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以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生平历程
/t
- 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绵阳南山中学)。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
/t
- 1947年参加青沧战役,立功受奖。
/t
- 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t
- 199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个人荣誉
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与丁毅合作);秧歌剧《栽树》、《秦洛正》;诗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并没有冬天》、《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抒情短诗《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基本信息
/t【诗名】:《回延安》
/t【年代】:现当代
/t【作者】:贺敬之
/t【作品】:回延安
作品原文
/t一
/t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t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t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t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t双手搂定宝塔山。
/t千声万声呼唤你
/t——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t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t红旗飘飘把手招。
/t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t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t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t一头扑在亲人怀。
/t二
/t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t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t树梢树枝树根根,
/t亲山亲水有亲人。
/t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t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t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t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t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t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t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t天南海北想着你……
/t三
/t米酒油馍木炭火,
/t团团围定炕上坐。
/t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t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t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t“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t亲人见了亲人面
/t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t“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t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t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t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t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t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t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t长江大河起浪花。
/t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t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t四
/t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t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t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t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t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t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t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t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t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t母亲延安换新衣。
/t五
/t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t革命万里起浪潮!
/t宝塔山下留脚印,
/t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t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t延河滚滚喊“前进”!
/t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t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t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t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t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t再回延安看母亲!
/t1956年3月9日, 延安
诗歌赏析
/t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1956年发表。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t《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t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t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t第三部分: 话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t第四部分: 赞延安 , 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t第五部分: 颂延安,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t《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t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t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主题归纳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写作特色
/t①成功运用多种修辞。
/t②选用恰当生动的动词。
/t
/t/t
/t/t/t被选入教材/t/t
/t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二十七课)
/t长春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
/t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t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册第二课)
该文章由作者:【景行行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