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电影《筑梦2008》,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片。整部影片没有用一个资料镜头,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1000多个镜头是从50多个小时的素材,长达2万尺的电影胶片中一再精剪而成的。《筑梦2008》是以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竞赛、评选及建造将近七年的事件过程为影片的结构线索,穿插叙述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跨栏运动员、三个体操运动员、一组特警战士对奥运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全景图,影像化表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影片简介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此后不久,新影厂就成立了《奔向2008》摄制组,计划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期盼奥运会、筹备奥运会过程的纪录片。6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中国人民百年梦想实现的过程被将近20万尺的电影胶片所纪录。随着2008年8月8日的日渐临近,这部纪录片也将逐步成形。
拍摄之初,影片取片名为《奔向2008》,意在表达一种追求的过程。后来又更名为《2001+7》。但这个片名不够通俗亲切,也没能贴切反映出影片的内涵。在电影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摄制组吸取意见,将片名最终确定为《筑梦2008》。
“筑”与“梦”,从动作和目标两个方面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与精神。“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想;从小的方面讲,这部纪录片中每一个人物,身份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和为之倾力奋斗的目标。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无数个小梦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想的壮美图景,正好体现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
“筑”,则是一个动作,一个奋斗的过程。它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为。它为观众勾画出了一幅众人齐心、构筑梦想的动人场景。当每个人物内心的梦想经过自身努力终于筑成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大梦想也成为了现实。
“筑梦”的过程历时七年,最终将在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实现。“筑梦”,相对于2008年奥运会的华彩乐章而言,是情感的叠加,是张力的累积,是不可或缺的段落。
2008年6月24日历时7年拍摄、首部记录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办历程的大型纪实电影《筑梦2008》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始公映,该片投入数字及胶片拷贝达300个。影片中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飞人”刘翔成为中国首部记录北京奥运会筹办历程的纪实电影《筑梦2008》中出镜率最高的男主角。
影片背景
2001年7月,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以此为起点,中国人民将用七年时间来为奥运会做准备。一部旨在纪录中国人民期盼奥运会、准备奥运会过程的纪录片《筑梦2008》应运而生。
它以国家主体育场“鸟巢”从设计图纸到建筑实体,历时七年的建设为线索,串联起四组故事——洼里乡的拆迁户、国家女子体操队小运动员的选拔、跨栏运动员刘翔、奥运安保特警训练,采用多线故事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中国人民构筑奥运梦想的动人图景,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将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筑梦2008》将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唯一一部跨越七年时间记录奥运会筹备过程的影片,它用七年拍摄时间获得了长度,用丰富的线索和内容获得了广度,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节获得了鲜活度,用梦想的主题和构筑梦想的努力付出获得了深度。
剧情简介
故事一:
为建设奥运场馆而进行的拆迁行动改变了普通北京居民高大妈一家的生活轨迹,他们和邻居们一起,离开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怀着忐忑和期盼,开始新地方的新生活。高大妈和儿媳妇都成为了奥运会志愿者,协助奥运会的社区安全保障工作。搬家之前在老房子里出生的孙女,随着影片的拍摄进程,七年时间,从小小婴儿长大成为已经明白奥运会为何物的小学生。孩子的成长象征着家庭和国家的希望,奥运会的日渐临近,也使得高大妈一家切身感受了七年,也盼望了七年的梦想慢慢变成现实。
故事二:
对于建筑领域的人来讲,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建造者,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着自己头脑中的构想一步步落实为图纸,再一点点拔地而起,形成流传后世的宏伟建筑。这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从2002年奥组委面向全球征集奥运会主会场设计方案开始,大家就跟踪拍摄了“鸟巢”从创意到参加竞标、乃至整个建设过程,见证了科技与人的伟大力量。
故事三:
运动员的梦想只属于赛场,也只能在赛场上实现。而在光荣与梦想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领奖台上的荣光总是很短暂,实现梦想的过程漫长曲折,而且布满荆棘。
2002年,几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体操运动员,作为奥运储备军团来到北京,开始统一训练和选拔。大家的摄影机一直关注着她们,从会偷偷哭着想家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咬牙忍着伤痛坚持训练。残酷的选拔淘汰,镜头里的小运动员从几十个变成十个,从十个变成三个……不是每一个人都足够幸运能够最终站上梦想的舞台,但大家用胶片为她们纪录下了生命中最美好的追梦年华。
故事四:
刘翔赢了!这是2004年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奇迹。
对刘翔的拍摄,早在2004年雅典夺冠之前就已开始。在大家的镜头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面体的刘翔——与教练孙海平亦师亦父的相处;与史东鹏亦对手亦朋友的关系;科学训练方法的研究……2008年,这个寄托了太多人的企盼和梦想的奇迹会延续吗?
故事五:
奥运会的举办工作是一个整体,既在赛场内,更在赛场外。为了保障奥运会赛事的平安顺利进行,后勤保障体系的各个部门——安全保障、环境监测、交通管理、食品安全、气象、志愿者服务等等,都在紧张有序的运转。
大家从中选取了最具视听震撼力和观众吸引力的安全保障部门作为重点故事来表现。英姿飒爽的特警,经过一项项体力、脑力的严格训练,在未来的奥运会举办期间,与可能出现的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最终保障奥运会的安全顺利进行。
他们的工作在这几年中都与奥运息息相关,但同样也是他们,将会因为工作而很难有机会观看奥运会比赛。平衡这种矛盾的心理动因,就是对奥运的梦想和热情。
记录奥运筹备过程
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投入拍摄,历经7年时间,国内唯一一部采用胶片记录有关2008年奥运会准备过程的影片《筑梦2008》,在北京关机。奥运官方纪录片于6月24日开始在全国院线上映。
该片总导演顾筠向记者介绍:整部影片没有用一个资料镜头,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1000多个镜头是从50多个小时的素材,长达2万尺的电影胶片中一再精剪而成的。
《筑梦2008》是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竞赛、评选及建造将近7年的事件过程为影片的结构线索,穿插叙述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跨栏运动员、三个体操运动员、一组特警战士对奥运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全景图,影像化表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影片既注意展现宏大的时代特征,又深入描摹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全民参与和倾情奉献。据悉,该片将于本月底完成所有的制作。
北京奥组委表示,《筑梦2008》在创作时间上的持续性,具备很强的文献性。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唯一跨越7年时间纪录奥运会筹备过程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它还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强烈关注。该片此后将成为北京体育电影周的开幕片,还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行盛大首映。
影响阐述
纪录片《筑梦2008》采取多条线索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五个故事编织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图景,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既有宏大的时代特征,又具备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体现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
《筑梦2008》不仅展现了普通市民、建筑师、运动员、教练、安保人员等各类人群实现各自梦想、筑造中国人共同的奥运梦想的过程,它同时也承载了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梦想——做一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关于奥运会筹备过程的最好的纪录片。
为此,新影厂和摄制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七年,以每年近两万尺胶片的累加,倾力打造这部《筑梦2008》,预计将于2007年年底结束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2008年3月份,奥运圣火点燃的时候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奥运、热爱奥运的观众见面。
《筑梦2008》以其创作时间的长度和连续性达到了历史资料的厚度,并以专业性和独家性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关于2008年奥运会筹备过程的电影胶片素材,制作完成后也将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唯一一部跨越七年时间记录奥运会筹备过程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强烈关注。
《筑梦2008》用七年拍摄时间获得了长度,用丰富的线索和内容获得了广度,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节获得了鲜活度,用梦想的主题和构筑梦想的努力付出获得了深度。
专家解读
作为国内唯一的一部纪录2008年奥运会准备过程的影片《筑梦2008》,已经全国公映。这是一部由4组人物和一个事件组成的电影,以奥运主场馆“鸟巢”的设计竞赛、建造过程为结构线索,穿插讲述“鸟巢”建造地区的原住地居民、3个体操小将、“中国飞人”刘翔、奥运特警小分队的故事,看似关联不大,但因为奥运,都在付出着自己的努力。正如中国电影研究室主任饶曙光的评价:“若干年后,当大家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他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将是不可重复的民族情感记忆。”
内容:刚柔并济展现奥运之“力”与“美”
90分钟的电影,有大家熟悉的“鸟巢”和不为人知首次公开的设计竞标过程;“飞人”刘翔和大家第一次领悟到他与教练孙海平亦师亦父的相处;体操小囡光荣耀眼的背后有着那么多成年人无法想象的付出……这一切的努力,全为实现奥运之梦而筑。“就表现的主要内容而言,《筑梦2008》暗合了奥运会的主要内容。奥运会可以说是“力”与“美”的展示与较量。按照中国人惯常的说法,“力”与“美”也可以理解为“刚”与“柔”。《筑梦2008》的五条线索呈现出“刚—柔—刚—柔—刚”的布局,对应于“一座建筑”、“一个家庭”、“一条跑道”、“一屋子器械”、“一群特警”。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室研究院单万里研究员做出上述解读。
细节:真实感动往往就在瞬间
影片中首次公开的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竞标过程,给饶曙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以往的电视报道中,鸟巢从设计制作到开工建造很少听到反对的声音,而该片却把竞标中各国专家的意见完整表现,很真实很有戏剧性。”通常来说,竞技体育有一个偏向,把掌声送给成功者,却忽略了大多数的失败者,影片跟踪记录了3名小体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于是大家看到了江钰源从高低杠精彩下来的那一刻吐出舌头的顽皮美感;看到了乃若愚因为伤病注定远离奥运会,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不符合年龄的伤感;看到了爱哭的小女孩邓琳琳……
拆迁户高大妈和她的儿媳妇老少两辈人发表了对拆迁的不同看法,老辈人觉得故土难离,年轻人则希望生活发生改变。同样,影片没有刻意地把奥运特警神话成007式的英雄,相反,他们训练中的每一次失误和跌倒都被真实地捕捉在镜头之中。“这种某一细节的表达和捕捉,让观众情感随着人物的情绪起伏而波动,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把人物性格捕捉的很到位,令观众印象深刻。这种记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磨损,反而会历久弥香。”饶曙光说。
突破:双叙事结构的“精美”之处
《筑梦2008》是中国影史上首次使用故事片多线式叙事结构的纪录片。五条叙事线索渐次叠加,相互交织,有条不紊。片头过后,最早出场的是拆迁户高大妈一家,紧接着出现的是国家体育场所在地以及征集设计方案的场面,第8分钟体操运动员出场,第21分钟刘翔出场,第33分钟才开始出现最后一条线索即“一群特警”。但是,所有线索紧密围绕“鸟巢”这个中心线索。
《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无疑是赞赏这一叙事模式的。“一方面是北京奥运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是如高大妈、刘翔、体操小运动员、特警队员甚至包括瞳瞳等个体人物的描述。虽然不是故事片,却在奥运这个大环境下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异常鲜活。”
随着奥运会一天天临近,鸟巢从奠基到架构钢结构,从合拢到支撑架卸载,气氛越来越紧张。体操运动员和刘翔由最初的封闭训练,到走出训练场进入选拔赛现场,特警也是从封闭训练逐渐过度到实战演习。高大妈从家庭走上街道,义务地为奥运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儿子和儿媳加入了首都百万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就连她的孙女瞳瞳也跟着妈妈参加了奥运英语培训班。
当然,除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大家最不能忘记的还有这部电影卓越的视觉冲击力。初现在大荧幕上的“鸟巢”从诞生之日起直到合拢最后一根钢,采用了空中多角度的拍摄手法,让大家一窥到底。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将中国梦和世界观紧密结合的一部影片,不看一定会后悔的。”
影视评价
梦圆北京——《筑梦2008》
本来是不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的,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很直白的记录性陈述,不需要太多花哨的剪辑,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只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给你讲述一段故事,大家只需要聆听便好。当然,如果纪录片拍的好的话,还是能看出很多激情和感动的,只是这部《筑梦》离作者的预期还有一点点的距离,作者觉得它完全可以更好更完整,但这只是作者期望它可以进步的一个空间,从总体而言,这部片子已算是不错了。
起先没有写影评的冲动是因为它拍的不偏不倚,中规中矩,没有令人失望,也没有令人眼前一亮,但此刻又突然很想说上一说,是因为今天刚刚结束的“100米跨栏”的比赛,刘翔意外因伤退出,这样的结果是大家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场令整个中国翘首以盼的比赛,作者想许多中国人都做过各种各样的幻想,无论幻想成功与失败,都不会想到是以今天这样的方式结束!这一刻,作者想大部分人的心里是沉重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作者脑中一直想到的是《筑梦》里面刘翔和他的教练为了这一次的北京奥运会所做出的努力。那么多针对性的练习,分析,思考,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随着纪录片从01年到08年,大家看到的只是一瞬间,但他们这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多少?!当今天他退场的那一刻,作者一时接受不了,不是为了一块奖牌,是真的为他可惜……
记得纪录片里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曾说:“如果刘翔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奖牌,那是他最大的荣耀。”因为刘翔的这个意外事件,作者又想起了纪录片中许许多多的个体,不管是运动员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不同职业不同理想的人都在这七年间见证了北京奥运会这个中国人百年梦想的逐渐实现,无论贡献大小,大家每个人都是这个梦想里的一部分。而那些站在最前线,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他们筑建这个梦想的过程就是无比伟大的,大家应该为他们喝彩!
再回头看这部纪录片,作者比之前有了更多感性的理解,起先作者认为这部片子拍的很中庸,就是以一家北京普通居民为切口,以小见大,通过他们一家人在七年间的变化来体现北京这座城市变化和人们对奥运会逐渐临近的心理变化,再拎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群,通过他们对奥运会所作出的努力来体现整个中国人民一起筑建这个梦想的决心,可以说立意很好,只是缺了一丝惊艳。而最近通过观看各种比赛,尤其是看到了今天的刘翔,看到了七年前还在参加奥运会选拔的江钰源和邓琳琳,成败得失其实就这么一瞬间的事情,并不能代表什么,而大家在努力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却尤为珍贵。无论如何,2008,大家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令人骄傲的民族,一个梦想的圆满,也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静静聆听一段七年来的筑梦历程~~
主创人员
原名:2001+7
出品人:高峰
监制:郭本敏
摄影指导:罗凌
摄影:杨林李雄朱奕
剪接:冯文
作曲:梅林茂
录音:谷全喜
声音指导:郝键
荣誉制片人:
邱继宝林青曾维范
出品单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导演介绍
顾筠,上海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部任导演,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世纪回眸》、《纪录片之窗》等栏目制作了《迷人的天台山》、《不是都市胜似都市》、《东海第一所》、《青春有约献八连》、《百年南京路》、《贺绿汀》、《神奇的思茅》等纪录片。
2001年之后专门从事奥运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担任纪录片《筑梦2008》及第29届奥运会官方电影总导演的职务,2004年创作完成纪录片《圣火传递在北京》。
从1912年起,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一部官方电影。《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第22部官方电影。它的导演名叫顾筠,一位地道的中国人——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二位女导演,在亚洲则是第一人。
该文章由作者:【眼底星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