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拼音:qí)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本意为上有龙纹、熊虎图案的旗帜,后泛指旗帜。现代汉语中“旗”表示用布、绸、纸等材料做成的标志。
字源演变
旗是形声字,“㫃”为形旁,“其”为声旁。战国古玺文从㫃,丌声。楚系文字(字形2),又添加了“羽”的意符。《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所以“旗”的本义是指画有熊、虎的旗帜。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详细释义
旗[qí]
〈名〉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表识,标志。
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动〉
号令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2.指八旗:汉军~。
3.属于八旗的,特指属于满族的:~人。~袍。
4.八旗兵驻屯的地方,现在地名沿用:正黄~。
5.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6.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qí渠之切
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从㫃其声。《周礼》曰:“率都建旗。”
说文解字注
〖熊旗五游。以象伐星〗五郑本考工记作六,熊旗六游。以象代也。司常职曰:熊虎为旗。注曰: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伐属白虎宿。与参连体而六星。按记不言虎者,举熊以包虎。
〖士卒以为期〗期旗叠韵。释名曰:“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
〖从㫃,其声〗渠之切。一部。
〖《周礼》曰:“率都建旗”〗司常职文,今周礼率作师。师者帅之误。乐师注曰:故书帅为率。然则许作率都者故书。郑作帅都者今书也。聘礼注曰:古文帅皆作率。毛诗率时农夫,韩诗作帅,见文选注。大司马职,仲秋敎治兵。军吏载旗。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旗qíㄑㄧˊ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10
《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并音奇。《说文》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释名》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又》师都建旗。《注》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传·闵二年》佩衷之旗也。《注》旗,表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注》两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为旌表。
又姓。《广韵》齐卿子旗之后,汉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与箕同。《荀子·富国篇》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注》旗,读为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韵补》叶渠尤切。《班固·西都赋》乘輚(hàn)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
按《说文》旗从㫃其声,训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也。旂从㫃,斤声,训旗有众铃以令众也。分旗,旂为二。《正字通》云:周礼九旗所画异物,所建异名,各有等差。虽旌旄之通称,而制度自别,未可合为一也。
该文章由作者:【阿拉卡】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