应性新骨增生,此为骨髓瘤的特点。所以病理性骨折较多。椎体发病时,则产生压缩骨折。四肢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应性新骨增生。在颅顶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线征象为分布不规则的多发穿凿形缺损,一见即可识别。但长骨骨干发病时,骨质的破坏有时与此不同,根据x线照片无法与溶骨性骨肉瘤或转移瘤区别。[治疗]化学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疗效,对有严重贫血者可输血,有截瘫者施行椎板切除术,有病理骨折者施用适当的外固定。单发于肢体者,可以考虑截肢。疼痛严重者可施行放射线治疗。

临床表现

有一个长短不定的无症状期,少数病人以背痛为首发症状,并伴有贫血和恶液质。

(一)瘤细胞浸润表现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早期出现的症状,约占70%,多为腰骶 、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多见、皮肤粘膜出血较多见,严重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 、淋巴结 和肾脏浸润:肝、脾轻度、中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4.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

1.继发感染 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可见。

2.肾功能损害 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3.高粘滞综合征 约为2%-5%发生率,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多见于IgM型MM。

4.淀粉样变 发生率为5%-10%,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三)浆细胞性白血病符合外周血浆细胞数大于20%,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大于15×109/L,则为浆细胞白血病。

体征:Ⅱ、Ⅲ期病人见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有或无淋巴结肿大,心率增快,肝脾轻、中度肿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压痛,或骨局部触及骨肿块,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伴肺部感染时,常有湿啰音。

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病理性骨折。

(四)骨髓瘤髓外浸润的临床表现:

⑴ 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⑵ 骨髓瘤性脑膜炎;

⑶ 周围神经性损害;

⑷ 脑部损害 。

治疗措施

(一)化疗一般采用各种联合化疗方案,初治病人可以选用各方案;在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用VCAP 、MEPP方案。

(二)对症治疗

1、感染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

2、高钙血症增加补液量,多饮水使尿量每日>2000ml,促进钙的排泄。

3、高尿酸血症大量补液,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别呤醇100ml/次。

4、贫血可运用雄性激素。

5、肾功能衰竭。

(三)放射治疗能使肿块消失,解除局部疼痛,照射200-300cGy骨痛可以减轻。

(四)干扰素大剂量α-干扰素 能抑制骨髓细胞瘤的增值。临床应用干扰素 联合化疗的方法治疗本病,能提高化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用法:(3~5)×10,6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用4-6周。

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晚期患者身体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它属于自体免疫细胞技术,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在高标准的实验室内培养出DC免疫细胞和CIK肿瘤杀伤细胞,然后采用独特的双养双输法,对DC、CIK细胞双培养、双回输,结合为一体后回输患者体内,直接杀伤癌细胞并重建自体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

生物免疫治疗主要是利用DC和CIK这两种细胞共同作用对付癌症细胞。树突状细胞(DC)就像“雷达”,能主动搜索、识别癌细胞;具有细胞诱导功能的杀伤细胞(CIK)像“导弹”,能精确地杀伤癌细胞,而不损伤任何正常组织,在有效地杀灭肿瘤组织同时也提升机体免疫力。

中医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类似于“骨痹”、“骨蚀”等。由于古今认识的差异以及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至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统一,综合诸医家的论述,一般认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外邪侵犯,过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疗法效果是最好的,常见于外邪侵犯,内搏于骨。寒湿热毒之侵犯人体,由浅入深,内搏于骨,结聚围络而成;肾气虚衰,骨髓至虚。先天不足或过劳伤肾,以致肾气虚衰,肾精亏耗,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病。

类型分析

1、一般分型,可分为5型:(1)孤立型;(2)多发型;(3)弥漫型;(4)髓外型;(5)白血病型。

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

(1)IgG型: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

(2)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3)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

(4)IgM型:少见,易发生高粘滞血症或雷诺氏现象。

(5)轻链型:占20%,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

(6)IgE型:很罕见。

(7)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与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浆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1、骨髓中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骨髓活检为浆细胞瘤。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IgM>15g/L或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轻链排出>1g/24小时。

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

特殊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血小板;

2、血浆蛋白电泳和免疫求蛋白测定: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gG,IgA,IgM,IgE及轻链k和入型。尿本周蛋白/24小时,血尿酸,血钙,血肌酐,肝功能加乳酸脱氢酶;

3、影象学检查:核磁共振(包括ECT)>CT>X片,不能做骨扫描;

4、必要时做,骨髓检查:骨髓浆细胞比例,是否有异常浆细胞,幼浆细胞;

5、如果诊断为MM病,就需要做染色体检查,免疫分析:R7,表达CD,PCR-基因重排,IL-6,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预后与转归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未经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位6个月,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3年。经综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到5-10年,甚至更长。生存期与年龄,分型,分期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1)浆细胞标记指数;

(2)β2-浆细胞幼稚程度;

(3)微球蛋白水平;

(4)血浆中IL-6效价,可溶性IL-6受体水平;

(5)血浆乳酸脱氢酶水平;

(6)C反应蛋白水平

(7)患者年龄;

(8)血浆单克隆蛋白含量;

(9)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水平;

(10)是否能避免多药耐药现象的出现,如“活性植物疗法”的使用及植物药物应用。

预防措施

措施一

一般采用综合治疗骨髓瘤,以放疗和化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放射治疗骨髓瘤对放射线中度敏感,姑息性治疗和根治性治疗的照射剂量有所不同。化疗病变较广泛者,宜选用化疗。目前多选用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或环磷酰胺,还有甲基苄肼、双氯已亚硝脲及长春新硷等。手术治疗若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应行减压术,同时应用化疗。术病预后较差,一般多在1年内死亡。经综合治疗后可延长生命。

措施二

骨髓瘤的发生与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故预防本病发生,增强病人的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疾患,避免射线及化学毒物的接触,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方法宜注意调理情志,防止七情太过,从而保持气血和畅,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之后,保持乐观情绪,性情勿大怒、勿大悲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注意身体锻炼,顺四时而调形体,可采取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或配合本病治疗。注意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适寒温,避虚邪,尤宜节房事,以防肾精暗耗。宜禁烟酒,注意饮食调养,忌暴饮暴食,饮食偏嗜。避免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既病之后,可对症选用补血、壮骨和减轻脾肿大的食品。

护理疗法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疗法

多发性骨髓瘤也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发生恶变,大量单克隆的恶生浆细胞增生引起。肿瘤多侵犯骨质和骨髓,产生溶骨性病变。血清中出现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的亚单位,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根据目前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遗传、电离辐射、炎症及慢性抗原刺激等可能有关。

中医方法宜注意调理情志,防止七情太过,从而保持气血和畅,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之后,保持乐观情绪,性情勿大怒、勿大悲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注意身体锻炼,顺四时而调形体,可采取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或配合本病治疗。注意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适寒温,避虚邪,尤宜节房事,以防肾精暗耗。宜禁烟酒,注意饮食调养,忌暴饮暴食,饮食偏嗜。避免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既病之后,可对症选用补血、壮骨和减轻脾肿大的食品。

发性骨髓瘤的家庭护理措施:

1、休息  

一般病人可适当活动,过度限制身体能促进病人继发感染和骨质疏松,但绝不可剧烈活动,应避免负载过重,防止跌、碰伤,视具体情况使用腰围、夹板,但要防止由此引起血液循环不良。如病人因久病消耗,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合并症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有骨质破坏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止引起病理性骨折。 

2、防止病理性骨折  

应给病人睡硬板床,忌用弹性床。保持病人有舒适的卧位,避免受伤,特别是坠床受伤。 

3、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给予低钠、低蛋白或麦淀粉饮食,以减轻肾脏负担。如有高尿酸血症及高钙血症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预防或减轻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4、对肢体活动不便的老年卧床病人的护理 

应定时协助翻身,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骨折。受压处皮肤应给予温热毛巾按摩或理疗,保持床铺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 

5、口腔护理  

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因代谢物积累过多,部分废物进呼吸道排出而产生口臭,影响病人食欲,应做好口腔护理,并给予0.05%洗必泰液和4%碳酸氢钠液交替漱口,预防细菌和真菌感染。 

6、疼痛护理  

 随着病情进展,骨痛症状难以缓解,骨痛程度轻重不一,主要发生于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如肋骨、胸骨等。神经根可因受压而出现神经痛。要关心体贴病人,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尤其对病人因身体活动时引起的疼痛,应密切观察,细心护理。按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药,必要时可给予杜冷丁、吗啡等镇痛药。也可进行局部放射治疗,以减轻症状。神经性疼痛的病人可给予相应的局部封闭或理疗。 

7、贫血护理  

 观察贫血的症状和判断贫血程度,给予相应的护理。 

8、预防感染  

本病以呼吸道感染和肺炎为多见,其次是泌尿道感染,故应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温湿度适宜,避免受凉和防止交叉感染,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及时排痰;鼓励水化利尿。 

9、化疗护理  

化疗期间病人应多饮水,每日入液量不少于3000ml,并碱化尿液,准确记录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0、心理护理  

 疏导病人说出自已的忧虑,加倍地给予关爱和照顾,尽力缓和病人的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恐惧,情绪平稳。

该文章由作者:【知更鸟之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