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割钻石的故事(关于切割钻石的故事作文)

著名钻石的故事和传说讲了什么

钻石Diamond一词出自希腊语Adamas,意思是坚硬、不可驯服。那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著名钻石的故事和传说讲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著名钻石的故事和传说讲了什么 

光明之山   

“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这里说的就是光明之山钻石。  “光明之山”源于印度,16世纪,蒙古贵族巴布尔占领了这里,并杀死了拥有这块钻石的土邦主。然而,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发动政变,把他父亲关进了牢笼,他就成了这颗尖顶的钻石的新主人。由于内战失败,胡马雍流亡波斯。作为回报,他将“光明之山”送给了波斯国王塔马斯。不久,塔马斯就因国内局势动荡而下台。胡马雍的后人贾汉国王进攻波斯,得到了这颗钻石后就得了重病。他被篡位的儿子囚禁,至死不见天日。  18世纪30年代,波斯国王纳第尔占领了印度,并得到了这颗钻石。得到钻石3个月后,他就染上了浮肿病,病痛使他失去理智,先后刺瞎自己5个儿子的眼睛,1747年,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纳第尔死后,后继君王都应自相残杀而死于非命。等钻石到了辛格手中后为避免厄运降临,将钻石送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钻石送往英国时,货船刚起航就遇到了霍乱,还遭遇了海啸。女王收到钻石后命人将钻石镶到胸花上。1852年,钻石再次被打磨,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自后“光明之山”成为英国女王王冠顶部十字架上最夺目的宝钻。如今它静静地躺在伦敦的博物馆里。   

蓝色希望 

蓝色希望是在印度发现的一颗硕大无比的蓝钻石,经粗糙加工后重量还有112.5克拉。法国珠宝商人达文尼从印度从当地王公贵族那里用翡翠换取了价值33万美元的宝石,其中包括这颗名贵的蓝钻石,44块较大的钻石和1122块小钻石,被称作达文尼之蓝。他回到法国后,把这块蓝钻石献给了法王路易十四,并将其重新切磨成鸡心型,重量为67.125克拉取名为“王冠蓝钻石”。达文尼也因此授予了男爵爵位。但不久,路易最宠爱的孙子突然死去。他早年的光辉战迹也开始衰退,并且娶了一个宗教的狂热信徒梅恩特侬夫人为妻。她给路易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幸。  路易十六在得到了这块“王冠蓝钻石”后不久,他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上了断头台。1792年大革命中,法国国库遭到劫掠,这颗蓝钻石一度去向不明。在这期间,西班牙画家戈耶曾画过的一张西班牙皇后玛丽亚·露易莎的画像上,戴着一颗宝石很像那颗失踪的钻石。当时有人推测,或许是法国保皇党人在国外得到它后送到西班牙人手中,或者是西班牙人从盗贼手中买下了。  1830年这颗失踪38年的蓝钻石重新出现在荷兰,属于一个钻石切割人威尔赫姆·佛尔斯所有。为防止法国政府追寻,他将这颗钻石切割成现今的样子,重量为44.4克拉。后来,佛尔斯的儿子汉德利克从其父那里将这颗钻石偷走,并带到了伦敦。在那儿,他自杀了,无人知道自杀的原因。  几年之后,英国珠宝收藏家亨利·菲利蒲侯普用9万美元买到了这颗钻石,从此这颗钻石得名“希望”。1839年,亨利·菲利蒲侯普暴死。他的侄子托马斯·侯普继承了“希望” 钻石。他将钻石放到水晶宫展览馆公开展出。 

仙希 

仙希钻石,世界公认的十大名钻之一。据说仙希钻石源自古印度,最初属于法国地区勃艮第公国的瓦卢瓦王朝。仙希钻石于1477年在战争中,被王朝最后的君主“大胆的查尔斯”弄丢了,“大胆的查尔斯”公爵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约在1570年有一位使者名叫哈利申斯买了这颗钻石。后来便借给法皇亨利三世,放在帽子上。亨利四世也借来做抵押,筹措资金扩充军备,让哈利申斯位居财政高官。之后被委任为英国大使,才卖给伊丽莎白一世 ,再传给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再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Louis XIV)。 从此仙希在法国皇室内传承,直至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皇室珠宝被窃,钻石也失去下落。到了1828年,俄罗斯皇子丹美洛曾配戴仙希钻石。1865年将它卖给印度富商,1906年William Astor买了这颗钻石作为儿子的结婚礼物,而媳妇借给法国博物馆展览,1964年William Astor的媳妇过世,英国政府宣称仙希乃英国皇室国宝,直至今日此钻石仍在法国政府手中,可在法国卢浮宫见到。

关于钻石形成的原理

有人说金刚石就是钻石,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差别就等同于木头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钻石只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人们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的故事,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钻石的原岩是什么?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么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

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的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关于切割钻石的故事(关于切割钻石的故事作文)

谁是钻石切工之父?

关于谁最先开创了钻石切割的历史,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有人说钻石的切割历史可以从中世纪说起,但是就中世纪而言,真正意义上的钻石切割还没有,因为当时人们只是简单的琢磨钻石的外表面,使其变得平整。这种方法曾被印度人广泛采用。

关于钻石切割的基础以及现在广泛采用的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

1919年,托高斯基(Tolkowsky)给出了他对一颗钻石的理想切割比率。这种切割共包括57个刻面:1个台面,台面到腰部间的32个刻面和腰部到钻顶间的24个刻面。这种切割形式被看作是现代钻石切割的基础。

1925年,琼森(Johnson)与罗施(Roesch)给出了另外一套切割比率,但不是很成功。这个切割形式曾被称为《理想明亮》型切割。

1939年,艾普勒(Eppler)设计出了他的《精美方案》,这一方案接近于托高斯基(Tolkowsky)的切割理论。

1951年,帕克(Parker)设计出了一种可使钻石获得很大台面的切割方案。

1963年,包含74个刻面的《公主》型切割方式出现。

1965年,包含146个刻面的《高亮》型切割方式出现。

1966年,提兰德(Tillander)发表了斯堪的纳维亚标准。这套规范作为现代切割的一个基础。

1970年,包含144个刻面的《皇式144》型切割方式出现。

1978年,国际钻石委员会(IDC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uncil)确定了一套使钻石拥有最佳折射的切割标准。

目前应用较广的是明亮式切割。最普遍的明亮式切割是圆钻,还有其它形状如心形、椭圆、榄尖形及梨形明亮式切割。所有明亮式切割钻石均拥有58个切面,是最闪烁及最具火采的切割方式。

一个商人买了钻石切割作文

这是2013年新课标I全国卷(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陕西)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没有有关钻石的故事给提供几个,谢谢

1905年1月,南非普列米尔金刚石矿山的监督员佛烈德维尔,在矿场散步时,在夕阳的反射中发现一件闪光物体,对这件晶莹有光的东西,他以为是掉在泥里的玻璃瓶,用手杖把它挑起、刮去泥土,他几乎不信自己的眼睛,竟是一块大如拳头的金刚石。由于他获得奇宝,得到了一万美元的赏金。

这块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英国政府用75万美元买下,运往英国,并于1907年献给英王爱得华七世,作为英王六十六岁的寿礼。后来这块巨大的金刚石被送往荷兰首都进行切磨,这块“非洲之星”经过多位专家几个月的研究分析评估,定为世上无价之宝,举世无双。最后众多专家一致决定把该金刚石分割成三颗大钻。专家们慎重地研究了它的分裂方向,并在分裂方向上先开一个四分之一寸的缺口,在1908年2月10日下午,由英王亲自选定的一位荷兰著名钻石分割专家约瑟菲赤兄弟二人分割。在分割现场有一顾问小组陪同,随时研究变化情况,并请一位医生和两个护士现场保驾。假如他们的估计有丝毫偏差或用力不当或下锤角度错误,这块金刚石可能会分裂成上万粒碎石,那时分割专家的前途名望将就此终结。此时房内空气十分紧张,分割专家将钢刀锋刃直插预先划定的缺口处,举起木锤猛力向刀背一击,刀锋断了,巨钻丝毫未裂,此时分割专家已是大汗淋漓了,但还算镇静。再举木锤,此时紧张得连呼吸也感困难了,分割专家大力一锤打在了新换上的刀背上,钻石按所愿完整地分割成三块。此时分割专家立即昏倒在地,以后又在医院里休养了很长时间,才恢复了常态。

巨钻分割完毕后,于同年3月3日开始切磨,由三位琢磨专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费了八个月时光,琢磨成最大的四粒钻石。

“库利南第一”为梨形、三件中最重的一粒,重530.2克拉,后来镶在英王的权杖上,这粒巨钻称“非洲之星”。它有74个刻面。

“库利南第二”为方形、重317.4克拉,后镶饰在英王的王冠上。

“库利南第三”为梨形,重94.4克拉,镶在英女王王冠的尖顶上。

“库利南第四”为方形,重63.6克拉,它是由分割专家把其中最小的一件钻石分割为二,即“库利南第三”和“库利南第四”而成。它镶饰在英女王王冠的边上。

“非洲之星”一共切割成九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分别作为王冠、权杖及其它装饰之用。九颗钻石余下的五颗是:第五颗为心形、重18.8克拉;第六颗为船尖形、重11.5克拉;第七颗为船尖形、重8.8克拉;第八颗为长方形、重6.8克拉;第九颗为梨形、重4.39克拉。另外尚有96颗小钻石,已分散在世界各地共重8克拉。余下非常细小不能琢磨的碎石一堆、重9.5克拉。

这块巨型重达3106克拉的“非洲之星”原石,共切磨成105颗钻石、共重1064.26克拉,和9.5克拉没法切磨的碎石。成品的重量只占原石的三分之一,可见原石琢磨成钻石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

“非洲之星”的真实故事还远未说完。又过了14年之久的1919年、还是在同一座矿山、离找到“非洲之星”金刚石不远处,又找了一颗重1500克拉的不完整金刚石块、按重量应居世界第二,是一定要单独命名的,但人们对此块金刚石的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它的晶体特征、裂开形状等特点,认定它是1905年发现的“非洲之星”同属一块晶体,只是裂开后先后发现而已,因而未再给它命名。也就是说,要是“非洲之星”的“库利南”没有裂开的话,其总重量应在4606克拉以上

该文章由作者:【诚彼娘之非悦】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