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心理测量的工具)

心理测验(mentaltest)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

介绍

尽管心理测试是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要注意的是,心理测试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人是发展成长和变化的,心理测试仅仅提供个人在进行测试的那个时间点的状况特点,因此过分夸大心理测评的效果也是不对的。

起源

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测验是伴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特别是借鉴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才出现的。1879年心理学奠基人威廉冯特在德国锡莱比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人的感知觉和反应时的研究。他的学生卡特尔发现不同人的反应时间有特征性的差异,这启发他开始从事于个别差异的研究。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对推动测验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884年他在英国国际博览会上建立了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时,测了近一万人的各种生理、心理特质,为对人的个别差异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高尔顿的另一贡献是将统计学方法用于心理测量。他的工作队卡特尔具有很大启示和影响。1890年卡特尔发表了“心理测验程序”一文,首先使用了“心理测验”这个概念,并指出心理测验应当建立在统计学与实验室的基础上。

误差

误差是指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一)施测条件,测量环境的好坏及各种条件是否一致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影响。如在有许多干扰诸如噪音等的环境中进行的测量,会使受试者精神不集中。测量标准不一,如随意调换测验程序等都会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二)主试者因素,主试者是测验的主持人,其对施试条件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其他主观因素如偏见、期望等均会影响到测验的结果。

(三)受试者因素,受试者的应试动机、测量焦虑、生理状态等都会造成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应用原则

(一)标准化原则:测量应采用公认的标准化的工具,施侧方法要严格根据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执行;要有固定的施测条件、标准的指导语、统一的记分方法和常模。

(二)保密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对心理测量结果作出评价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例如两个智力测验的结果都是85,但其中一个是山区农民,另一个是大学教授,前者可考虑其智力基本上是正常的,而后者可能有大脑退行性改变的可能。

该文章由作者:【幸运土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