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是由希斯·莱杰、杰克·吉伦哈尔、琳达·卡德里尼、安娜·法瑞丝、安妮·海瑟薇、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李安执导的爱情电影。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存在着复杂情爱关系的故事,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
剧情简介
1963年的灿烂夏日,怀俄明西部,年轻的牛仔杰克·特维斯特(杰克·吉伦哈尔)与恩尼斯·德尔玛(希斯·莱杰)因同为牧场主乔·阿桂尔(兰迪·奎德)打工而相识。杰克比较健谈,且骑术高超。恩尼斯自幼小父母双亡,性格内向寡语。人迹罕至的断臂山深处,高山牧场的放羊工作单调而艰苦,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供杰克与恩尼斯栖身的帐篷狭小得只能睡下一人,另一人不得不睡在露天篝火旁,起初二人各自放羊,少有交流。
直到有一天,二人晚饭时喝多了酒,夜晚又分外寒冷,于是杰克与恩尼斯同帐共裘而眠。在酒精与荷尔蒙的作用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空虚寂寥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一个人做饭,另一个放羊,篝火边长谈,帐篷内欢爱,同性间的爱情伴随着二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夏日时光。
季节性的放牧工作结束后,迫于世俗的压力,杰克与恩尼斯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各自的生活旅程,杰克凭着精湛的骑术成为了德州的竞技牛仔,依靠着妻子露琳(安妮·海瑟薇)家族的扶植而事业蒸蒸日上;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米歇尔·威廉姆斯),每日为待哺的女儿奔忙,过着平凡清苦的日子。
弹指间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给恩尼斯寄去贺卡,说自己做生意外出时要路过怀俄明,希望能见上一面。重逢后的杰克与恩尼斯深情拥吻,时光的流失并未冲淡二人心中炽热的情感。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杰克与恩尼斯都定期约会钓鱼。表面上的婚姻让阿尔玛的内心苦楚不堪,她知道丈夫每年消失在断臂山中与老友杰克钓鱼的真正原因,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同性恋所招致的巨大偏见和世俗压力。
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次相识的断臂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这个秘密让恩尼斯潸然泪下,他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自己又多么深爱杰克。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臂山。
主创团队
演员表
演员 | 角色 |
希斯·莱杰 | 恩尼斯·德尔玛 |
杰克·吉伦哈尔 | 杰克·崔斯特 |
琳达·卡德里尼 | 卡西 |
安娜·法瑞丝 | 肖恩·马龙 |
安妮·海瑟薇 | 露琳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阿尔玛 |
兰迪·奎德 | 乔·阿吉雷 |
凯特·玛拉 | 小阿尔玛 |
格雷汉姆·贝克尔 | 纽瑟姆 |
Larry Reese | Jolly Minister |
萝伯塔·麦斯威尔 | 杰克的妈妈 |
皮特·麦克罗比 | 约翰 |
Valerie Planche | Waitress |
David Trimble | Basque (as David Trimble) |
Victor Reyes | Chilean Sheepherder #1 |
Lachlan Mackintosh | Chilean Sheepherder #2 |
Larry Reese | Jolly Minister |
Marty Antonini | Timmy |
Tom Carey | Rodeo Clown |
Dan McDougall | Bartender #1 |
Duval Lang | Announcer |
Hannah Stewart | Alma Jr., Age 3 |
斯科特·迈克尔·坎 | Monroe |
Mary Liboiron | Fayette Newsome |
布鲁克琳·普劳克斯 | Jenny, Age 4 (as Brooklyn Proulx) |
John Tench | Roughneck #2 |
罗德里格·普列托 | Young Mexican (uncredited) |
Kailin See | Hippy Girl (uncredited) |
Jayson Therrien | Bar Patron (uncredited) |
Ken Roberts | Signal Bartender (uncredited) |
大卫·哈伯 | Randall Malone |
Erika Walter | Waitress #2 (uncredited) |
(演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职员表
制作人 | 迈克尔·豪斯曼、比尔·波拉德、斯科特·弗格森、迈克尔·豪斯曼、拉里·麦克穆特瑞、Murray Ord、黛安娜·欧莎娜、Tom Cox、詹姆士·沙姆斯 |
导演 | 李安 |
副导演(助理) | 迈克尔·豪斯曼、Travis McConnell、Brad Moerke、Katherine Ringer、Pierre Tremblay |
编剧 | 安妮·普劳克丝、拉里·麦克穆特瑞、黛安娜·欧莎娜 |
摄影 | 罗德里格·普瑞托 |
剪辑 | 杰拉尔丁·佩罗尼、迪伦·蒂奇纳 |
选角导演 | 艾维·卡夫曼 |
艺术指导 | 朱迪·贝克尔 |
美术设计 | 劳拉·巴林杰、特蕾西·巴瑞斯奇 |
造型设计 | Mary-Lou Green-Benvenuti、Linda Melazzo、Manlio Rocchetti、Penny Thompson、Sharon Toohey |
服装设计 | 马利特·艾伦 |
视觉特效 | 路易斯·莫林 |
布景师 | 凯瑟琳·戴维斯、Patricia Cuccia |
(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原声音乐
曲目名称 | 演唱者 |
Opening | Gustavo Santaolalla |
He Was A Friend Of Mine | Willie Nelson |
Brokeback Mountain 1 | Gustavo Santaolalla |
Brokeback Mountain 2 | Gustavo Santaolalla |
Riding Horses | Gustavo Santaolalla |
Its So Easy | Linda Ronstadt |
Snow | Gustavo Santaolalla |
Brokeback Mountain 3 | Gustavo Santaolalla |
The Wings | Gustavo Santaolalla |
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 | Emmylou Harris |
King Of The Road | Teddy Thompson (泰迪汤普森)/Rufus Wainwright |
The Devil's Right Hand | Steve Earle |
No One's Gonna Love You Like Me | Mary McBride |
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 | Teddy Thompson |
I Will Never Let You Go | Jackie Greene |
An Angel Went Up In Flames | The Gas Band |
The Maker Makes | Rufus Wainwright |
(原声音乐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奖项 | 具体奖项 | 获奖者 |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 | 金狮奖 | 李安《断背山》(获奖) |
2005年第18届,欧洲电影奖 | 环球银幕奖 | 李安《断背山》(提名) |
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 | 李安(获奖) |
最佳改编剧本 | 拉里·麦克穆特瑞、黛安娜·欧莎娜(获奖) | |
最佳原创配乐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获奖) | |
最佳影片 | 黛安娜·欧莎娜、詹姆士·沙姆斯(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希斯·莱杰(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杰克·吉伦哈尔(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米歇尔·威廉姆斯(提名) | |
最佳摄影 | 罗德里格·普瑞托(提名) | |
2006年第63届,美国金球奖 | 电影类-最佳编剧 | 拉里·麦克穆特瑞、黛安娜·欧莎娜(获奖) |
电影类-最佳原创歌曲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Bernie Taupin(获奖) | |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 李安《断背山》(获奖) | |
电影类-最佳导演 | 李安(获奖) | |
电影类-最佳电影配乐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提名) | |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希斯·莱杰(提名) | |
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 米歇尔·威廉姆斯(提名) | |
2006年第59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大卫·林恩导演奖 | 李安(获奖) |
电影奖-最佳影片 | 全体剧组(获奖) | |
电影奖-最佳男配角 | 杰克·吉伦哈尔(获奖) | |
电影奖-最佳剧本改编 | 拉里·麦克穆特瑞、黛安娜·欧莎娜(获奖) | |
电影奖-最佳剪辑 | Geraldine Peroni、Dylan Tichenor(提名) | |
安东尼·阿斯奎斯奖:最佳电影音乐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提名) | |
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 希斯·莱杰(提名) | |
电影奖-最佳女配角 | 米歇尔·威廉姆斯(提名) | |
电影奖-最佳摄影 | 罗德里格·普列托(提名) | |
2006年第15届,MTV电影奖 | 最佳吻戏 | 杰克·吉伦哈尔、希斯·莱杰(获奖) |
最佳表演 | 杰克·吉伦哈尔(获奖) | |
2006年第50届,意大利大卫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李安《断背山》(提名) |
2007年第32届,法国凯撒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李安《断背山》(提名) |
幕后花絮
杰克·盖伦霍尔在决定出演《断背山》的消息传出之后即被好莱坞业内人士认定为其所做出的“最愚蠢的决定”,并预言可能导致其事业的完蛋。但杰克·盖伦霍尔担心的则是对“自我演技的怀疑”,而事实证明,《断背山》不仅没有对杰克的事业构成威胁,反而让他第一次凭借实力获得了瞩目。
由于杰克·盖伦霍尔的成长背景与角色相距甚远,为此他特别在“牛仔训练营”中训练了一个月,最终博得了李安“马骑得很性感”的赞许评价。而来自澳洲西部的希斯·莱吉尔虽然在气质上与美国西部人颇为相似,但为了“形、神、音”兼备,特别拜师学了一口粗鄙的德州牛仔腔。
在李安“真爱无关性别”的观点指引下,两位主演希斯·莱吉尔和杰克·盖伦霍尔很快丢掉包袱,在拍摄现场倾情投入,而希斯·莱吉尔还几乎弄破了杰克·盖伦霍尔的鼻子。不仅如此,女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希斯·莱吉尔的妻子)觉得这段吻戏棒极了,还在一旁开玩笑说:“来啊,伙计们,为我再亲一次吧!”
片中貌合神离的希斯·莱吉尔与米歇尔·威廉姆斯却在合作中擦出了爱情火花,2005年10月28日,已订婚的莱吉尔和威廉姆斯的爱情结晶——女儿玛蒂尔达出生了,并举行了庆祝仪式。
拍摄期间李安同绵羊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他一整天都试图使羊群去饮用溪流中的水,但绵羊除了池塘和水坝中的水以外不会饮用任何活水,最后他只得放弃了这一镜头的拍摄。
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在海报设计上没有采纳典型的西部风格的方案,而是参考了50部史上最浪漫的电影海报。“仔细观察我们的海报,”他说,“你能看到我们的灵感来自《泰坦尼克号》。”
《断背山》中有一些欲望流动的场景和镜头,比如山中帐篷中杰克和恩尼斯的亲密接触。李安透露,自己拍摄这段性爱场景时其实非常害羞。他因此决定把拍摄做得十分技术化,比如定下一个复杂的一步到位的拍摄协议,上面标好 13 个注意要点,这样演员就不会考虑拍戏之外的东西。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1997年10月13日,普利策奖得主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断背山》首次刊载于《纽约客》,随后则由著名作家拉里·麦克默特里和黛安娜·奥萨纳改编为电影剧本。谁也没有料到,这部曾数次辗转、包括格斯·范·桑特和约尔·斯梅切等都先后拒绝接手的低成本片子(区区300万美元还是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找来的)却在2005—2006年横扫重要国际影展奖项,拿奖拿到手软,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符号并衍生出一种可称为“断背”的炒作同性恋文化,数月内便对学术、时装和乡村音乐等不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引发了一轮新的西部牛仔服饰风。
《断背山》上演以来少有批评之声,影评也完全是一边倒,或许就胜在“政治正确性”——同性恋在美国的待遇和种族问题如出一辙,是个碰不得的烫手山芋。但尽管有金狮护身、并被认为是2005年度(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同性恋题材电影,但因敏感的同性恋主题,《断背山》在院线放映时却屡遭抵制和挫折:该片仅在全美683家影院上映,票房收入也不过3000万美元。美国的保守派和宗教团体曾发动6万人联名抵制《断背山》冲刺奥斯卡,而最为保守的犹他州电影院则干脆禁止上映该片。也许布什的回答颇能代表美国主流社会对于这类题材影片的态度:“还没有看过,但已经听说了。”日前,风头正健的《断背山》失意于奥斯卡最重要的奖项——最佳影片奖,为此,安妮·普罗克斯在日发行量120万份的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指责保守的奥斯卡口味:“不但和现在改变中的大文化潮流以及美国的社会动荡脱节,而且和他们自己被隔离的城市脱节。”
李安在获奖感言中说:“电影的力量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而新一轮的即将炮制出炉的同性恋题材影片正跃跃欲试,也许,《断背山》的成功与其说是同性恋对于主流社会的逐步胜利,不如说是商业至上的保守梦工场好莱坞又开掘出了一处可深挖一番的金矿而已。
关于导演
自《绿巨人》之后便一蹶不振、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李安本着疗伤的心理接手了《断背山》,以备受赞誉的东方人的细腻、含蓄和执着将“精当、沉郁、冷静、没有任何累赘”的原著稀释成了一杯温开水,普罗克斯的小说如同真实的怀俄明州:粗砺严酷,没有任何修饰,有一种倔强的沉重和苍凉,而李安却将普罗克斯笔下的残酷自然环境演绎成了明信片中的美丽风景。
对于将《断背山》看作是争取同性恋婚姻权利先锋的看法,李安本人的态度则十分明确:“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我是一个戏剧家,对我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并强调《断背山》既不是一部同性恋影片,也不是一部西部片,更不是许多影评人所说的“同性恋西部片”,因为“这些贴标签式的评语恰恰使人忽略了电影本身”。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种可以大力宣扬并万无一失的普世价值理念:“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关于配乐
阿根廷草根配乐大师古斯塔沃·桑托拉拉的音乐风格融合摇滚、爵士、灵魂、非洲节奏与传统拉丁乐,为“西班牙语摇滚(Rock en Espanol)”运动的先锋代表。其《摩托车日记》原声带获英国奥斯卡奖(BAFTA)最佳电影配乐,并在第6届拉丁葛莱美音乐奖获年度最佳制作人,创下6届内有4届获奖的纪录。他与墨西哥新锐导演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合作的《灵魂的重量》于2004年获得世界电影配乐大奖(World Soundtrack Award)的“年度大发现”奖。
古斯塔沃·桑托拉拉的招牌乐器是吉他,在《断背山》中,桑托拉拉根据原著小说提供的文字意象完成了大部分创作,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开阔的音乐眼界用最简约的拨弦即勾勒出怀俄明州广漠的草原景色,铺展出朴实隽永的意象。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制作公司 | 1.焦点电影公司 2. Alberta Film Entertainment 3. Good Machine 4. River Road Entertainment |
发行公司 | 1. 焦点电影公司 2. A-Film Distribution 3.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 4.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5. Alliance Atlantis Motion Picture Distribution Inc. 6.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7. Bazuca Films 8. Bioscop 9. Distribution Company 10.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 11. Entertainment in Video 12. Odeon 13. Paradise Group 14.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15. Shaw Organisation 16. Tobis Film GmbH & Co. KG 17.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18. 乌发电影公司 19. Wise Policy 20. Tayrona Entertainment Group 21. Argentina Video Home 22. Canvas 23. Film1 24. Giangiacomo Feltrinelli Editore 25. UGC PH 26. VARA Television 27. Yleisradio 28. Pathé Vidéo 29. MTV |
(主创公司参考资料来源)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法国 | 2006年1月18日 |
西班牙 | 2006年1月20日 |
澳大利亚 | 2006年1月26日 |
俄罗斯 | 2006年2月16日 |
日本 | 2006年3月4日 |
丹麦 | 2005年12月25日 |
加拿大 | 2006年1月6日 |
英国 | 2006年1月13日 |
瑞士 | 2006年1月18日 |
挪威 | 2006年1月20日 |
芬兰 | 2006年1月27日 |
新西兰 | 2006年2月9日 |
菲律宾 | 2006年2月15日 |
新加坡 | 2006年2月16日 |
比利时 | 2006年2月22日 |
塞尔维亚共和国 | 2006年2月24日 |
爱沙尼亚 | 2006年2月24日 |
意大利 | 2006年1月20日 |
阿根廷 | 2006年2月2日 |
巴西 | 2006年2月3日 |
中国香港 | 2006年2月23日 |
德国 | 2006年3月9日 |
克罗地亚 | 2006年1月5日 |
爱尔兰 | 2006年1月13日 |
冰岛 | 2006年1月13日 |
以色列 | 2006年1月19日 |
荷兰 | 2006年1月25日 |
拉脱维亚 | 2006年2月3日 |
葡萄牙 | 2006年2月9日 |
泰国 | 2006年2月16日 |
希腊 | 2006年2月16日 |
波兰 | 2006年2月24日 |
委内瑞拉 | 2006年2月24日 |
巴拿马 | 2006年2月24 |
(上映时间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断背山》让人深深感应到发生在人类心底深处的细腻、神秘、不为己知的爱情,和之前所有优秀的爱情电影一样,《断背山》不过让这一切发生在两个男人身上而已。该片是一座里程碑,因为它是好莱坞第一部撕下蒙在同性爱情上扭曲面具的作品,该片不是关于性的电影,而是关于爱,那种绊着、隔着、藏匿在内心深处的爱。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是如此复杂,观众不能说它是“西部片”,甚至不能说它是一部同性恋电影。(《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评)
《断背山》从原著故事的背景到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以牛仔为骨干。美国观众对于《断背山》的各种评价也主要是围绕牛仔。虽然当代美国人真正体验过牛仔生活的少之又少,可是世人从上个世纪开始已经把牛仔和美国划上了等号。牛仔属于美国,而美国从许多层面来看也的确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牛仔。牛仔雄壮、傲骨、迎风散发、不畏强权、好打不平,这些形象不只在政治和各方面的标志上能找到。可《断背山》却述说了牛仔和牛仔之间的同性爱情,毫不留情地展示了他们的龙阳之癖 。(《信息时报》评)
影片所营造的同性情感,有着洗涤灵魂的强大力量。以至于在此后某个或欢乐或阴郁或惆怅的时刻,每每会有一股冲动涌来,想要将它重看,一遍遍体验那彻骨的爱意传递出的感动。(时光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王晓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