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著小说)

《爱玛》英文名称为EMMA,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喜剧小说。1815年12月首次出版。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该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爱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著小说)

作品简介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作品中艺术思想最成熟的一部。书中描绘了十几个女姓人物,最主要的是三个少女:爱玛、简•菲尔费克斯与哈丽埃特。这三个少女都有奥斯丁理想中的温柔三美:外表仪态的端庄优雅、言谈神情的和蔼可亲、性格品质的宽容正直以及必不可少的热情。爱玛以满腔柔情关心爱护着她的家人与朋友,菲尔费克斯深情到几乎可以为恋人容忍一切折磨,哈丽埃特则更是一个多情的姑娘,一年之中全心全意地爱上了三个男子。

作品内容

爱玛•伍德豪斯家境富有,人又聪颖、美丽,处于这种环境里的人有些娇生惯养,自以为是,也在情理之中。她刚刚参加了她的朋友、伴侣、前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嫁给邻近的鳏夫韦斯顿先生的婚礼。虽说这桩婚事样样都好,爱玛还是为失去好友而暗自叹息。如今哈特菲尔德只剩下她和父亲了。伍德豪斯先生年事已高,又爱为琐事发愁,自然无法给女儿作伴儿。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利村的大户。在他们一家小小的朋友圈子里,陪伍德豪斯先生凑桌打牌的中老年太太倒是不少,可是没有年轻小姐能做爱玛的朋友和心腹。可爱的泰勒小姐如今已成了韦斯顿太太,爱玛为此深感寂寞,于是就把哈里特•史密斯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哈里特是附近寄宿学校学生,住在校长家里。她年方十七,相貌出众,虽然资质低下,但举止行为却讨人喜欢,毫不做作,又习惯于把爱玛奉为楷模,所以挺称人心意。

哈里特是私生女,其父何人仍是个谜。爱玛认为这女孩可能出身名门,便极力使她相信她以前交往的人都配不上她。爱玛劝她与马丁一家人断绝来往。马丁家是正派的农夫,虽有一定财产,但不属上流社会。爱玛认为罗伯特•马丁不配取哈里特为妻,便鼓励这位姑娘追求年轻的牧师埃尔顿先生。

爱玛从埃尔顿先生的神态上判定他已开始爱上哈里特,便自以为撮合婚姻的计划必然成功。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在伦敦当律师的姐夫的弟弟。能看到爱玛缺点的人为数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爱玛和哈里特的亲密关系使他感到不安。他告诫爱玛这种关系无论是对哈里特还是对她自己都没有好处。奈特利先生得知哈里特在爱玛怂恿之下拒绝了罗伯特•马丁的求婚时,就更加感到忧虑。爱玛自己倒是心安理得,因为她确信埃尔顿先生对哈里特十分钟情,而哈里特——在她的鼓动之下——对他也有同样的爱慕之心。

埃尔顿先生私下向爱玛求婚,这使爱玛猛然醒悟。她突然意识到,埃尔顿先生向哈里特献殷勤实则是冲她而来,而她有意鼓励埃尔顿追求自己女友的举动,却被他看成是鼓励他向自己求婚的表示。埃尔顿的自以为是已经够讨厌的了,可如何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就更叫人心烦。

爱玛的生活圈子里又出现了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弗兰克•邱吉尔几个月来一直答应要来看望他的父亲和新过门的继母,但却再次推迟了他的来访日期。邱吉尔是韦斯顿先生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用了母亲家的姓氏。奈特利先生认为这个年轻人如今觉得自己比父亲的地位优越。爱玛和他争执了起来,但心里却同意他的看法。

尽管哈特菲尔德的社交圈子没能受到邱吉尔的光顾,却也增加了一个叫简•费尔法克斯的姑娘。简是总爱唠唠叨叨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貌美才淑,与爱玛不相上下。奈特利先生暗示,这就是爱玛从来不能与简友好相处的原因之一。爱玛自己则把两人的冷漠关系归咎于简的冷漠。

简到达后不久,韦斯顿夫妇便接到邱吉尔的信,信中又另定他的来访日期。这一次他真的来了。爱玛发现这是一位既英俊又有教养的年轻人。他成为伍德豪斯家的常客,同时,由于他以前认识简•费尔法克斯,也就不断到贝茨家来拜访。但他对之大献殷勤的姑娘却不是简而是爱玛。爱玛明白韦斯顿夫妇希望这颗情种能够开花结果。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简收到了一份厚礼,这是一架钢琴,送礼者不知何人。据猜测,礼物来自简的富裕朋友们。简是个孤儿,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但面对礼物,简神态尴尬,缄默不语。在韦斯顿夫人告诉爱玛奈特利先生似乎喜欢并关心简之后,爱玛怀疑送礼的人就是奈特利。爱玛一想到奈特利先生和简婚配成双就无法忍受。但她观察两人在一起的情景之后,得出了使自己满意的结论:奈特利先生的举动是出自友谊,而不是爱情。

费兰克•邱吉尔该走了。他看上去有些恋恋不舍。在最后一次到哈特菲尔德作客时,他似乎很想告诉爱玛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但是爱玛虽然认为邱吉尔想要开口向她表白爱情,却没有鼓励他把心事说出来。因为在爱玛的想象中,自己总是拒绝邱吉尔的求婚,总是把两人的爱情归结为平静的友谊。

埃尔顿先生重返海伯利村,带回一个仓促求爱成婚的新娘。这位妇人小有资产,极其粗俗,却偏偏矫揉造作,自命高雅。哈里特曾在爱玛的劝说下堕入爱河,再想劝她解脱情网实非易事。但爱玛无力办到的事情,埃尔顿先生的婚烟却替她完成了。哈里特终于开始醒悟。埃尔顿先生在一次舞会上对她的粗鲁无礼更促成了她的醒悟。埃尔顿先生竟拒绝与哈里特跳舞,这时,轻易不跳舞的奈特利先生去主动邀请她作舞伴。于是,在哈里特心中,埃尔顿先生的位置开始由奈特利先生所代替。这件事连爱玛都不知道。

爱玛自己则开始考虑选邱吉尔做哈里特的丈夫。不过她决定自己不再去出力撮合这桩婚事。出于一系列的误解,爱玛以为哈里特在赞扬邱吉尔,其实哈里特赞扬的是奈特利先生。

韦斯顿太太仍然认为奈特利先生爱慕简•费尔法克斯,这就使纷繁不清的鸳鸯谱更加错综复杂。而奈特利先生则觉察到简和邱吉尔之间已有某种秘约。奈特利先生的猜疑后来得到了证实:邱吉尔向韦斯顿夫妇承认他和简在10月份就已秘密订婚。韦斯顿夫妇首先想到的是爱玛。他们担心邱吉尔对爱玛的殷勤举动可能已使爱玛陷入情网。

但爱玛向韦斯顿太太表示她曾一度对邱吉尔有点好感,但这段机缘早已过去。爱玛现在主要担心两件事。一是她曾对邱吉尔说过一些关于简的话,如果她早知道两人已经订婚,决不会那样做。二是她认为自已又一次鼓动哈里特堕入一段不能成功的恋情之中。

可是,当爱玛委婉地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时,却发现哈里特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安。两人的谈话总是说不到一块,后来爱玛终于得知哈里特现在倾心的不是邱吉尔,而是奈特利先生。当哈里特告诉爱玛她有理由相信奈特利先生对她也是以爱报爱时,爱玛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秘密:她本人爱的也是奈特利先生。现在她真希望自己从来不认识哈里特•史密斯。除了自己想嫁给奈特利先生之外,她还明白,奈特利如和哈里特结合,不但是不相称的婚配,而且也很难带来幸福。

爱玛对这一事态的忧虑不久便告结束:奈特利先生向她求婚了。但她的圆满幸福也有美中不足。她知道自己的婚事会使父亲很不高兴,因为老人不愿生活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她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使哈里特面临失望的打击。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决定住在哈特菲尔德,一直陪伴父亲度过晚年。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至于哈里特,奈特利先生之所以对她关注,是因为他确实想调查清楚姑娘对他的年轻佃户罗伯特•马丁是否仍有爱心。结果,奈特利先生终于在一天早上宣布,罗伯特•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并且被她接受。哈里特的前途已定,爱玛自然十分高兴。爱玛总可以这样回首往事,她周围的人全都门当户对地婚配成亲,这才是他们真正幸福的必要条件。

创作过程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

《爱玛》是1814年1月开始动笔写的,1815年3月底写完。在这期间,《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于是这部《爱玛》在这年年底顺利地问世了。一年多以后,奥斯丁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

人物介绍

《爱玛》中的两个重要男女主人公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他们两人在许多场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

爱玛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还有些荒诞,她竭力为地位低下的女子寻找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里,结果与她的愿望恰恰相反,闹出许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话。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正是希望引导读者嘲笑当时英国社会上那种普遍的恶习。爱玛是一个聪慧、漂亮、富有、热情、有知识、有地位的姑娘。

但是,她却势利、自负、残忍,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别人的生活。她缺乏仁慈之心又缺乏自知之明。然而,就是这样—个身上带着许多明显缺点的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在小说中被奥斯丁在不美化她的前提下,将她塑造得受读者喜爱。简·奥斯丁对爱玛这一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其作品中“塑造的最深刻的人物形象”。

奈特利先生则以另外的方式帮助别人,譬如在一次舞会上,他看见社会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轻蔑的冷遇时,自己挺身而出,维护她的自尊心,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馅上欺下的恶劣行径进行打击;他重视哈利特与其地位相称的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并给与恰当的协助,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喜结良缘。作者始终将奈特利先生这一角色置于比较让读者崇拜的地位,无疑希望通过这一人物体现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点评鉴赏

写作特色

《爱玛》是简·奥斯丁一部优秀的反讽基调格外浓厚的小说。《爱玛》中反讽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傲慢与偏见》。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见不到像伊丽莎白和达西那样的才智过人、语锋犀利的讽刺主体。应该说女主人公爱玛是作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或牺牲品而存在的。而反讽的主体这一回是由作者和读者联合起来充当的。

小说通过爱玛的一个个主观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挫败演绎了爱玛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得到幸福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反讽特色不是体现在语言上(或不完全如此),而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结构中。因此,结构反讽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占突出地位。

在小说的结尾,爱玛不再创造她自己想象的世界。她被迫在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位置。这也是奥斯丁小说大部分女主人公的命运——她们必须被拽回到现实中。爱玛想象的世界一次次被现实所穿透:第一次是艾尔顿向她而不是向哈丽叶特求婚;第二次是弗兰克·丘吉尔与珍妮·费尔法克斯订婚的消息;最后哈丽叶特向她表白了对奈特利的爱慕。

这些事实使爱玛成为她自己错误判断的讽刺对象。爱玛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发现过程,这也是她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爱玛完成了自我教育。当她最终得到幸福时,反讽也开始消解。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但是从它娓娓道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他谜一般的情节中,在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我们好像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仿佛由读者亲身所经历。

或许没有哪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相形见绌。这是一部匠心独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时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作品分析

爱玛控制哈丽埃特的婚姻一事,不能说她是从私心出发。她确实关心和爱护哈丽埃特,我们在本书的许多篇章可以看到她总在为哈丽埃特的婚姻操心,而且从中她自己也得到了启发。“她出于叫人无法承受的自负,自以为了解每个人的感情秘密;出于不可饶恕的自大,硬要安排每个人的命运。结果证明,她全都做错了。”她在为人作嫁时,没有想到自己。可是等到她知道哈丽埃特爱上奈特利以后,她才突然发现自己一直爱着奈特利。

故事发展在这里有了一个急转弯,她和奈特利成了夫妇。她原来反对哈丽埃特嫁给马丁,后来也对他们终于结合感到高兴。在爱玛看来,马丁不配做哈丽埃特的丈夫和哈丽埃特不配做奈特利的妻子是同样的道理。婚姻应当门当户对,现代社会自然不会同意这种婚姻观,但是要看到这不正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关系吗?奥斯丁提出的解决妇女问题(自然包括婚姻问题)的办法是严肃的,然而表现在她的作品里又增添了喜剧色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流行着一些感伤小说,奥斯丁现实主义的小说使读者闻到一股清新的气息。

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讲述的大多是平凡生活中的家庭琐事,作者塑造了一个聪明智慧,思想独立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爱玛在男权社会中要求男女思想的平等,有自己明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点。奥斯丁以其独特助女性视角,深刻剖桥了由男性掌控社会的现实,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作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肯定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因此,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品评价

虽然本书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不如《傲慢与偏见》那样大,但它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奥斯丁在艺术手法上最成熟的作品。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评论界还有一种趋势,把《爱玛》看作是“超越时空和作者的一个自足的文本,可以不管时代背景和永远也无法知晓的简·奥斯丁的观点而仅仅根据作品本身来对待”。简·奥斯丁曾把《爱玛》献给英国摄政王(乔治四世)。王子的秘书正式回函向她表示谢意。而且,英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凯特尔博士(Dr.Kettle)还把这部小说视为奥斯丁生平所写过的“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凯特尔对《爱玛》一书的内容作了这样扼要的概括:“《爱玛》是关于婚姻的小说,故事从一件婚事(即泰勒小姐的出嫁)开始,以三件婚事结束,并顺便考虑了其他两件婚事。小说的主题是婚姻,但不是抽象的婚姻。”

凯特尔这样评价说:“使《爱玛》产生感人力量的是简·奥斯丁态度背后的感

情深度和现实主义,为提出这一看法,我们或许已谈得相当充分了。她以一种一丝不苟、然而又是热情洋溢并具有批判眼光的精确性检验了她的天地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这个天地是狭窄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其狭窄性到底关系多大。”他接着指出:“天地狭小其实毫无关系。重要性是不能用题材大小来衡量的。”

奥斯丁写的是爱玛和她活动的那个圈子,但是她关心的是当时的妇女问题。凯特尔的分析十分中肯:

“……这部小说中的巨大道德热情,同她的其他小说一样,无疑来自简·奥斯丁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对妇女地位的关注,使她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富有特色和说服力。这种关切是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用正统的标准来衡量,是带有破坏性的。”

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写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奥斯丁评论,就是那篇著名的《一篇未署名的关于〈爱玛〉的评论》。他向读者推荐这位女作家,特别介绍了《爱玛》。他指出作品的优点,他说:“作者对人世的了解,以及读者一定会认识到的她那种表现人物的特殊的老练手法,使我们想起了佛兰德斯画派的某些优点。”在他的日记里也有好几处提到奥斯丁,如1827年9月18日的日记就这样写道:“……阅读了奥斯丁女士的一部小说,消磨了整个晚上。她的作品里描绘的真实性总是使我感到愉快。的确,它们所描绘的并没有超出中产阶级社会,但是她在这方面确是无人能够企及的。”

作者简介

奥斯汀(1775-1817),19世纪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女作家。生于英国小乡镇史蒂文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家庭文学空气熏陶而成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绘她在狭小生活圈子里所熟悉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及其心态,具有观察细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评论尖刻等艺术特色。20岁左右开始创作,共发表6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奥斯汀最初创作是为了反对流行小说。后来又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未受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浪潮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扫除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奥斯汀又是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说以《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最受读者喜爱。

本书作者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在父亲主持的家学中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匪浅。15岁时,她便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21岁完成的小说已跻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身未婚。她于1817年辞世,时年不足42岁。

奥斯汀所写均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苏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描写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睿智合理,任务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写作风格朴素无华;情节巧妙跌宕,耐人寻味。一百多年来各国读者对她的作品爱不释手。

书摘欣赏

她盯着这个字谜,沉思着,捕捉着其中的含义,重新阅读一遍,前后参看后理解得更加深刻一些,然后把那纸片递给哈里特,自己微笑着坐下来。哈里特却糊里糊涂望着那张纸苦思冥想。爱玛坐在那里想:“想的好,埃尔顿先生,想得真好。我读过比这还糟的字谜。是‘求婚’非常好的暗示。我给你打个高分。这正是你的感情。

这等于是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史密斯小姐,请你允许我想你求婚。一眼猜出我的谜和我心中的意图吧。——愿那柔和的眼睛闪烁出赞成的光芒——哈里特,对极了。柔和,这个字眼用来描写她的眼睛真是太贴切了,所有定语中最恰如其分的就是这个字眼。——你的敏捷才思很快能猜出这个词,哼——哈里特的敏捷才思!这样到更好。一个男人这样描绘她准是深深爱上她了。啊!奈特利先生,我真希望你有幸了解这事;我看这准能让你相信。

一辈子没认过错,这下你不得不承认你错了吧。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字谜!而且切中目标。现在事情该跟快达到高潮了。”

她本来希望将思绪专向更深处,结果哈里特提了些迷惑不解的问题,她值得中断非常愉快的思索。

“伍德豪斯小姐,这是个什么字呀?到底是个什么字?我怎么也想不出。一点儿也猜不出。它可能是什么?伍德豪斯小姐,你来试着猜猜吧。帮帮我。我从来没遇到过比这更难猜的谜。是‘王国’吗?不知这是哪位朋友写的——那个年轻女人又是谁!你觉得这是个好谜语吗?谜底是不是‘女人’?——女人,可爱的年轻女人独自统治——是海神尼普顿吗?——观察他吧,那是海洋的君王——要不就是个三叉戟?或者是美人鱼?或者是鲨鱼?啊,不!鲨鱼这个词只有一个音节。谜底准是藏的很深,要不他不会送来。啊!伍德豪斯小姐,你认为我们能猜得出来吗?”

“美人鱼和鲨鱼!胡扯!我亲爱的哈里特。你在想些什么呀?假如他送来个朋友编写的字谜,只有什么美人鱼和鲨鱼,那有什么用处?把纸条给我。听好了。(第一部第九章)

电视剧

中文名:爱玛

外文名:EMMA

其它译名:艾玛

出品时间:2009年

出品公司:BBC

制片地区:英国

导演:JimO'Hanlon

编剧:SandyWelch

类型:爱情

主演:萝玛拉·嘉瑞

片长:4集

上映时间:英国2009年10月

分级:Australia:G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摄制格式:35mm

洗印格式:Video

原创音乐:SamuelSim

摄影:AdamSuschitzky

剪辑:MarkThornton

剧情介绍

此剧由BAFTA获奖者SandyWelch执笔,改编自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爱玛》。

EmmaWoodhouse家境富有,聪颖美丽,伶牙俐齿又自命不凡,且还有个有趣的爱好–爱当红娘,她热情地将HarrietSmith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分享者影视,尽心为其谋划,不料她的计划却以灾难告终。故事以Emma失败的做媒行动所造成的可怕后果为主线,时时闪现着喜剧性的诙谐与智慧的光芒,令人忍俊不禁。

此次翻拍,编剧SandyWelch将以幽默诙谐的笔触重新打造这部简-奥斯汀的经典喜剧。

该文章由作者:【逸凡影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