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
珐琅器的制作,最早是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
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以纯碱、硼砂为助溶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为乳化剂,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冷却后,再经过细磨制成珐琅粉。珐琅
属硅酸盐类物质,烧结温度在800至1000度。
其实“珐琅”两字,源自外来语“佛郎”,也就是“拂菻”,拂菻是隋唐时西域大秦国的名称。在古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有一种搪瓷嵌釉,称之为拂菻嵌,后简化为拂菻。
珐琅
珐琅是什么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什么是珐琅
1、珐琅门
即为珐琅做工的门。
2、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3、组成成分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2]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珐琅是什么材质
珐琅是一种硅酸盐类物质,以石英、长石、硼砂与氧化物为基本构成,经过烧制可以形成不同颜色,装饰与金属器物的表面。
珐琅经过烧制后,能够形成不同颜色,既可以作为装饰,也有防锈的效果。珐琅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著名品种,比如搪瓷、景泰蓝、广珐琅等,均为珐琅器。
珐琅釉料的品种丰富,元末明初时期的特点是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到了清代皆不透亮,并且表面常有沙眼现象,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烧制过程中出现氧化还原作用所引起的。
根据制作方法与胎体种类,珐琅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按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等,另一类按胎体种类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收藏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珐琅是什么呀?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扩展资料:
景泰蓝艺术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现知最早的标准珐琅器是出土于公元前13世纪墓葬的六枚迈锡尼金戒指。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到了清代景泰蓝工艺获得长足发展,清廷“造办处”专设“珐琅作”,专门制造宫廷景泰蓝器皿,品类丰富,突破早期的瓶壶碗盘,扩大至家具层面,以其工艺的繁复,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艳丽,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
珐琅是什么,
珐琅——珠宝中的奇葩
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掐丝珐琅在中国也叫作 “景泰蓝”.这三种珐琅中,工艺难度及级别最高的当属画珐琅,珐琅表中的珐琅彩基本上是画珐琅.
珐琅制品是使用金、银、铜等金属制胎,采用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配制成的珐琅釉料细磨成粉状颜料,在金属胎上绘彩部分(俗称开光部分)精细手绘事先设计好的图画,然后至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炉火反复多次高温烧结,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年而光色不变.可以说珐琅在珠宝中的表现力是最强的,形、色、光俱佳,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既实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宝中的一株奇葩!明清时的珐琅器及当时从欧洲进口的珐琅表,已历经数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丽无比!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
广东以画珐琅为主,北京以掐丝珐琅为主,南北各具特色.珐琅制品在清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文革摧残,渐趋稀少.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仿珐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软珐琅”或“滴油饰品”“滴胶饰品”“烤漆饰品”.从表面上粗看酷似珐琅.但不管是“软珐琅”“滴油”“滴胶”还是“烤漆”,全都属于塑胶树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档次较低,这类塑胶树脂类的产品无需在高温炉中烧结呈色,只需将液态状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保值.
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
一,眼看;因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
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
三,热针刺;将针的针尖烧热或烧红之后,在珐琅表面钻刺,仿珐琅容易被刺钻出痕迹,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四,火烫;点燃一支烟,将烟头在珐琅表面烫一烫,仿珐琅不耐火烫,表面会留下烫痕,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总之,鉴别珐琅与树脂类仿珐琅的方法有很多种,难度并不大,因为这两种材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一种是有机物质,而另一种是无机矿物质.
参考资料登录:
该文章由作者:【晚风吻尽荷花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