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中国画
1、看
“四看”原则:一看气韵;二看意境;三看笔墨;四看诗书画搭配。
对人物画的欣赏要像看电影、看小说、看环画那样看其是否用笔精准,看其是否细腻传神,看其是否主题突出、故事精彩、情节感人。
2、游
对待山水画欣赏要像旅游区旅客观景一样一路仔细地观览过去。北宋画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选法”,就是对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要采取“平远、深远、高远”的办法来进行鉴赏。
3、悟
对待花鸟画欣赏要像在花园里赏花在古玩店里鉴赏古玩一样认真观赏,最后参悟出其精神内涵和表达的主题思路。
最后,简单的说说当前中国画鉴定:
一是看纸质(新老渲纸、麻纸、帛,有别于老画新画);
二是看笔墨(是否是印刷品再添笔,现今行画有本刻水印,作坊拼图等高仿作品);
三是看结构(是否属于拼凑成图);
四是看绘印(书法、印章是否真实)。
扩展资料:
一、中国画的特点
1、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4、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二、中国画的分类
1、人物画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山水画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3、 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
要怎么简单的看懂国画
一、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她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她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她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具备一定的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去欣赏国画。
二、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
在传统“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古代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和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合平板,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们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和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等,在画面上构成诸多形式的造型,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众多画家的奇才和功底。
笔韵是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拨动。笔力、笔气和笔韵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方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墨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阶。唐代张彦远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中国的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燥,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片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画时往往尚未看清具体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国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道理。
三、欣赏中国画要看构图和形式
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构图有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说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画家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幅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构图非常关键。
构图的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彩多姿的世间万物,给绘画家们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并、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画者以视觉美感。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融诗书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画到极致谈何容易。能创作几幅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不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也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先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家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如何欣赏中国画?
一幅中国画,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必须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才会有较高的鉴赏力。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画受中国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不要求像照相那样非常逼真,而是借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半是物,一半是我”。通过画面传给人一种深沉、一种苍茫、一种宁静、一种生机……一种无言的会意。西方绘画是大自然的再现,而中国画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融入了自我的再创作。
除了这种深层次的欣赏之外,还有画面的欣赏。一般的衡量标准,一是笔墨雄健、精湛,不造作,不含混,脉络清楚,气势旺盛,大胆下笔,细心收拾。二讲主意要新,有激情,有生气,能够第一眼就抓住人心,使人看过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三是布局要奇,从全局着眼,细处着手,虚实相间,繁简相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四是造形要美,要有神韵,有灵气,比描写对象更高更美。切忌形似华美,内容空洞。最后,画中所配的诗文、书法、印章皆应与画面协调统一,浑然一体。
中国画的发展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画。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欣赏中国画,不能仅以自己的好恶或从狭隘的角度去评价。中国画博大精深,许多地方要靠领悟,靠感觉,靠意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中国画一般的鉴赏方法
赏析的基本方法
中国画的鉴赏按科分,各有鉴赏重点
山水画:一看笔墨,二看大势,三看气韵。
人物画:一看笔墨,二看造型(形态),三看神韵。
花鸟画:一看笔墨,二看形神,三看赋彩。
中国画的鉴赏,如果按欣赏的距离说,要把握住近看笔墨,中看构图,远看气韵。
说得具体一点,可操作性一点,即:一二步看笔墨,四五步看构图(大势),八九步看气韵。
看笔墨主要是看笔触美不美,笔力是否遒劲,力能扛鼎。墨色是否充盈华滋,是否浑然一体。
看构图主要看大势是否得体,有气势,是否新颖。
看气韵主要是看是否形神兼具,生动放逸。
扩展资料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
绘画的工具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
笔
毛笔是中国所创,并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广泛地域的传统书写习惯。毛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黄鼠狼尾)为代表,软毫以羊毫(山羊须)为代表,根据写字绘画,种类,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用笔也不一样,羊毫柔软,狼毫刚健,兼毫柔中带刚。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琏)之湖笔,宣州(今安徽泾县)之宣笔,及江西进贤之笔为上。
墨
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古代徽州所产之墨,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徽墨有金不换之美称。
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
纸
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
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的笔墨神韵能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
砚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以安徽歙县之歙砚,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及山西的澄泥砚、最为名贵,号称四大名砚。常有古人为求一方名砚,不惜倾其所有。
除文房四宝之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广义的文房四宝也将以上所举列入其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
中国人一定要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6项法则。
懂得这6项法则,今天你也不用担心不会欣赏国画了。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
1.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
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
图中上部,主峰高耸,几出画外,但其势柔婉,与北方画派的坚凝、雄强显然不同。画法方面,谁能用淡墨长披麻皴,不为奇峭。
2.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明吴伟《江山渔乐图》
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明李在《阔渚晴峰图》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
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
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
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明吴伟《灞桥风雪图》
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此画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唐王维《江干雪霁图卷》(仿)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3.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明唐寅《湖山一览图》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明朱端《烟江远眺图》
画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复、精密等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的简洁、空旷、疏朗等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别于宋代院体的明代院体画风。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董源《寒林重汀图》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
该篇文章转载自佰仕鑫艺术微信公众号同名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自在FUN艺术生活馆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号哟~
如何欣赏国画?
一、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色彩、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
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二、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国画知识介绍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该文章由作者:【取法乎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