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着。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

书籍简介

中医学方书著作,30卷,唐朝孙思邈撰于652年。宋校正医书局1065年曾组织著名医学家林亿等予以校刊。日本珍藏有未经林亿等校正之宋刊本等2部残卷。1600多年来,中、日两国《千金要方》刻本约计30余种。

目前,中国珍藏之最早刻本为元刻残卷。影响较大者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另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吴氏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正统道藏》本等,均作93卷。成书于永徽3年(652年)。

作者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民本思想题为书名。全书分为232门,载有医方5300余则。博采唐代以前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所列方剂,有一病列数方的,也有一方治数病的。

内容

本书是中国传统医疗与保健系列丛书之一,是《千金方》的白话精选本。《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卷1是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

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

文献记载

四库提要记载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唐孙思邈撰。思邈,华原人。《唐书·隐逸传》称其少时,周洛州刺史独孤信称为圣童。及长,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征,不起。则思邈生于周朝,入隋已长。然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称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年九十二。则思邈生于隋朝。照邻乃思邈之弟子,记其师言,必不妄。

惟以《隋书》考之,开皇纪号凡二十年,止于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寿,与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为开皇二年壬寅,实非辛酉,干支亦不相应。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开皇元年辛丑。

盖《照邻集》传写讹异,以辛丑为辛酉,以九十三为九十二也。史又称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年百馀岁,自是年上推至开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数亦相合。则生于后周,隐居不仕之说,为史误审矣。思邈尝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所着方书以千金名。

凡诊治之诀,针灸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术,无不周悉,犹虑有阙道,更撰翼方辅之。考晁、陈诸家着录,载《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卷数亦同。又谓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刊行,后列禁经二卷。合二书计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后人并为一书,而离析其卷帙。叶梦得《避暑录话》,称思邈作《千金前方》时已百馀岁,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

后三十年,(案:百馀岁及后三十年之说皆因仍旧误,今姑仍原本录之。)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云云。则二书本相因而作,亦相济为用,合之亦未害宏旨也。

《太平广记》载,思邈曾救昆明池龙,得龙宫仙方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盖小说家附会之谈,固无足深辨焉。

特殊贡献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

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

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氏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

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症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作者介绍

孙思邈(约581-682年),唐代道医,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着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

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

隋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着作。

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年)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着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

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在对疾病认识上,如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消渴(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

还倡行了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该文章由作者:【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