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公立大学)

南京体育学院(Nanjing Sport Institute),简称“南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省属体育类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南京体育学校,1958年与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合并,成立南京体育学院。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占地640余亩;下设11个单位,开设15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422人,有各类在校生7000余人。

南京体育学院(公立大学)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中央体育场

1956年4月,国家体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建立十所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委托所在地的省市委代为筹办。南京市开始筹办南京体育学校。  

筹建之初,在学校选址的问题上。由南京市规划局的负责同志建议,将南京体育学校建于中山门内。之后通过实地考察,探明当地已有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拟选地址四周均已被城墙和其他单位包围,无发展空间,不适合建校,该提议被搁浅。  

此后学校选址于中山陵附近曾举办过民国第五次全国运动会的原中央体育场旧址上,此处当时是军事学院通讯连驻地,解放前曾在此设立过台湾体育专科学校,有着良好的先天条件,又因为位于东郊风号区内,发展余地非常大,是一个较好的选址方案。

1956年4月,在建校地址确定以后,筹建办同志立即开始了筹建工作,计划于10月份按时开学。首先是总体的规划设计工作,请市设计院拿出了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根据全校学生总数为1200人(原规划办学规模为900名学生,后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增加)的规模,决定先建设篮球房、体操房、田径房、教职工及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总预算资金为30-40万元人民币。  

由于建国初期基建材料都十分紧张,学校不得不放弃整体设计方案,依照苏联中学的设计图纸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制成学校的建设图纸。学校规划设计的规模较浅,囊括了中央体育场厦其周围的空地,以厦国术馆、篮球房、8片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现体育馆下)、游泳池、棒球场等。  

南京体育学院

在学校在进行施工同时,也着手开展招生和选调教师的工作。筹建办同志起草了一份学校简介与招生办法,经省教育厅批准后,特此文书在报纸上刊登,同时也启动选调教师的工作。学校一方面向教育厅要求上调比较育能力的中学体育教师,另一方面招收中央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教师来源比较宽裕。由于学校在招生时需进行体育加试,但当时学校仍处于基建中,因此学校安排第一批考生的借用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位于山西路老菜市荷兰大使馆的花园内的场地进行体育加试。通过考试,最终录取了近300名学生。  

1956年11月18日,学校正式开学。根据当时国家体委颁布的关于中等体育学校的章程,南京体育学校的部门分为教育股、基建股、采购室等。学校归国家体委管理。  

1957年,学校下放到地方直接管理。

1958年6月7日,江苏省委、省人委根据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江苏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成立南京体育专科学校。学校添置了400米的跑道,一片田径场,加盖了一栋宿舍楼,建造一个室内田径场。   同年7月9日,南京体育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体育学院。  

1975年,南京体育学院撤销。

1980年,南京体育学院复校,学校为江苏省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接受高等教育开设运动专修科。

1997年,学校开始面向社会举办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1998年3月,学校成立南京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办公室,南京体育学院培训中心与成教办合署办公,隶属于院教务处。  

2000年,江苏省体育局和南京体育学院就解决江苏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出路和解决全省各地、市体校毕业生中专学历和文凭升格的问题,报请江苏省政府,成立南京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南京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并隶属于南京体育学院(为院内的二级分院)。  

2008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

2010年,学校成立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下设民族传统体育和表演二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2011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体系一期项目立项学科”。  

2011年5月,南京体育学院与江苏华红集团联合举办民办二级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院坐落于南京体育学院仙林校区内。  

2011年,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规划建设的独立校区,独立校区坐落于南京江宁区滨江开发区内。  

2012年9月,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6年7月,学校下设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继续教育部、研究生部、附属学校共8个教学单位,设置10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   覆盖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全部的5个专业门类。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体育系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新闻

运动系

运动训练

运动健康科学系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

民族体育与表演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表演、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

休闲体育系(职业技术学院)

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高尔夫球运动(专科)、体育健身与休闲(专科)、体育场馆保障(专科)

继续教育部、研究生部、附属学校、仙林校区管理办公室、奥林匹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

师资力量

南京体育学院

截至2016年7月,学院在编教职工657人,专任教师256人,占比38.96%。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外聘和返聘教师41人,折合教师276.5人,生师比为14:1。 学位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所占比例7.81%;具有硕士学位的143人, 所占比例55.86%。 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94人,其中正高级27人、副高级6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0.55%、26.17%。学缘结构方面,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18人,所占比例46.09%;毕业于其他高校的教师138人,所占比例53.91%。  

截至2016年7月,学院教职员工队伍中,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现任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首批人选1人, 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对象19人,其中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2个。另有国家级教练32名、高级教练46名。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周广科   、胡星刚、张雄   、陈国祥、史国生、李江、黄步龙、肖爱华、金松、蒋宏伟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正伦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张蕴琨  

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

宋雅伟

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许学宁   、周广科   、庞进、王正伦、李江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

带头人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钱竞光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优秀学科梯队

带头人

体育人文社会

庄萍华

民族传统体育

陈志

教学建设

学校操场

截至2016年7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建成省高校精品(优秀)课程7门、省高校精品教材和立项精品教材8项,   校级实验中心1个。

2012-2014年选用的教材中,省部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比例为34.51%,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7部。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运动人体科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菜单引导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省级教学成果奖

以“有效教学”为核心构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一等奖)  

课程、实践、技能——“三轮驱动”社会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二等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化探索(二等奖)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学校鸟瞰

《简化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新形势下体育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实施(二等奖)  

国内首部《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教材的编撰及应用(一等奖)  

构建“立体化”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奖)  

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体育类(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民族传统体育   、社会体育  

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名称

立项时间

运动健身科学研究实践教育中心

2005年

体适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

骨肌表面解剖学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

科学健身新概念、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常见病运动处方、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

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学、体育科研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篮球、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  

校级实验中心

体能康复实验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7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覆盖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

体育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

运动康复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  

对外交流

建校50周年雕塑

截至2016年7月,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 际学术和文化交流能力。一是邀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Jay R. Hoffman 博士(2014年4月25日)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戏剧表演教授歌德思先生(2014年11月24日)   、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竞技运动学院院长赵荣瑞教授(2014年5月5日-6日)   等多名国(境)外学者来学院讲学,并交流合作意向。二是与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签署了《南京体育学院与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关于合作办学短期培训项目合作协议》,选派研究生赴丹麦进行短期培训;以及与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签署本科生交换项目合作协议,于2014年9月选派了2名本科生赴台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7月,学校拥有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   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2个,并与南京大学联合建成了国内同类院校唯一的运动生物医学实验室,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带头人

运动生物力学

宋雅伟

运动人体科学

张蕴琨

科研竞技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7月,学校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和地方重点立项课题12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400多项;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0多篇(SCI论文2篇)。学院出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被列入全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被列入江苏省一级期刊,并被国内外十多家重要检索机构列为期刊源。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一等奖)、《体育法学研究:法理·方 法·应用》(二等奖)  

竞技成绩

截至2016年7月,学院拥有羽毛球、网球、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技巧、击剑、自行车、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11个项目的运动队。拥有15位奥运冠军,以及蔡振华(乒乓球)、孙晋芳(排球)、孙志安(羽毛球)等88位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创造者,及100多位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练员。  

奥运冠军

冠军姓名

类别

栾菊杰

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击剑冠军

林莉

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游泳冠军

葛菲

1996年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冠军

顾俊

1996年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冠军

张军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2004年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男子羽毛球冠军

黄旭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冠军

李菊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阎森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冠军

陈玘

2004年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冠军

陈若琳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女子跳水冠军

陆春龙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冠军

仲满

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男子佩剑冠军

骆晓娟

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

许安琪

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

蔡赟

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男子羽毛球冠军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16年7月,学校图书馆内藏书18.5万册,订有中外文报刊资料约687种。全馆有中外文体育类及相关学科类专业书刊约4万册,国内体育及健身康复类现期报刊基本齐全。此外,还采订有部份光盘和网络版书刊资料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清华同方、人民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等出版发行的部分有关电子信息资料数据库。  

学术期刊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原名《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其为双月刊,是1987年创刊的由南京体育学院主办的江苏省一级期刊,以刊载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设有“博士(生)论坛”、“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全民健身”等栏目。刊物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各级体育管理人员及其它体育工作者。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2002年经科技部批准创办的体育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是由南京体育学院主办的第二份学报,主编张雄。该学报以刊载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科研成果为主,辟有“综述与研究”、“运动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运动医学实践报道”、“教练员论坛”、“裁判员沙龙”等栏目。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朱传耿

院长

杨国庆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史国生

党委副书记

兰亚明

纪委书记

潘林珍

副院长

李江、金松、肖爱华

总会计师

黄步龙

文化传统

校训

严、和、朴、实

校训

“严”,就是要严以律己。相对于学校而言,走上社会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想拥有立足之地、站稳脚跟直至应付自如,关键一点就是要严字当先、不断做强自己。在学校有老师的提点、督促,进入社会主要依靠大家的自觉、自立、自省,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品质修为、提升道德境界;做事要严肃认真,以爱岗敬业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证明自身的价值。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则要做到严谨求学,以更高的标准接受更为严格的学业考验。  

“和”,就是要和以待人。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将成为大家进入社会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不断磨练、积累智慧。首先,要有容人之量,既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者,也要包容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者;既要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要容得下自己的对立面、挑战者;既要容得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容得下本领比自己高的人,这是和以待人的根本。其次,要有助人之德,多为别人考虑,多替他人着想,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为善的真心实意,这是和以待人的关键。第三,要有成人之美,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这是和以待人的真谛。  

“朴”,就是要朴以立身。人生这部大戏该如何去看?这部大戏的主角该如何去当?这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以“朴”立身不只是说要单纯的艰苦朴素,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质朴诚厚,面对五彩斑斓的物欲世界能够甘于平淡,面对绚丽夺目的迷人风景能够不尚浮华,生活平淡时能耐得住寂寞,生活出现波澜时也能心定神凝,不管高峰低谷都能做好本色自我、直面现实、坦然待之,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才是大家行走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态度。  

“实”,就是要实以为本。“实”是一种责任,指引我们去履职尽责;是一种标准,指引我们去做好工作;是一种作风,指引我们去成就事业;是一种情怀,指引我们去造福社会。投机取巧可能会有一两次奏效、靠碰运气也可能会有偶尔的成功,但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悟出成功的真谛。我们体育人最注重身体力行。希望大家能够摒弃虚夸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练就真才实学,以扎实过硬的本领、真抓实干的态度去谋事创业,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这是南体的校训,是南京体院创业者的信念,也是历代南体人的坚守,更是所有南体人的精神财富。  

校徽

南京体育学院校徽分为内圆和外圆两个部分,内圆主体图案为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主体上方字母“NSI”为学校的英文简称,下方的数字“1956”说明建校时间;外圆为南京体育学院的汉字和拼音,更加直观的表达了该校的信息。  

该文章由作者:【情感心理咨询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