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筛选活动)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观使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

择业原则

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大学生是祖国是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大学在选择职业时,应坚持把社会需要始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原则,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尤其是在择业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地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发挥个体优势的原则

应该承认,每个人在素质上是有差别的,正可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要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以自己的特长或某一优势来考虑职业选择,为今后顺利、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奠定基础。这也充分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体现了自己对人生、对事业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有利于成才的原则

成才是每个大学生内在的渴望。但面对各种择业因素,如何把握成才的原则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进行合理择业,不能因急功近利而舍弃有利于成才的原则。其次,考虑择业因素时要分清主次。如从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有的单位可能性质较,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容易出成果,但也许其所在地域偏僻,生活条件不好;有的单位可能生活使得,待遇也高,但工作劳动强度大,有风险;

有的单位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文体条件较好但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的单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基础条件差,但其发展前景广阔,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的成长和成才。凡此种种,该怎样取舍、如何选择呢?事实上,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少有单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是否有符合社会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作出抉择,切不可因一味求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求职期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把握力争及时就业的原则。一是要调整好择业心态,合理确立就业期望值,注意克服脱离现实、攀比、盲目选择等心理情绪的干扰,避免由于自身择业观念而导致“有岗上不了、有职任不了、有业就不了”的人为行业情况。二是要正确认识就业的动态性,改变“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避免盲目地东挑西选,或过于精挑细选而错失及时就业的机会。三是要采取勇于竞争、不怕挫折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探寻就业机会,避免在消极等待中延误择业时间。

面向未来的原则

大学生在初次选择职业时,要立足现实、瞄准长远,用发展的眼光找准自己的用武之地,牢牢把握职业选择的主动权。无论你选择干什么,只要你选择的是正确的人生方向,都有机会走向成功。应该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高,能够迅速掌握行业规律,发现商机,提高技术、管理、服务水平,在工作的效果上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例如,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的效益,养鸡养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从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正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基。

作用

随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和深入,择业观也日渐稳定、丰满。此时,他们不单纯希望从事某一职业,更重要的在于明确了选择某一职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择业动机,并从这种动机出发选择职业。同时在自我与职业目标之间架起了桥梁,找到了职业选择的基本途径,这标志着大学生择业观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择业观的日渐成熟,对大学生的择业活动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指导作用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总要指向一定的职业目标。考察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其职业选择目标是不相同的。择业目标的确定,受制于众多的主客观原因,而择业观的指导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功能看,它除了具有唤起行为,维持这种行为达到目标的作用外,还有引导主体向着某一方向行动的作用。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和职业定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只有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理想、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择业目标。

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大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论是对求职择业,还是对在校学习乃至将来的成才、发展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逐步确定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方向,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的需要。

过滤作用

择业观使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它既是判断职业的性质、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及行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选择职业行为方式并进行制动的“调节器”,当人们知觉到某一职业信息的发生,然后才能在有关职业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选择。而这个注意和知觉的过程,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择业观的影响。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来源,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即为了确定一刺激所包含的意义,人们需要把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而择业观是大学生知识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择业观的存在,使大学生只选择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有价值的职业信息。

动力作用

择业并不是悠然自得的休闲活动,要达到理想的选择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经历种种曲折。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大学生要以自己的努力大胆地去“推销自己”:要写求职信,到处发函联系;参加人才招聘会,向招聘人员推销自己,恳求用人单位能够录用自己;进入众多的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工作。

这其中的艰辛是自不待言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谋得一份自己舒心的工作而努力奔走,就在于他们有明确的择业观,是择业观提供给他们源源不断的行为动力。心理学认为,动机就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刺激,它能唤起、激励、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达到特定的目的。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职业目标,相反,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微弱,它对择业行为产生的内驱力的能量就小,并且一遇到障碍后,择业动机强度会更低,若行为连续受挫,就可能取消特定的择业行为尝试。

规范作用

大学生谁都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面对着倏然而逝的求职机遇,面对着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道德规范问题,一是来自大学生自身,二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大学生择业观对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保障择业工作的有序进行。二是调节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择业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择业道德。

促进作用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等于向社会迈进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作为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还有一个对环境、工作性质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渐进过程,即“职业适应”过程。

择业观会直接影响到将来职业适应、职业成就以及职业的稳定和变迁。工作单位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有差距,只要择业观正确,就可以坚定大学生调整不适应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并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在实际工作中直接的反映,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要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后,与单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树立正确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面前,更是做出了多样化的选择。这边考研热、出国热继续保持高温,那边自己创业当老板忙得同样不亦乐乎。

人生面临许多重要选择,择业便是其中之一。职业生涯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最长,职业对人意义重大。职业与事业紧密相连,职业是生存的保证,而事业则意味着生存的意义。离开职业谈事业,只能是想入非非。人的价值是靠劳动体现的,因而工作与职业便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

职业期望伴随着人生的职业生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职业理想人人都有,期望高低因人而异。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距离,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是明智之举,最好不要去做让现实适应自己的徒劳之事。

选择职业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制约它的因素很多。你想去的地方人家不要,要你的地方你又不一定愿意去。“双向选择”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你自由选择的同时,也把这个权利赋予了对方。

了解形势、了解政策、了解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这是每一个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应做的准备。任何职业都有利有弊,“热门职业”不见得适合你,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外,还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好机会。何况,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自由择业,就业政策和户籍制度等将对你的择业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规范。

乐观者常认为别人的“葡萄”没有自己的甜,这种心态在择业时会使你认定自己选择的职业是最好的。相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择业者却始终怀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遗憾和痛苦。初次就业不等于终身厮守,职业生涯充满着变化,今后变换工作的机会还很多。

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不要拒绝做小事。注意每一个细节,这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影响我们的生命和成功的往往不是大事,彗星靠近地球是大事,但它不会影响你的事业;豺狼虎豹是猛兽,但我们中有谁曾经被咬过;蚊子与人类相比,绝对是弱势群体,可是哪一位没有被蚊子叮过?在人生旅途中把我们搞得狼狈不堪、精疲力竭的往往不是高山大河,而是我们鞋里的一粒沙子或者是松开的鞋带。从细微之处着手,这是成功的保证。这些细节包括你的修养是否到位,处事是否得体。

同时,社会需要是每个人择业时首先务必要考虑的大前提。有需要才会有发展。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你今后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好儿女志在四方,创伟业岂止京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指点江山,何计小我,切不可有在安乐窝里混吃混喝的俗念。

世上本来有许多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荒芜了。你们的父辈年轻时曾有过很多豪迈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何时,这种选择都值得称赞和提倡,这种精神将感动和激励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优质部分,理应合理配置。政府、社会、学校都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幸运之神总是偏爱有准备者。职业生涯之路很漫长,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别人无法替代。但在你迷路了或者是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不妨多问问别人。学校、老师和你的亲戚朋友都会给你提供相应的帮助,并会为你祝福。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2日第3版

该文章由作者:【史东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