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钻石的悲惨故事(有关钻石的悲惨故事有哪些)

26年前,农妇挖到34克拉钻石私自卖掉27万,后来怎样?

人生中有很多的悲剧发生,都是由人的人性中的贪念和欲望引起的,很多人都很难做到拾金不昧,面对突如突然出现的钱财,很多人都没有招架之力,拾金不昧这个故事是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人他捡到了金子,可是却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把它归还给了失主,这个故事一直被流传了下来,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而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种拾金不昧,这种精神在现代是很缺乏的,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那么请你好好珍惜跟他做朋友的机会,因为这种人往往他的道德品质非常的高尚,很讲诚信,而且都是以德服人的,跟这样的人做朋友,那么你将会受益匪浅。但是,这个世界,最缺就是这种人,可不就是嘛,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个捡到了钻石的人,但是他却把它占为己有到最后,他卖出了27万,后来却被告上了法庭,那么他怎么样了呢?

捡到钻石的是一对农民夫妇,丈夫叫陈怀明,这一天这夫妻俩像往常一样上山干活,但是他的妻子挖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于是就叫来了他的丈夫来看,她的丈夫走进来一看,发现好像是钻石,于是他们夫妻俩就合力把它挖了出来。后来他们就联系了一家国家经营的一家公司,想要把这块钻石给卖给他们。但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一些亲戚也听说了他们捡到钻石的消息,特别是他叔叔,出手还比他们还要快,很早就帮他们联系了一家公司,收了他们的订金,所以他就想劝这夫妇俩把这块这块钻石卖给那家公司,可是这回难办了,那个那对夫妇又决定把这个钻石卖给001公司,然后,他叔叔联系的007公司就把夫妇俩和001公司给告上了法庭。

在法院的判决下,决定把这个钻石收归国家所有,所以他们这几个人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特别是陈怀明的叔叔,已经打好了如意算盘,自己在其中牟取暴利,但是,最后他的那些钱都算是违法的,只能归还,而陈怀明夫妇因为发现钻石有功,所以国家决定奖励几万块钱。最终这件事就是算是这样解决了,即使有的人不满意,但是在国家强制力实施下,这这件案子还是这样定案了。这件事的最后解决办法还是非常的令人信服的,毕竟如果是你发现了这样一个钻石,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你也会心有不服,所以国家这样处理也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你有一天也面对这样的事情,你的身边有着巨大的资产诱惑着你,那么你要怎样解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有关钻石的悲惨故事(有关钻石的悲惨故事有哪些)

《羊皮卷》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羊皮卷》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羊皮卷》的读后感1

第一次看到羊皮卷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寥寥的翻了几页,觉得这书好厚,如果要看一定会花很多时间,而且并不明白这书名的意思。后来看了很多其它的书,有一天实在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书了,去书架里整理的时候又看到这本书,想着拿去看看吧。结果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震撼,那个时候自己是悲观的,甚至有些绝望,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活着只是活着,却感受不到快乐。

这本书以实例说明,人生处于低谷时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与选择,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种力量,去发掘她利用她,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克服,而不是采取消极的逃避,那样人生将是灰暗的。其实我们在自己的骨子里都存在着一种希望,那种希望是没有被点燃的火苗,我们有激情去做好我们可以做好的事情,甚至更为出色的去完成这些事情。

在顺境时,我们想的只有安逸,让自己舒服些,因为缺少的危机感会让我们同样缺少动力。而身处逆境时,我们不是沉沦,就是会奋勇而起,因为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不放弃要不努力改变这一切。

我用了很快的速度看完这本书,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书,更是一盏启明灯,给我陈旧的思绪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让我看到希望,看到快乐也许离自己并不遥远,关键是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事物的态度。那段时间我开心了很多,让我知道人生并不只是这些,处事也不是多么复杂,只要本着一颗简单的心,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单纯起来,在心里就不会负累。

羊皮卷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让我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从迷惘中找到一个目标,了解人生的经历中可以失败,但失败并不可怕,在挫折中磨练的是自己的性格,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自身要求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力和可塑性。于是我的人生从三十岁才刚刚开始!

让我懂得什么是爱,爱是可以分为很多种的。但不管是那一种都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学会善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人,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伸出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羊皮卷》的读后感2

生活就是竞赛,不管多么痛苦残忍,不论逆境如何打压,生活的竞赛里并非只有失败者。我深信,胜利的甜美,人人均有机会品尝,而《羊皮卷》似乎点亮了通往成功的路。

《羊皮卷》是许多成功大师经典励志之作的一个收ji,内容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作者用独到犀利的视角,极富感召力的理论,引导人们从《羊皮卷》中汲取思想的养料,获得启示,引发思考。书中没有高深玄妙的道理,而是采用大量成功人士的案例,这些大师们鲜活的成功启示如同一段段支流,等待你的将是如何把它们汇ji成为自己企盼的奔流不止的大江大河。

我们知道,优秀的书籍所给予我们的东西,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也不只是瞬间即逝的激情,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做人必备的才能和勇气,并唤醒我们的心灵,树立我们对成功坚定的信念。当你慢慢领悟、细细品味完启迪人心的《羊皮卷》,接受完这些成功者的教诲后,你将深切感受到能够汲取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同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身体里仿佛有一种成功的体悟在缓缓流动。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也应该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去,该怎么走。然而很多时候,有很多人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娱乐享受,往往花的是别人的钱,实际上真正荒废了的却是自己。或许我们会说,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把我们“平庸”化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走向凡夫俗子之路的重要原因——没有目标、安于现状。如果我们想要成长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去承担和面对风险,也要主动去发掘我们自身的潜力。《羊皮卷》告诉你,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不能就这么白白活了一回,我们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因为机遇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有什么样的机遇我们都要抓住了,拥有机遇并不一定能成功,但失去机遇一定不会成功。

我相信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相信自己把握自己,运用智慧努力拼搏,去创造属于自身最大的财富,这也正是此书的精髓所在。

《羊皮卷》的读后感3

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干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提升统计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效能,我局举行了“读书·实践·成才”主题读书活动。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选择了一本介绍统计专业理论的着作——《统计学的世界》。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最终拜读了心仪已久的经典好书《羊皮卷》。

《羊皮卷》被称为西方的圣经,它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告诉给我们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揭示了人活着的一些必然的客观的规律性,让我们尽量减少和避免误区,快速、直接的实现人生的目标,让人生在这短暂的、有限的时间里过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价值。书里面大量篇幅介绍了如何战胜消极情绪,如何提高自尊发展自信,如何进行自我激励等。同时,它是一本自我分析的书,很适合我们个人进行自我分析,正确看待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失败。其中很多篇幅涉及了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给自己一个梦想成真的机会、如何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如何控制自己的敌人等。读后使我们自己会变得更加睿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也使我们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更好的人。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特别多,整本书分为七卷,每卷又有独立的小标题,而每个标题之下的这些内容、引用的故事以及能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语句,都发人深省,值得让我们回味。

我很喜欢羊皮卷之一中的寻找钻石的悲惨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波斯人阿里。哈菲德有一个很大的农场,有田地和花园,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为了寻找钻石,卖掉了农场、田地和花园,到世界各地去流浪,最后变得衣衫褴褛,困苦不堪,一贫如洗。一天他站在西班牙巴赛罗纳海湾的岸边,两边悬崖壁立,一个大浪毫不留情地向他打来,这个可怜的人,跳进了迎面而来的潮水中,淹没在白沫翻滚的浪涛下,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站起来。谁知道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买下阿里花园的人竟无意中在他的花园里发现了一颗颗璀璨的钻石。就是说如果阿里呆在家里,挖一挖自己的地窖、麦田、花园,而不是历尽艰难困苦、饥寒交迫,盲目地在陌生的地方寻寻觅觅地找,以致于最后自杀身亡,他就会拥有自己的钻石宝地。他的农场每一英亩,每一铲土,后来都挖出了钻石,这些钻石镶嵌在了国王和他们王后们的桂冠上,如果是这样的结局,该多美好啊。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里为了寻找钻石,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却不知苦苦寻觅的钻石原来就在自己手上。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颇具禅理的故事,对每一个人来说,人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珍惜自己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这让我联想起了我的职业,我们的职业的确面临着较大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统计方法和制度的滞后性问题日益严重,统计公信力倍受质疑。这些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做好统计工作的决心,只要我们细心耕耘,我们也能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钻石,体会到统计工作的乐趣。

这本书告诉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工作,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外界的事物等等。对于已经工作了八年的我来说,的确有一个启示和反思的作用。我也是时候停下自己的脚步想一想,今后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羊皮卷》的读后感4

最近读了奥格·曼狄诺所着的《羊皮卷》。起初我总认为这是本写给已在职场中的人们的书,然而读完后我便觉得它不仅是一本“商业圣经”更是一本“人生圣经”。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做人处事的原则却是亘古不变的。心灵的纯净会带来纯净的生活和纯净的身体;同样,肮脏的心灵会带来腐朽的生活和腐化的’身体。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改善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占有一切,却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目标去改变一生。

而《羊皮卷》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人生规则的励志经典。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坚持不懈、自我肯定、珍惜生命、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自身价值,这几大主题便构成了《羊皮卷》的精华所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变化陡然——日新月异忘掉昨天,忘掉上月,忘掉去年;忘记那些愁云惨淡的日子,忘记每日的失败和失望。所有的一切皆成过去,新的一天业已来临。过去自己盼都盼不来的日子,现在就在眼前:我们要有此翻开生命中新的乐章;我们就要开始从不同章节中学习成功的巨大秘密。

《羊皮卷》是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献中摘选并整理出来的。内容几乎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作者用独到犀利的视角,极富感召力的理论,引导人们人《羊皮卷》中汲取思想的养料,获得启示,引发思考,使之成为本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励志书。

这些大师们鲜活的成功启示如同一段段支流,读完此书,你将会把它们汇集成为自己企盼的奔流不止的大江大河。当你领悟完这启迪人心的《羊皮卷》,你会发现生活的变化已天翻地覆,身体里仿佛有一股成功的体悟在缓结地流动,成功的大门随即为你敞开。

生活中有人高估了自己,有些人却低估了自己,有的人自负自满,有的人惶恐不安,从而没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迷失了方向。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败在自己的不自信,缺乏勇气上,孰不知成功已在前方某个拐角处。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我击垮。”因此无论我们遇到何种挫折都要坚信: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今天,我已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今天,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失败不再是我奋斗的代价,我会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败的阴影,步入健康、快乐的乐园,因为我是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奇迹。

《羊皮卷》的读后感5

这些大师们鲜活的成功启示如同一段段支流,读完此书,你将会把它们汇集成为自我企盼的奔流不止的大江大河。当你领悟完这启迪人心的《羊皮卷》,你会发现生活的变化已天翻地覆,身体里仿佛有一股成功的体悟在缓结地流动,成功的大门随即为你敞开。

生活中有人高估了自我,有些人却低估了自我,有的人自负自满,有的人惶恐不安,从而没给自我一个正确的定位,迷失了方向。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败在自我的不自信,缺乏勇气上,孰不知成功已在前方某个拐角处。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我击垮。”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何种挫折都要坚信:今日,我开始新的生活;今日,我已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今日,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失败不再是我奋斗的代价,我会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败的阴影,步入健康、欢乐的乐园,因为我是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奇迹。

用感恩的心应对生活,应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完美,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我的灵魂,去感化其他非己。我爱雄心勃勃的人,因为他们给我灵感。我爱失败的人,因为他们给我教训。我爱王侯将相,因为他们也曾平凡。我爱谦恭的人,因为他们非凡。我爱富人,因为他们。我爱穷人。因为穷人太多了。我爱少年,因为他们真诚。我爱长者,因为他们有智慧。我爱美丽的人,因为他们眼中流露着凄迷。我爱丑陋的人,因为他们有颗宁静的心。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功者的思想精髓,并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流传下来。应对世人事业的挫折、精神的荒芜、思想的消极、命运的困扰、生活的无助,他们期望用自我成功经历的点点滴滴因令人,用真实的故事去打动人,抚慰人们迷茫的心灵,为人们指明一条条通向成功与幸福之路。

我们明白,那些优秀的书籍给与我们的东西,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瞬间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做人必备的才能和勇气,也唤醒我们的心灵,使人对成功坚定信念。书籍并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移交给我们,而是促使我们内在的东西喷涌而出。奥格·曼狄诺的这本《羊皮卷》无疑会带给你最期望得到的一切。

《羊皮卷》的读后感6

《羊皮卷》一书被称为西方的圣经,它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告诉给我们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阐发和总结,它将全方位地挖掘我们内心的潜力。引领我们逐渐走向正确的人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成功哲学是如此地慎密实用而又充满激情,它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成功人再攀高峰,更激励了千千万万尚在困境中的勇敢者重新获得信心与勇气,一往无前地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的。不要让害怕成为一种习惯!

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己的灵魂。

一件事情的结局无非只有两个,要么完成预期目标,要么未完成预期目标。但是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却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甚至彼此间可能会千差万别到截然相反。然而无论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体会到很多的东西,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虽然原来的起点可能都是一样的,但后来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们所接触过的事情,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去实现,经历的过程是不同的,从中体会到的东西更是不一样的。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很多人都在寻找,愿我们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成就自我。

《羊皮卷》的读后感7

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学习的,人们往往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至理名言,特别对于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求生必备的本领或是一种生存必有的本能了。

读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心灵的加油站和充电器。让在红尘俗世中久已疲惫的心灵能得到一定的舒缓,让书籍的圣水洗涤灵魂深处的灰尘,让自己在人世中受到的有意或无意的伤口能加快愈合。

人在世间,有许多的无奈和徘徊,也有许多看似美丽实则险恶的陷井,我们必定不敢太过纯真和善良。快乐真的是个越来越奢侈的名词了。给心灵减压不仅成为一种需要,更成为一种必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那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化生活,但却不无道理。在这个知识就是武器,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存,知识就是生命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了解知识的重要了。读书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提高空间,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人生、去品味人生。

《羊皮卷》汇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大师经典励志之作,内容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各个成功学大师的文章风格各异,文字清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阐发和总结,它将全方位地挖掘我们内心的潜力。引领我们逐渐走向正确的人生。

全书共有十卷,每卷中分为五课时。每课时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14课《如何战胜消极情绪》。本课中共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战胜“非洲臭虫”。然后通过这个小故事作者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非洲臭虫”?你生活中的“臭虫”是怎样存在的?文章中用“臭虫”来表示我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感。是它们把我们从真正的、人的水平拉了下来,让讨厌的困扰损坏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毁灭了我们对幸福的渴望。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战胜失败机制”。挫败感,攻击感,不安全感,孤独感,不确定感,愤怒感,空虚感这些都是失败机制的成分。这些就是敌人,那么我们就一个个的击破它,战胜它。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确信这一点。每一项发明都经历了实验的失败,如果你从未失败过,那么你肯定从未真正尝试过。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世界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虽然在大多数伟大发明成功之前,他有过无数次的失败,但是爱迪生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把失败建成了他成功的基石。失败是必不可免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面对它,是积极的利用,找到失败的原因还是一蹶不振,因此而放弃?决策权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关于钻石的一些故事,传说.

自古以来,钻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梦,一种理想和一种形象。 然而由于钻石源自不同的区域、时代和文化背景,它对每一个人 来说又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钻石对某些人来讲代表权力、富贵、 地位、成就和安祥,而对某些人来却是爱情、永 恒、纯洁和忠实、勇敢、坚贞的象征。这些不同的形象交织着 宗教神话、古老的科学臆测、淘钻者的传说及商人的杜撰等等。虽然错综复杂,但却不抵触。这些形象都是为热爱钻石,不惜为之争斗,甚至为之死亡的人塑造的。在历史上,钻石的璀璨及光芒,曾照亮情人的眼睛,变成杀人的利刃;它曾是征服者的火炬,是下台暴君的惨淡的烛台。

1.神话的魔力

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认为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人们也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在梵文中钻石一词即为雷电之意,借以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现代科学的发展才告知人们钻石并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还相信钻石会生小钻石,连著名的科学家波义尔(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种说法。在17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认为“钻石在接近地表处生长2—3年可长成”,并以矿工为何若干年后再返回老矿区仍可采到钻石为例证实这一观点。

2.以肉喂鸟,借鸟取钻之说

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角辛巴达原本过着快乐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他竞动了凡念,想一睹人间世界,于是他乘船随风飘向海中,任由风浪将他送到一座美丽茂盛的岛上。步上沙滩的辛巴达说到:

“我鼓足勇气朝溪各走去,发现遍地钻石,山谷里守着成群的巨莽,一口可吞掉整只大象。山路狭窄难行,危机四伏。突然,前面掉下一块块被屠杀的羊肉,却不见人迹。惊异之下,我记起了很早以前,从商人和旅行者那听到的一个故事。钻石谷高山环绕,飞鸟难渡,但采钻人自有妙方……他们将羊宰杀后撕成块片,从山顶丢下谷 底,血腥的羊肉上便沾满了钻石。到了正午,秃鹰飞入山谷,以爪获起粘附了钻石的肉块,再飞回山顶。 这时等在山顶的采钻人大声咕喝,吓走秃鹰,取得钻石后,再将肉块留给鹰兽。”

于是,辛巴达学着故事中的方法,将自己裹于肉块之中,秃鹰将裹有他的肉块抓起,飞到山顶,采钻者将他救下。此故事也讲明了钻石的亲油特性。

3.蛇谷的故事

在希腊,有这样一种传说,钻石遍市在山谷中,由巨蟒守护,凡人的眼睛只要看着巨蟒便会死在它的眼光里。只有机智坚忍的人,才能摆脱它们的守护获得钻石。在古罗马P1iny 有关钻石谷的文章中写到,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50年征战印度时,曾在钻石谷获取到钻石。他机智地命令士兵用镜子把蛇的目光反射给蛇自身,将蛇杀死。而后又将羊肉块丢向山谷的钻石,之后跟踪抓肉的秃鹰,将其杀死而获得钻石。

4.钻石——金牛座的象征

1278年西班牙学者通过对古代巴比伦文化的研究发现, 古代巴比伦人认为,钻石为双子星座的第三面目,也视其为 金牛座的第一象征。佩戴钻石者好猎,技艺精湛,受人敬重。 当土星行到这个位置,适时上升,与月亮成60。或120。时,佩 戴者身穿盔甲,肩背弓箭,神力倍增。

5.宗教与钻石

在中世纪末期,在一些有关宗教的书籍中,描写大祭师亚伦的胸牌和新耶路撒冷的基石因镶有钻石而具有神力。传说,在这神力的保护下,可使人竞技胜利,获得力量、勇气、权力、财富、永生,青春永驻,美梦成真,幸福和友谊等等。甚至说钻石可使人隐形,使死者复生。

6.无名指佩戴钻戒之说

按基督教的习俗,钻戒应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是因为神父用戒指顺序轻触新人左手的三只手指,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正好落在无名指上。

另一个更具浪漫色彩的传说是,埃及人认为,无名指的血脉是直接引进心房的爱情之脉,象征爱情永恒不变。

7.钻石的医疗功效

除了种种神话传说之外,钻石也被相信具有医疗功效,特别是对麻风病、神经错乱、膀胱炎和瘟疫有医疗作用。有人在书中写道:“钻石的医疗功效可由穷人易感染瘟疫,而富人因拥有钻石而免疫等来加以证明”。其它说法还讲,钻石可解毒,而又有人说钻石是剧毒物,据说,Frederic二世(1194—1250)就是因吃了由其儿子掺入钻石粉的食物而被毒死的。

8.钻石名字的由来

钻石的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希腊文金刚—— adams,意为“无可征服”,然而当时,此词用来指铁等坚硬的金属,之后又泛指硬度比铁大得多的蓝宝石。随着人们对宝 石的不断认识,才把diamond专指钻石。

9.钻石魔力和宗教传说的淡化

到l7—18世纪,随着人类科学、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钻石的逐渐普及,关于钻石瘟疫和巫术的传说渐淡,人们对神力的崇拜也逐渐由传说中的感性转为理性的象征和心理 联想,这些都和钻石的性质紧密相关。

净度:古人视钻石为最纯净之物,许多文明者认为唯有肉眼看不见内含物的钻石,才有价值,带有“瑕疵”者,代表厄运。

颜色:无色透明的钻石代表纯洁。

外形:完好的八面体原石是自然界中最完整的物体,它象征着秩序、祥和。

亮度和火彩:无色透明,结晶良好的八面体钻石,即使不加切磨也可展露良好的亮度和火彩,因此钻石被视为明亮的象征。

硬度:战士和魔术师认为钻石的坚硬是无法征服的象征,哲学家认为其意味着人类生命深不可测的奥秘。

四大钻石的诅咒是否真实?

诅咒这种说法,个人认为宝石是比较神秘的东西,正因为他们的传说才使得宝石更有价值,诅咒也许有,但是也要看个人了,也许有人因为体质特殊而受不到宝石的诅咒也是有可能的~

 

噩运之钻“希望”

 “希望”钻石,重量为45.52ct,为椭圆型,具有极为罕见的深蓝色。而且隐约地透出一股凶恶的光芒,这可能是因为在它像迷雾一样的历史中,充满了奇特和悲惨的经历,它总是给它的主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噩运。

 公元1642年,法国的探险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得到了这颗钻石。塔维密尔将钻石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国王封他一个官职,并赏他一大笔钱。可噩运也随之降临。塔维密尔的财产,被他不孝之子花得精光,使他在80岁时穷得身无分文,这样,他不得不再一次到印度寻求新的财富,可是,这一次却在那里被野狗咬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人将这颗深蓝色钻石琢磨,重量减为69.03ct,可他仅仅戴了一次,就患天花死去。继位的路易十五,成为钻石的新主人。他发誓不戴这颗钻石,可是,他把它借给情妇佩戴。结果这位情妇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了头。这颗蓝色大钻石又传给了路易十六,他的王后经常佩戴此钻,结果双双送上了断头台。

这颗钻石于1792年在法国的国库中被盗。窃贼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它被重新琢磨了一次,重量减为45.52ct,并于1830年在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出现,当即被银行家霍普(Hope)买去,价值18000英镑。从此,这颗蓝色钻石叫做“霍普”。由于英文Hope又是希望的意思,故又名“希望”。银行家霍普终生未婚,他将钻石传给外孙。这位新的钻石主人后来娶了一位美国女演员约西为妻,不久,小霍普破产,约西和他离了婚。约西于1940年死于美国波士顿,她在晚年穷困潦倒,经常埋怨那颗钻石给她带来难以摆脱的噩运。1906年,小霍普为清偿债务被迫卖掉了“希望”。

1908年,“希望”被土耳其苏丹哈密德二世用40万美元买走。据说,经手这笔买卖的商人在带着他的妻儿出门时,汽车翻下了悬崖,全家一起遇难。“希望”在土耳其宫廷中由苏丹赏给他的亲信左毕德佩戴。可不久,左毕德就被苏丹处死。

1911年,美国华盛顿的邮政负责人麦克兰,用11.4万美元购得了“希望”,他将它送给自己的妻子作为礼物。有人告诉麦克兰夫人,这是一颗会带来噩运的钻石。麦克兰夫人一笑置之。她经常佩戴此钻,并常有另一颗94.8ct的“东方之星”同时佩戴,以显示豪华与富有。可是,在她得到“希望”的第二年,她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而她的丈夫麦克兰先生不久也死去,她的女儿又因为服用安眠药过量而死。麦克兰夫人于1947年去世。美国著名的大珠宝商温斯顿买下了她的全部珠宝,成了“希望”的新主人。温斯顿带着这颗噩运之钻,在不同的季节多次飞越大西洋,都平安无事,多少年过去了。温斯顿的家庭和睦、事业发达。迷信终于破灭了,噩运结束了。这颗历尽坎坷,蒙受了无数不白之冤的美丽蓝色钻石——“希望”,找到了它的归宿。温斯顿把它作为礼物捐献给了国家,它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桑尼研究所。从此,它再也不是炫耀豪华和财富,或增加个人娇美的装饰品,而是成为国家的财富和科学研究的标本。

 

还有一粒非常美丽的钻石,名叫“桑西”钻,重55克拉,传说这颗钻石曾镶在勇士卡尔头盔上,后在一次厮杀中丢失。

1589年“桑西”钻出现在葡萄牙国王安东的珍宝库中。后以10万旧法郎卖给法兰西珍宝库总管领主德、桑西。“桑西”钻很长时间一直是他家族的传家之宝。后馈赠给法兰西王耿利赫二世,并列入法兰西国宝库清单中,1792年这颗钻石被洗劫走了。1830年“桑西”被一位乌克兰工厂主的后裔杰米多夫买走,成交价50万法郎,法国政府就此事打了一场官司,五年之后钻石判给了杰米多夫。

 

410克拉的“摄政王”钻石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是一个印度奴隶1701年在著名的戈尔康达矿的矿井里拾到的,他想凭这颗钻石改变人生获得自由,于是他趁人不注意举起丁字镐向大腿猛击,血流如注。这位印度人忍巨痛把钻石藏在伤口深处,并用树叶作绷带把伤口包好,他找到一个英国海轮水手,准备换取自由,海员看到巨钻之后,恨不能立即把它搞到手,为此准备豁出一切。水手和奴隶很快谈妥了,水手瞒着船长,把印度人藏在船舱里的黄麻里。当海轮驶入公海后,水手夜晚送饭给奴隶吃,趁其吃饭之机用匕首将奴隶杀死并把受害者投入大海,船停靠在马德拉斯之后,水手以二万英镑把这粒钻石卖给了该城的英国总督彼得爵士。水手得到钱后,很快把钱挥霍一空,最后愧痛难当,自缢而死。1717年彼得以340万金法郎把钻石卖给法兰西摄政王奥尔列昂斯基公爵。公爵吩咐对钻石进行加工,于是才有了钻石“摄政王”,这颗钻石的诞生可谓历尽艰辛,琢磨抛光就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加工后重量为140.5克拉,1722年留多维克十四世加冕时,钻石被镶在他的王冠上,法国大革命之初的1792年,它同王权的其他标志一起失落,辗转到了柏林。后被一个德国珠宝商卖给了拿破仑。18世纪90年代,它被拿破仑作为抵押担保发动远征的抵押物,1940年希特勒攻占巴黎时,钻石藏在沙姆博尔城大理石壁炉的护墙板中。目前这粒钻石陈列在卢浮宫中。

 

名钻传奇——“佛罗伦萨人”钻石

这颗产自印度的钻石重137.27克拉,带点黄色,是最早的琢钻之一,钻石很厚实,不规则,有11条边,126个琢面,呈圆顶双玫瑰形。 在一个只能手工雕琢宝石的时代,不能不说它是一件唯有靠智慧和坚韧才能完成的杰作。

“佛罗伦萨人”钻石是一颗充满传奇色彩的钻石。1467年,它曾归夏尔·勒·泰梅雷尔所有。在布鲁日城,夏尔曾找人对钻石进行了琢磨。这位勃艮第公爵酷爱宝石。他相信宝石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亲身经历的各次战役中总是身不离宝石。然而虚幻的信念并未能阻挡死神召唤,1477年,他丧命于南锡城前,钻石同时不翼而飞。据说,一个士兵经过冻结在河中的公爵的尸体时,取走了钻石,那位士兵把钻石当作一块无甚价值的玻璃,它只换了买一个烧饼的钱。

直到1657年,人们才找到“佛罗伦萨人”钻石的真正下落。那一年,让·巴蒂斯特·塔韦尼埃在颇有势力的托斯卡纳公爵洛朗·德·梅迪西斯的珍宝中发现了那颗已定名为“佛洛伦萨人”的钻石,1743年,钻石自梅迪西斯家族传给奥地利皇族,以后,奥地利皇帝弗朗索瓦曾传人将它镶嵌到自己的皇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钻石一直为奥地利皇族所有。

有关“佛罗伦萨人”钻石传说中,神秘之点颇多。有人认为,这颗钻石重新回到了维也纳,成为皇家不予公开的珠宝珍品。但这种说法已被官方否定了。还有一种说法,即“佛罗伦萨人”钻石被私下卖出了,目前极可能存在某个守口如瓶的珠宝收藏家的银箱里。

关于钻石的故事

钻石的故事

钻石之所以名贵并不只是因为它具有让人难以抵御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段漫长、辉煌的历史。“钻石”这个词就是从希腊语派生而来的,意思是“不可战胜”。

这里是美国纽约,世界上最著名的珠宝商亨利?温斯顿就居住在这里的第五大道。

有“恶运钻石”之称的霍普钻石在这里受到了精心的呵护。

每一颗钻石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故事,霍普钻石也不例外。这是一颗罕见的重量为46克拉的蓝色钻石。200多年来,尽管各种不详的传说始终伴随着它,但是,这仍然没能阻止人们竞相想要成为它的主人。

它的最后主人亨利?温斯顿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在他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世界上三分之一最知名的钻石都经历过他的双手。 除了皇家收藏之外,他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珠宝藏品。

钻石之所以名贵并不只是因为它具有让人难以抵御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段漫长、辉煌的历史。

大约2500年前,在印度的河流中首先发现了钻石。古代社会认为钻石非常特别,“钻石”这个词就是从希腊语派生而来的,意思是“不可战胜”。

许多人坚信钻石蕴藏着超自然的力量,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同时驱除邪恶。武士佩带钻石,因为他们相信钻石的坚硬能够让自己战无不胜。

起初,印度人发现,只有用钻石才能切割钻石本身。14世纪,他们使用钻石粉末加工、打磨钻石,从而使钻石更加漂亮。但是,在打磨的过程中,切忌过度,否则,钻石就可能失去神奇的力量。

或许“大莫卧儿”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但塔韦尼耶对此并不十分喜爱,这倒不是因为钻石切割的不够理想,而是因为它缺乏耐人寻味的经历。

17世纪,印度人的富有传到了欧洲。法国人让?塔韦尼耶捷足先登。塔韦尼耶的家族善于制作地图,因此,他本人非常喜欢旅行。其实,让他更为着迷的是钻石。在钻石的身上,塔韦尼耶找到了一种渴求稀有美丽事物的满足感,同时还可以聚集个人财富。

1638年,塔韦尼耶六次东方之行的第二目的地是印度南部的戈尔康达。这个地方是古代最重要的钻石中心,是世界上一些最著名钻石的出产地。最大、最好的宝石归戈尔康达的统治者私人所有。

在旅行的过程中,塔韦尼耶记述了自己目睹过的数百件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各种珠宝,其中包括被人们称做“大莫卧儿”的钻石。

宝石的所有者把一颗大大的、切割成玫瑰花形的钻石放在塔韦尼耶的手里,它是一颗如此的漂亮、迷人的钻石,重量达到280克拉。

或许“大莫卧儿”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但塔韦尼耶对此并不十分喜爱,这倒不是因为钻石切割的不够理想,而是因为它缺乏耐人寻味的经历。

塔韦尼耶没有见到那颗最出名被称为“光明之山”的钻石。据载,那颗钻石在公元前就已经存在了。据传说,无论谁能得到它,就可以主宰整个世界。

1739年,波斯的军阀式首脑纳迪尔?沙阿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城市德里,他发誓要保全那颗神奇的宝石。

印度内宫的一名妇女告知说,钻石藏在莫卧儿皇帝的头巾里。于是,纳迪尔安排了一次盛大的宴会。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善,他建议按照东方礼仪,双方交换头巾。

当莫卧儿皇帝解下头巾的时候,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钻石滚落下来,波斯统治者禁不住大声呼叫:“这是光明之山!”

钻石由此而得名,可惜的是纳迪尔生前并没能尽情享受那颗钻石。“光明之山”钻石是波斯历史上一些血腥事件的见证者。1813年,它重新回到了印度。

30年后,印度臣服于英国人的统治。这颗钻石终于成为皇家珠宝收藏品之一。“光明之山”的声誉不好,据说会给男人带来不幸。维多利亚女皇是个迷信的人,她规定钻石不能传给在位的国王,只能传给皇后。起初,印度人分辨钻石的方法就是在清澈的溪水中进行比较鉴别,最好的钻石是没有颜色的。塔韦尼耶把鉴别钻石的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根据钻石的切割情况、钻石的重量、颜色和清澈程度进行分类,这种精细的方式为后来的钻石分类法奠定了基础。

但是对于塔韦尼耶来说,钻石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历史。否则,他就会兴趣大减。

1669年,塔韦尼耶回到法国,他给法国皇宫带回了神奇的东方传说。另外,他的钻石收藏是西方人以前从未见过的。

路易14时期的法国宫廷生活达到了奢华的顶峰。受到塔韦尼耶收藏品强烈吸引的国王,最后决定购买44颗大钻石和上千颗较小的钻石,其中包括一颗重量为112克拉的蓝色钻石。

据说,这颗宝石是从印度教神那里偷窃而来的一只眼睛,因此它会给所有者带来持续200多年的厄运。切割之后,蓝宝石的重量为67克拉。在染上致命的天花之前,国王只佩带过一次这颗钻石。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五索性被禁止触摸它。但到了路易十六时期,情形则大不相同了,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对钻石情有独钟。

弗德瑞克?韦尔斯被自己所发现的这颗巨大的钻石所震惊。但库利南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只不过是一大块水晶石”……

塔韦尼耶的印度之行引发了欧洲人对钻石的钟爱。100年后,一名英国人把这种情感发展成为建立帝国的勃勃雄心。

19世纪60年代,南非发现了钻石。转瞬之间,本来贫瘠的土地,被转化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不动产。

一位年轻的英国人来到南非,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他就是谢西尔?罗德斯。虽然年仅18岁,但他却怀有发誓致富的愿望。

在南非的中部城市金伯利,罗德斯与另一名英国人结为同盟。罗德斯认为钻石就在眼前。他对自己的同伴说:“小人物显露才能的时机到来了。我们应该尽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开采,现在应该立即出钱购买。”

金伯利矿被分割成2000个独立的所有权。罗德斯的精明之处在于他承认这些不同的所有者,但要掌握控制钻石供应和调节钻石价格的权利。

1880年,他组建了矿产有限公司,然后着眼于购买金伯利的所有股份。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伦敦东区的一个钻石商人巴尼?巴尔纳托也正在致力于相同的事业。到底谁能够脱颖而出呢?

一天,罗德斯邀请巴尔纳托前来观看自己的钻石收藏。当时,罗德斯将所有资金都倾注到了钻石的身上,因此,要购买金伯利矿,他急切地需要现金。

正像罗德斯期望的那样,巴尔纳托同意购买其中的一大部分钻石。但是,罗德斯非常清楚,他的对手想要把这些钻石一齐抛向市场,从而降低罗德斯存留钻石的价格。

为了不让对手的计划得逞,罗德斯的聪慧再次发挥了效用。巴尔纳托在出售钻石之前,需要进行重新分类,这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这足够使罗德斯借机抬高所需资金的价位。

1888年,罗德斯购买了巴尔纳托在金伯利矿的利润,收购时的支票面额价值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相当于现在的一亿八千六百万美元。这样,罗德斯获得了世界钻石产量90%的控制权。与此同时,罗德斯还为创立历史上最大的钻石企业奠定了基础。其实,他根本没有预料到,如此大量的钻石滚滚而来。

1902年,托马斯?库利南在南非德兰士瓦省的农场中发现了钻石。这座矿取名为“第一位”,它注定将会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钻石产地”。

采矿的管理者是弗德瑞克?韦尔斯。1905年1月的一天,他有了惊喜的发现:墙壁的缝隙处迸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当他用随身携带的小刀拨开周边的杂物时,他意识到那是一颗质量很高的钻石。弗德瑞克?韦尔斯被自己所发现的这颗巨大的钻石所震惊。但库利南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只不过是一大块水晶石”。

其实,这颗被命名为“库利南”的石头并非水晶石,而是一颗几乎毫无瑕疵的蓝白色的钻石,它的重量达到了3106克拉。没有私人能够买得起它,因此矿主决定把钻石卖给德兰士瓦省政府。1907年,德兰士瓦省的总理路易斯?博塔将军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七世66岁寿辰之日,把那颗钻石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英国。

举世闻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约?阿斯查尔公司承担起切割钻石的重任,公司中技艺最精湛的约?阿斯查尔责无旁贷地担当了切割“库利南”的使命。最终,钻石被成功地切割成9块。三名工匠用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打磨的工序。其中最大的一颗被命名为“非洲之星”,并受到了英国皇家的焦点关注。这颗重量为530克拉的钻石始终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白色抛光钻石的称号。

温斯顿个人对钻石的爱,成功地点燃了人们对钻石的情感。钻石是永恒的。

钻石的新一代爱好者对钻石的神奇历史更感兴趣。由珠宝商塔韦尼耶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法国蓝”销声匿迹了200多年之后,竟然再次复出。

虽然被重新切割过,但钻石本身那罕见的色泽得到了行家确定无疑的肯定。现在,人们把它叫做“霍普钻石”,它似乎仍然带有不详的征兆。

悲剧接连降临在钻石所有者的身上。尽管其中最有名的所有者埃瓦利莲?麦克莱恩对此发生质疑,但她也没有逃脱厄运:她的丈夫、儿子及女儿先后死去。然而,她依然割舍不掉对“霍普钻石”的痴情,照样经常佩带它。

在埃瓦利莲?麦克莱恩1947年去世时,“霍普钻石”的价格为17万7千美元。两年后,纽约珠宝商亨利?温斯顿不顾种种传说,买下了这颗钻石。

出于对宝石的钟爱,为了寻找最大、最好的宝石,他广泛旅行。拥有异国传统的印度对温斯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为那里是最早发现钻石,并把钻石当作珍品的地方。

最初温斯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得到的古老钻石转化成为新的事物,比如头饰等。但这些装饰物都已经过时了,它们的价值大大削减。温斯顿不满足于过去的陈旧设计,发展了新的款式,充分体现钻石的迷人魅力。

现在,由于人们掌握了现代的切割技术,懂得如何让钻石更加光彩夺目。这样,钻石的价值被大大地提高了。

温斯顿个人对钻石的爱,成功地点燃了人们对钻石的情感。他用神奇的传说和曲折的故事来说服自己的客户。

1958年,他的一大人生梦想终于如愿以偿。他把自己那颗具有历史意义的钻石收藏捐献出来。得益于他的捐赠,著名的“霍普钻石”成为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的珍藏品。

懂得欣赏钻石的美丽、了解钻石贵重价值的人们与亨利?温斯顿共同分享着被古代人称做钻石的那种“不可战胜”的真正含义。

钻石是永恒的。

谁知道关于钻石的故事?(详细的)

人类开采利用钻石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但自古以来大于20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颇为罕见。而大于100克拉的钻石被视着国宝。

据称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大于100克拉的特大金刚石有1900多粒,其中大于500克拉的有21粒,大于1000克拉的仅有2粒。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是1905年1月27日在南非扎伊尔伯里梅尔(Premier)发现的,该钻石取名“库里南”(Cullinan),重达3106克拉。长100mm,宽65mm,厚50mm。宝石界行家估计“库里南”的价值高达75亿美元。

1907年,南非德兰士瓦地方政府将这粒巨钻赠送给了英王爱德华七世。英王把加工这颗巨钻的工程交给了著名的荷兰阿舍尔公司,这家公司曾经加工过“高贵无比”等大钻。该公司接下工程后对这颗巨钻研究了几个月1908年2月10日这颗巨钻被劈成几大块后加工出9颗大钻,98颗小钻,特意留下一块(重9.5克拉)原石未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钻总量为1063.65克拉,加工出来最大的一颗钻石取名“库里南Ⅰ号”,也称为非洲之星,重达530.02克拉,是梨形刻面钻。“库里南Ⅱ号”是一颗切角的长方钻,重317.4克拉。“库里南Ⅲ号”为梨形钻,重95克拉,“库里南Ⅳ号”为方形钻,重64克拉,还有一棵心形钻重19克拉,两粒马眼钻,分别重l1.5克拉和8.8克拉,最后两粒分别为长方钻(重6.8克拉),和橄榄球形钻(重4克拉),其中的四粒钻石镶在英国王冠之上,这顶王冠现珍藏在伦敦韦克菲尔德塔的英王室宝库之中。

17世纪初,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砂矿中拾到一粒重309克拉的钻石坯,后取名为奥尔洛夫钻石。当时,根据沙赫哲汗的旨意,一位著名的钻石加工专家拟加工成“印度玫瑰”模样,但未能完全如愿,重量损失不少(仅磨出189.62克拉)。根据传说,这颗美妙绝伦、稀罕无暇的钻石,后来做了印度塞林伽神庙中一尊神像的眼珠。1739年德里被波斯国王纳吉尔攻占之后,这颗钻石被装饰在纳吉尔宝座之上,取名为“杰尔昂努尔”。之后钻石被盗,落入一位亚美尼亚人手中。1767年他把钻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银行,于1772年他把钻石卖给了御前珠宝匠伊万,伊万于1773年以40万卢布的价格又买给了奥尔洛夫伯爵。同年,奥尔洛夫把这颗钻石奉献给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她命名日的礼物,尔后它被焊进一只雕花纯银座里,镶在了俄罗斯权杖的顶端。奥尔洛夫钻石洁净无暇,十分罕见,它略带一点淡蓝绿色,晶体中有几个极小的淡黄色包裹体。钻石厚22mm,宽31–32mm,长35mm。目前这颗钻石珍藏在前苏联钻石基金会,另一颗著名的钻石“沙赫”是1829年波斯王子米尔扎赠送给沙皇政府的,意在修好由于俄国使臣在波斯被害一事而恶化的两国关系。“沙赫”钻石重88.7克拉,浅黄褐色,无瑕,只是晶体深处有几条小裂纹。三个抛光面上都有用波斯文字刻上的铭文,意为“布尔罕一尼扎姆一沙赫二世,1000年(公元1591年)”。中印度为大莫卧尔占据之后,这颗钻石落入他们之手。第二段铭文意为“哲汉吉尔一沙赫之子哲罕—沙赫,1051年。第三段铬文意为“统治者卡德扎尔—法赫特一阿里一沙赫苏丹,1242年。(波斯国王、1842年)。这颗钻石被纳吉尔沙赫据为已有,大约是在1739年占领大莫卧尔时期,在什么地方采到这颗钻石无人知晓,据推断,它可能发现于戈尔康达砂矿。能在坚硬无比的“沙赫”钻石上刻上铭文,可见当时波斯艺人技术之精湛令人无法想象。铭文中提到的大莫卧尔帝国执政官沙赫—哲罕,从1627年执政到1666年,后来被儿了杰布夺位并让他在监牢中渡过余生。沙赫哲罕有极大的宝石癖,他拥有专门的工场,甚至亲自到那里去分选和琢磨宝石,他的儿子杰布不仅篡夺了王位,也夺取了父亲的珍宝。1665年,一位著名旅行家对大莫卧尔的宝座作了引人人胜的描绘,宝座以大量宝石点缀。朝晋谒者一面宝座的华盖上悬着一颗重80–90克拉的钻石,四周环绕很多祖母绿和红宝石。这可能就是“沙赫”,它悬在大莫卧尔与朝晋谒者之间作为护身宝物。还有一粒非常美丽的钻石,名叫“桑西”钻,重55克拉,传说这颗钻石曾镶在勇士卡尔头盔上,后在一次厮杀中丢失。

1589年“桑西”钻出现在葡萄牙国王安东的珍宝库中。后以10万旧法郎卖给法兰西珍宝库总管领主德、桑西。“桑西”钻很长时间一直是他家族的传家之宝。后馈赠给法兰西王耿利赫二世,并列入法兰西国宝库清单中,1792年这颗钻石被洗劫走了。1830年“桑西”被一位乌克兰工厂主的后裔杰米多夫买走,成交价50万法郎,法国政府就此事打了一场官司,五年之后钻石判给了杰米多夫。410克拉的“摄政王”钻石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是一个印度奴隶1701年在著名的戈尔康达矿的矿井里拾到的,他想凭这颗钻石改变人生获得自由,于是他趁人不注意举起丁字镐向大腿猛击,血流如注。这位印度人忍巨痛把钻石藏在伤口深处,并用树叶作绷带把伤口包好,他找到一个英国海轮水手,准备换取自由,海员看到巨钻之后,恨不能立即把它搞到手,为此准备豁出一切。水手和奴隶很快谈妥了,水手瞒着船长,把印度人藏在船舱里的黄麻里。当海轮驶入公海后,水手夜晚送饭给奴隶吃,趁其吃饭之机用匕首将奴隶杀死并把受害者投入大海,船停靠在马德拉斯之后,水手以二万英镑把这粒钻石卖给了该城的英国总督彼得爵士。水手得到钱后,很快把钱挥霍一空,最后愧痛难当,自缢而死。1717年彼得以340万金法郎把钻石卖给法兰西摄政王奥尔列昂斯基公爵。公爵吩咐对钻石进行加工,于是才有了钻石“摄政王”,这颗钻石的诞生可谓历尽艰辛,琢磨抛光就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加工后重量为140.5克拉,1722年留多维克十四世加冕时,钻石被镶在他的王冠上,法国大革命之初的1792年,它同王权的其他标志一起失落,辗转到了柏林。后被一个德国珠宝商卖给了拿破仑。18世纪90年代,它被拿破仑作为抵押担保发动远征的抵押物,1940年希特勒攻占巴黎时,钻石藏在沙姆博尔城大理石壁炉的护墙板中。目前这粒钻石陈列在卢浮宫中。钻石粒度为30 X 29 X 19mm,钻石为灿烂琢型,做工精美,光泽和“出火”都不同反响。 1762年,天才的宫廷珠宝匠波吉耶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典礼制作的大王冠以其富丽精美赢得称赞,他创造了一个钻石灿烂琢型的新世界,王冠上总共镶嵌有2858克拉重的4936颗钻石,整个王冠重1907克,装饰王冠的“尖晶石

该文章由作者:【衣食足而知荣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