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语汉字)

马(拼音:mǎ)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马的古字形像一头身足尾俱全的马的侧面形象,本义就是指这种动物。后又假借为大。马也用作姓氏。

马是重要意符。用“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两类:一类与马的名称和马的性状有关,如:骏、驹、骥;古时的车靠马牵引,因此许多表示驾车、驱车的字都从“马”,如:驭、驰、驶。

马(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征。周代相继出现了如(毛公鼎)、图4、图5的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望形还可知义。战国齐系文字中马字写作图13等形,或省去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号代替,写作图14。楚系文字中,马身或演变为肉,与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马”,则把马鬃和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变成四条腿,马尾也变成秃尾,看去还有点马的形迹。汉代隶书、楷书把“马”字从古文字的线条化变为今文字的笔画化以后,四条腿讹变为四点,象形意味丧失殆尽。汉简中潦草的写法中,“马”字下部的四点有时也写成一横,这一点为后代草书继承,并一直延续到简化字中。《简化字总表》规定,“马(繁体)”作为单字或偏旁时,一律简化为“马”。

现代释义

释义

例句

例词

奇蹄目马科动物的统称。

《易·屯卦》:“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马车;赛马;悬崖勒马

〈文言〉骑兵。

《北齐书·神武帝纪上》:“时(神武军)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众寡不敌。”

〈文言〉筹码。后作“码”。

《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

《晋书·袁耽传》:“耽投马绝叫,探布帽掷地,曰:‘竟识袁彦道不?’”

马子

(Mǎ)姓氏用字。参看“马姓”。

大。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马蓼》:“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

马蜂;马勺;马豆

〈方言〉把面孔拉长像马脸。形容面部表情严厉。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说文》:马,怒也,武也。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马起脸。”

沙汀《减租》:“(老婆)叹口气说:‘看你马起张脸。’”

〈方言〉镇,压制。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四:“他那时假绷正经,拿出话来把众人马住。”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马部】莫下切(mǎ)

怒①也。武也。象马头髦②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③,古文。

?,籀文马。与?同有髦。

〖注释〗①怒:铙炯《部首订》:“象其昂头怒目扬尾奋髦展行之形。”“云怒也者,释马之情状;云武也者,释马之用能。”②头髦: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小篆之髦连于头。”③?: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籀文有髦,谓加彡;是古文无彡矣。”

说文解字注

怒也。武也。

注:以叠韵为训,亦门闻也,户护也之例也。《释名》曰:大司马。马,武也。大揔武事也。

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注:古、籀文皆以彡象髦。石建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莫下切。古音在五部。

?,籀文马。与?同有髦。

注:《说文》各本籀文古文皆作?,无别。据《玉篇》古文作?,籀文作?,是古文从?加髦,籀从勿加髦。故云二者同有髦也。毛髦覆於颈,故象覆形。

广韵

莫下切,上马明 ‖马声鱼部(mǎ)

马,《说文》曰:“怒也。武也。象头髦尾四足之形。”《尚书中侯》曰:“稷为大司马。”《释名》曰:“大司马:马,武也,大揔武事也。”亦姓,扶风人,本自伯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於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又汉复姓,五氏。汉马宫本姓马矢氏。《功臣表》有马适育。《沟洫志》有谏议大夫乘马延年。何氏《姓苑》云:“今西阳人。”孔子弟子有巫马期。《风俗通》有白马氏。莫下切。七。

康熙字典

【亥集上】【马部】 马·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0

古文:?、?、?

《唐韵》《正韵》莫下切。《集韵》《韵会》母下切,竝麻上声。《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乘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乘畜。生於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脏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又《趣马》:掌赞正良马。

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

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又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注》:谓总武事也。

又《清夜录》:汉制,卿驷马右騑。《前汉·东方朔传》:太守,驷马驾车,一马行春。卫宏《舆服志》:诸侯四马,驸以一马。《南史·柳元策传》:兄弟五人,?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

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游丝水气。

又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圆方。注:阳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连接或圆或方也。

又投壶胜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旣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谓算为马者,马为威武之用,投壶及射,皆以习武也。

又《字汇补》:打马,弹碁类也。朱李易安有《打马图》。

又地名。马陉,齐邑。马陵,郑地。并见《左传》。

又天马,兽名。有翼能飞。

又灶马,虫名。《酉阳杂俎》:状似促织,好穴灶旁。今俗呼灶鸡。

又马勃,草名。《正字通》:生湿地腐木上,一名马疕。韩愈所云牛溲马勃,兼收并蓄是也。

又海马,鱼名。牙骨坚莹,文理细如丝,可制为器。

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

又司马、巫马、乘马,皆复姓。《前汉·沟洫志》:谏大夫乘马延年。孟康曰:乘马,姓也。又《风俗通》有白马氏。

又马流。俞益期曰:马援立铜柱,岸北有遗兵,居寿冷岸,南对铜柱,悉姓马,号曰马流。《方隅胜略》:谓马人散处南海,谓之马流。韩愈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注:即马流也。一作马留。

又门名。《前汉·项籍传注》:宫垣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以主事,故总称司马门。

又《公孙弘传》注: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立於鲁般门外,更名金马门。

又亭名。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亭。

又《集韵》:满补切,音姥。义同。《前汉·石庆传》:马字与尾当五。师古曰:马字,下曲者尾,并四点为足,凡五。

该文章由作者:【首席大法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