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具备较坚实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新学科与新技术,具有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初步技术经济分析,企业管理和电子商贸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发展历程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设立的雷达专业和指挥仪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

1985年,雷达专业调整为电子工程专业,指挥仪专业调整为系统工程专业。

1996年,系统工程调整为信息工程专业。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工程(080603)专业由电子工程(080703)、应用电子技术(080704)、信息工程(080705)、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706)、广播电视工程(080715W)、电子信息工程(080716W)、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080720W)、电子与信息技术(080723W)、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081003)和公共安全图像技术(082009)十个专业合并而来。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代码由080603调整为0807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01。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

(一)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专业基础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类课程

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专用器件、数字通信、通信网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天线技术、无线通信、雷达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导航定位等。

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规模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师资结构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3)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4)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6)教师应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设施资源

教学设施要求

一、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二、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要求

(1)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2)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3)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各高校应釆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该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在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数字电子系统、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开发、系统集成、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运行和维护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

—-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仁爱学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衡水学院

邯郸学院

燕山大学

唐山学院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保定理工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

山西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晋中信息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吕梁学院

山西工学院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

—-

—-

—-

内蒙古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

—-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渤海大学

大连大学

辽东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沈阳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

延边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工商学院

长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大庆师范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工商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学院

绥化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上海

同济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商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

—-

江苏

苏州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南大学

江苏大学

南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金陵科技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海洋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常州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盐城工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传媒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无锡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

—-

浙江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温州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树人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湖州师范学院

台州学院

丽水学院

嘉兴学院

公安海警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湖州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嘉兴南湖学院

温州商学院

温州理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安徽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皖西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

巢湖学院

铜陵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合肥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亳州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合肥经济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黄山学院

滁州学院

宿州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三联学院

蚌埠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合肥城市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福建

福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三明学院

莆田学院

福州工商学院

阳光学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集美大学

闽江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

龙岩学院

仰恩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

厦门工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州理工学院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江夏学院

—-

—-

江西

南昌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宜春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交通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萍乡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九江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赣东学院

赣南科技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山东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滨州学院

临沂大学

枣庄学院

烟台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烟台南山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泰山科技学院

青岛工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青岛理工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德州学院

鲁东大学

济宁学院

青岛大学

潍坊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现代学院

青岛城市学院

山东华宇工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海军航空大学

潍坊理工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管理学院

海军潜艇学院

—-

—-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中原工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周口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州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平顶山学院

安阳工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商丘工学院

安阳学院

郑州工商学院

郑州商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

—-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三峡大学

武汉东湖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

武汉晴川学院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工程学院

江汉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

汉口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武昌工学院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文华学院

武汉学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

—-

—-

湖南

湘潭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长沙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吉首大学

中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邵阳学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南华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工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湘潭理工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

广东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韩山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嘉应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白云学院

广州大学

广州航海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五邑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东软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湛江科技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州理工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

广西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河池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百色学院

梧州学院

北部湾大学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贺州学院

柳州工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

海南

海南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三亚学院

—-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

四川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内江师范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工业学院

攀枝花学院

吉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安顺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阳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

云南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

—-

陕西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商洛学院

安康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航空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

西京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西安工商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火箭军工程大学

—-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陇东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兰州财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

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

—-

—-

宁夏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新疆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该文章由作者:【太空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