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炩妃被打脚底是哪一集
此时的炩妃卫嬿婉已经被降为卫答应,所以正确的是【卫答应被打脚底】!
这是《如懿传》第68集
卫嬿婉之母卫杨氏因陷害如懿被乾隆以毒酒赐死,卫嬿婉失势,被贬为卫答应,还被拖去慎刑司严刑拷问!
第68集:卫嬿婉被褫夺妃位母女分离
炩妃历尽千辛万苦才生下七公主,可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本想生个皇子,就能趁此机会得到皇上的宽恕,现在也只能听天由命了。皇上得知炩妃生下公主,而且出现大红,身体非常虚弱,可他不但不去问候,还把七公主交给颖妃抚养,以弥补颖妃的丧女之痛。炩妃一心盼着皇上来看望她和七公主,没想到李玉只带来皇上的口谕,要把七公主交给颖妃抚养,还褫夺了她的妃位,从此降为卫答应,卫答应苦苦哀求李玉为她求情,李玉对她置之不理,直接把七公主抱去储秀宫交给颖妃。卫答应伤心地嚎啕大哭,连夜冒着大雨来找太后求助,却被福伽拒之门外,还严禁她再来慈宁宫捣乱,卫答应走投无路,只能拖着羸弱的身体往回走,不小心摔倒在地,正好凌云彻带队巡逻至此,卫答应只好向他求救,凌云彻不但不帮她,还提醒她不要再害别人,卫答应发誓即使她得不到凌云彻的心,也不许他帮着如懿,凌云彻不想听她啰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卫答应气得大呼小叫。卫答应多次提出要来储秀宫看七公主,颖妃都断然拒绝,不想让公主再染上她的习气,纯妃交代内务府给颖妃多一倍的份例,对卫答应可以置之不理。和敬公主璟瑟带着小世子庆佑回来省亲,父女久别重逢,不由地想起璟瑟的生母孝贤皇后,皇上心疼璟瑟在夫家受气,可又不能杀了额驸,璟瑟想留在宫中常住,皇上让她带着世子庆佑先向如懿请安。如懿向璟瑟介绍了新来的嫔妃,璟瑟却口口声声抱怨现在宫中风气越来越靡费,和孝贤皇后的一贯的简朴作风大相径庭,如懿解释现在国运昌盛,和皇上新登基的时候情况不同了,可璟瑟却觉得是人走茶凉的缘故,她处处针对如懿,如懿也不便多和她争辩,只好听之任之。三宝查到王蟾带着一个和卫答应的富贵一样的狗,而且愉妃还查到卫答应和接生的田姥姥有过接触,是王蟾带田姥姥去永寿宫见卫答应的,如懿立刻下令把王蟾抓去慎刑司讯问。进忠看到三宝押着王蟾去慎刑司,就提醒王蟾要说话小心点,三宝对王蟾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肯招认,一口咬定自己抱的的是一只野狗,和璟兕公主的死毫无关系,还声称卫答应之所以找田姥姥,就为了询问自己生产的事。三宝把王蟾的供词交给皇上,如懿觉得王蟾在说谎,就提议把卫答应抓去慎刑司讯问,皇上还提出如果她和王蟾口供不一致,三宝可以对卫答应用刑。卫答应得知王蟾被抓,立刻向进忠求助。就在这时,庆佑抱着球正好从此路过,直接跑向河边玩耍,卫答应看没有人跟着,脑子里顿时想出一个馊主意,卫答应让进忠马上去找皇上为她求情,她和春蝉躲在一边,看到庆佑不小心落水,卫答应立刻奋不顾身跳进去救人,春蝉大声呼救,侍卫及时赶来,把庆佑救上岸。三宝带人把卫答应带去慎刑司。与此同时,进忠向皇上汇报了卫答应舍命救世子的事,皇上和如懿立刻去看望庆佑,璟瑟感谢卫答应的救命之恩,皇上一一历数了卫答应伙同田姥姥谋害公主,以及诬陷愉妃的种种罪行,可璟瑟还是苦苦为她求情,担心慎刑司会对她屈打成招。卫答应被带到慎刑司,看到王蟾被打得遍体鳞伤,可她拒不招认任何罪行,嬷嬷们奉命对她用刑,卫答应还是死不认账。璟瑟不停地为卫答应求情,还趁机诬陷如懿是借十三阿哥之死伺机报复卫答应,可皇上却不为所动,璟瑟不甘心,还是极力替卫答应说好话,把罪责推到卫夫人身上,恳请皇上把卫答应放出来问清楚,皇上只好让进忠把卫答应带回永寿宫,进忠悄悄提醒卫答应要坚持到底,绝不认罪。皇上来见卫答应,首先感谢她舍命救了庆佑,进忠和春蝉趁机在一旁为卫答应说好话,卫答应一口咬定自己对额娘卫夫人所为毫不知情,也是卫夫人和田姥姥勾结加害如懿,卫答应对天发誓不是她指使富贵害死璟兕,皇上信以为真,立刻下令让进忠把王蟾放回永寿宫。就在这时,颖妃来请皇上一起用膳,她当面对卫答应救庆佑的事提出质疑。
汉代的首饰有什么特色?
原始社会 人们已经制作各种首饰装饰身体。如河北阳原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穿孔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若干扁珠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曾长期佩带。至新石器时代,首饰的品种更为增加,束发的骨笄从黄河上游到长江下游的各遗址中均有出土,但以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多见,仅西安半坡一处就出土了 700多件。在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中,陶臂钏也大量出现。山东兖州王因墓地出土之人骨,有的双臂佩带十余对陶钏。细骨珠穿成的串饰在首饰中也很突出。甘肃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一具人骨在颈部就绕了五圈骨珠,计1000粒左右。陕西华县元君庙一幼女墓出土了骨珠1147颗。陕西临潼姜寨一少女墓出土了骨珠8721颗。串珠多饰于颈部,但也有饰于腰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长江下游的大汶口、良渚文化遗址中,骨、陶首饰减少,石、玉首饰增加。特别是在良渚文化中,珠、管、坠、钏等玉饰的数量既多,制作亦精。江苏新沂花厅16号墓出土的玉串饰,由2枚琮形管、2枚冠状饰片、23枚弹头形管、18颗鼓形珠组成,洁白光润,极为工致。
商周 在中原地区的出土物中,首饰的种类不多,殷墟发现的首饰主要是笄,有骨笄、铜笄和玉笄,笄头上刻出鸟头或兽头。西周仍沿袭这一传统,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曾出土了 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一个笄帽。挂在颈部的串饰东周时才再度繁荣。春秋前期的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虢太子墓,墓主颈部有鸡血石串饰。同墓地1820号墓的墓主为一妇女,其颈部的串饰由鸡血石珠101颗、鳞形石饰10枚、椭圆形玉饰1枚、小石饰 2枚组成。战国时代的河北怀来北辛堡燕国墓,墓主颈部也有用 264枚绿松石组成的串饰。
汉代 男子的首饰一般只用笄。妇女除笄以外还用钗和擿。汉钗的形状比较简单,是将一根金属丝弯曲为两股而成。山东沂南与河南密县打虎亭所出画像石中的妇女,头上往往插有发钗10余支。擿的形状像窄条形的梳子,长度为1汉尺左右。长沙马王堆1号墓墓主发髻上就插有玳瑁质、角质和竹质长擿 3支。此外,汉代妇女的发饰还有金胜、华胜、三子钗等,皆绾于头部正面额上的发中。汉代妇女还戴耳珰。这时的珰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常凸起呈半球状。戴的时候以细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河南信阳长台关 1号楚墓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贯有竹棒,即代表耳珰,可见战国时期已戴此式珰。汉代的耳珰还有在其中心钻孔穿线系坠饰的,这样的耳饰名珥,珥上的坠饰则名珰。出土的珰和珥有金属的、玉质的,也有用玻璃制作的。
南北朝 妇女最华贵的发饰是步摇。《续汉书·舆服志》说汉代后妃已戴步摇,其下端有黄金制作的“山题”;上有“桂枝相缪,一爵九华”,但汉代的实物未见。从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中看到的步摇,是以两枚并排,戴在发前,上面有许多枝状物。辽宁北票房身2 号墓出土的一例,形制与《女史箴图》所绘者基本相同。这种步摇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曾出土有两对金质的,唯“山题”作成鹿头状,桂枝则作得有如鹿角,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这里出土的金项链,缀有各种小兵器模型,与干宝《晋纪》“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的记述相近。 由于东西交通的日益发展,在南朝或北朝,还都出土了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首饰。南京象山东晋大族王氏墓地中的 7号墓,出土了一枚镶金刚石的银指环。中国当时不产金刚石,这枚指环应是西方传入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出土了一枚镶有雕刻鹿纹之青金石的金指环。青金石在古代是阿富汗一带的特产,其鹿纹的构图也与中国的风格不同,故亦应为自西方传入之物。 与李希宗墓所出指环上的镶嵌物相似,在西安潘家村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金项链上也有刻鹿纹的青金石。这条项链除扣饰和垂饰外,主要由28枚金球组成。每枚均由大小金圈拼焊而成的多面空心球体,金圈中原镶有珍珠,已大部脱落。这种金球在广州先烈路龙生岗东汉墓地曾出土,它的形状和中国的六博之博茕相近,特别是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错银镂孔铜茕也是空心的,更与之肖似。所以李静训墓所出金项链上既有外来的成分,也包含着中国固有的因素。此外,李静训墓还出土了带活扣嵌玻璃珠的金钏和金发钗,发钗由花饰和钗股两部分连接而成,还不是一个整体,可以视为由汉晋的双股钗向唐代花钗过渡的中间类型。
唐代 很重视发钗顶端的花饰。唐代前期,在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墓石椁线雕中的女侍,已有戴海榴花形钗和凤钗的,但每人只戴一枚或二枚,以后花饰愈做愈大,几乎与钗股等长。西安惠家村与广州皇帝岗中、晚唐墓所出者,有凤形、摩羯形、花鸟形、缠枝花卉形等多种花钗。运用模压、雕镂、剪凿等方法制成。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就是较大的花钗。它们往往是一式二件,花纹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对称插戴。钗为双股,单股的笄这时称作簪或搔头,它也在顶端作出花饰。湖北安陆王子山唐吴王妃墓出土的金簪,顶端用细金丝扭结盘屈成几层图案,边缘再缀以金箔剪成的小花。在唐代,这类簪的数量远比花钗为少。 梳本为理发具,盛唐时妇女开始在发上插戴。起初只在髻前单插一梳。以后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晚唐妇女盛装时,有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同时,梳背的装饰亦日趋富丽。江苏扬州三元路唐墓出土的錾花金梳,梳背镂刻出极细的对凤和缠枝卷草纹。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梳背,用金丝和金粒掐焊出花纹。浙江临安唐水邱氏墓出土的一把玉背角梳,也在玉背上琢出花朵和凤凰。
宋辽 宋代妇女的首饰大体沿袭唐制,仍以钗、梳为主,唯顶端带花饰的簪增多。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的金梳背,龙凤金簪,江西彭泽宋易八娘墓出土的银梳和金簪,工艺均极精湛,可视为当时的代表作。在北方的辽国,因妇女发式不同,钗、簪、梳都较少使用,而项链、耳坠、臂钏等特别发达。如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项链,以银丝串起 500余颗珍珠分 5股组合而成,下方中间缀以琥珀圆雕。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公主的耳坠是用金丝将 4枚琥珀雕成的龙舟与 6颗大珍珠、11颗小珍珠串连而成,龙舟上还刻出摇橹之人。辽代契丹妇女喜戴耳坠,在辽宁建平张家营子、锦州张扛山、朝阳前窗户村及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等地的辽墓中均有出土。这和唐墓中几乎未出土耳坠,宋墓中出土的耳坠不多的情况是不同的。陈国公主双臂各戴两副金钏,钏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细,弯成椭圆形。其中一副饰缠枝花,末端为两兽头相对,一副饰双龙,末端为两龙头相对。这种钏式大体仍沿袭唐代以柳叶形金银片弯成臂钏之制,其钏端饰龙头相对的作法,为后世长期仿效。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一种旋绕多圈的套钏,在上海宝山宋墓、安徽望江九成坂宋墓、安徽安庆元墓等处均有出土。
明清 民间的首饰有素面的,很简洁;贵族妇女的首饰造型复杂,图案繁缛,且广泛采用镶嵌宝石、垒丝、点翠等技法,使首饰的华丽程度胜过前代。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的凤簪,用粗细不同的金丝编结缠焊而成,结构虽极纤巧,凤形却很英俊。同地明益庄王墓出土的9 件仙人楼阁金簪,以垒丝法编结出重楼复阁,仙人于其中奏乐起舞, 周围环绕着嘉花异草,工艺甚为精细。这类首饰在清代继续得到发展。北京西郊小西天的一座清代贵妇墓中,出土的钗簪达33件之多,有凤簪、岁寒三友簪、万事如意簪、二龙戏珠簪、花瓣簪、麒麟簪、朵云簪、连喜金钗等,大都镶嵌珍珠或红宝石。清代的其他首饰,如点翠串珠的钿子、勒子、发罩、指甲套等,种类繁多。至于指环,汉晋以降各代均有,式样一直变化不大,清代亦然。
在这一系列首饰中,我尤欣赏玉器饰品。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玉是石的精华,它从质地和色泽两方面给人以美感,“玉不琢不成器”这句古老的格言出自《礼记》,可见玉的加工,不仅是锦上添花之举,而且是使质地和色泽趋于完美的艺术性创造。中国的玉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造,玉器制作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文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
在我们这个注重礼仪,崇尚道德的国家里,古代玉器是政治地位和品德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玉器不仅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饰品,同时还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礼器,是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法物,是神秘信仰的附托物,它反映出的是相关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
古人认为玉是山川的精英,得天地之灵气,孕育而成。是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结合体,它的精神属性是主要的。玉器作为一种共通的文化价值的代表,是社会地位、和宗教文化的象征。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人们对玉的崇拜不仅是对其加工后的质感、色泽和光彩的喜爱,而且还带有对玉的敬意和神密感。人们将自已的权利、理想和祈求,赋予在雕刻成一定形状玉器上,希望它能够传递人们的祈祷和愿望,使自身能够得到神的保佑和支持。在乞求神灵的保佑方面今人和古人对玉的认识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了大型玉器。现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一只大玉瓮–渎山大玉海,好似一只大浴缸,乃是元朝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盛洒器,可盛酒3000多公升。玉瓮重达3吨半,最大周围长493厘米,高70厘米,瓮膛深55厘米。玉瓮呈椭圆形,四周刻有云涛、蚊龙、海马等,造型精美,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北京故宫珍宝馆内陈列着一件十八世纪清朝乾隆时期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它是以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雕琢而成的,这座玉雕高达2.4米,宽约l米,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战洪水时的情景。据史料记载,这块大玉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地区,重达5吨多,经三年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才运到北京的。后又经多年才雕琢成这件希世国宝。
求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名录
申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公示表(排名不分先后)–【415人】
序号 姓名 地区 工作单位 申报类别
1 时金兰 北京市 北京库鹏象牙雕刻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2 柴慈继 北京市 北京库鹏象牙雕刻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3 杨根连 北京市 北京杨氏兄弟翠玉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 张宝琳 北京市 张宝琳面塑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5 姜文斌 北京市 北京玉缘玉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6 王希伟 北京市 北京溯源玉石加工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7 崔奇铭 北京市 北京溯源玉石加工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8 李万顺 北京市 北京库鹏象牙雕刻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9 柳朝国 北京市 北京朝阳雍玺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10 袁广如 北京市 北京玉德元玉器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 李春珂 北京市 北京库鹏象牙雕刻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2 赵盛兴 天津市 天津特种工艺品厂(退休) 一、工艺雕塑类
13 杨志忠 天津市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14 尔宝瑞 天津市 天津美院 一、工艺雕塑类
15 姜栓兰 天津市 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 一、工艺雕塑类
16 崔磊 天津市 上海市小天津白玉设计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17 宋建国 河北省 辛集玉雕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18 王树昌 河北省 河北省曲阳县艺华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19 王声望 山西省 山西工艺美术厂 一、工艺雕塑类
20 蔺永茂 山西省 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 一、工艺雕塑类
21 李志正 山西省 山西同煤集团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22 胡银玉 山西省 山西省文物总店 一、工艺雕塑类
23 刘林阁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艺仁阁工艺品厂 一、工艺雕塑类
24 包英志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学院美术系 一、工艺雕塑类
25 董秉毅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博物馆 一、工艺雕塑类
26 李洪才 辽宁省 辽宁省岫岩县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27 杨克全 辽宁省 阜新市杨记玛瑙玉器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28 张玉珍 辽宁省 岫岩满玉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29 马俊龙 辽宁省 抚顺市富华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30 田春明 辽宁省 松窗阁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31 刘宝玮 辽宁省 岫岩玉雕艺术学校 一、工艺雕塑类
32 马凤山 辽宁省 岫岩鸿兴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33 孟宪洪 辽宁省 新富丽玉雕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34 刘祖林 吉林省 刘祖林松花石砚工艺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35 彭祖述 吉林省 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一、工艺雕塑类
36 付黎明 吉林省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一、工艺雕塑类
37 韩笑 吉林省 吉林省工艺美术公司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38 刘斌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刘斌雕塑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39 乔长义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0 孙君 黑龙江省 佳木斯博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1 毛颖川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天工雕塑工艺厂 一、工艺雕塑类
42 吴德升 上海市 上海德升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3 陶昌鹏 上海市 上海陶缘艺术品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4 周长兴 上海市 上海汽车制造工程院 一、工艺雕塑类
45 陈海龙 上海市 上海长江企业发展合作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6 袁新根 上海市 上海玉成实业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47 赵艳林 上海市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48 周百均 上海市 上海玉石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49 屠杰 上海市 上海欧亚明清雕刻艺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50 梁端玉 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51 徐根双 上海市 上海市玉石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52 刘忠荣 上海市 上海忠荣玉典艺术品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53 薛春梅 江苏省 扬州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54 李仁荣 江苏省 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 一、工艺雕塑类
55 马静娟 江苏省 无锡市泥人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56 高毅进 江苏省 扬州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57 (萧)肖剑波 江苏省 常州剑波艺宝楼 一、工艺雕塑类
58 姚正华 浙江省 东阳市正华木雕研究院 一、工艺雕塑类
59 黄小明 浙江省 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60 汤春甫 浙江省 浙江天台山佛教城、台州传统工艺博物院、天台山美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61 林汉立(牛克思) 浙江省 牛克思石雕设计院 一、工艺雕塑类
62 虞定良 浙江省 乐清市工艺美术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63 林福照 浙江省 青田县集雅玉石艺术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64 周金甫 浙江省 浙江青田石馨苑艺雕厂 一、工艺雕塑类
65 王笃纯 浙江省 乐清市雕塑艺术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66 李英 安徽省 安徽省宿州乐石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67 杨其鹏 安徽省 杨氏微雕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68 王祖伟 安徽省 王祖伟砚雕艺术中心 一、工艺雕塑类
69 蒋雨金 安徽省 黟县金星工艺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70 丁安徽 安徽省 安徽省蚌埠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一、工艺雕塑类
71 林飞 福建省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一、工艺雕塑类
72 王文生 福建省 福建省惠安县精美艺术雕塑厂 一、工艺雕塑类
73 刘碧兰 福建省 惠安县华兰影雕石艺厂 一、工艺雕塑类
74 林发述 福建省 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 一、工艺雕塑类
75 佘国平 福建省 莆田市兴化雕塑研究院 一、工艺雕塑类
76 陈景(敬)祥 福建省 福州市工艺品雕刻总厂 一、工艺雕塑类
77 郭懋介(石卿) 福建省 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发展中心(原福州市工艺美术局) 一、工艺雕塑类
78 王祖光 福建省 福州市象牙宝石工艺厂 一、工艺雕塑类
79 林庆财 福建省 庆财艺雕厂 一、工艺雕塑类
80 叶子贤 福建省 福州福寿田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81 潘泗生 福建省 罗源县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82 林元康 福建省 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 一、工艺雕塑类
83 方文桃 福建省 莆田工艺一厂 一、工艺雕塑类
84 都传恭 山东省 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名誉) 一、工艺雕塑类
85 张冰 山东省 从事个人创作 一、工艺雕塑类
86 姜书璞 山东省 山东省临沂市艺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87 颜景新 山东省 颜景新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88 丁辉 山东省 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一、工艺雕塑类
89 吴元全 河南省 南阳市拓宝玉器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90 仵应文 河南省 河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91 仵海洲 河南省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 一、工艺雕塑类
92 刘延忠 河南省 河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93 陈启敏 湖北省 鄂西北地质矿产调查所 一、工艺雕塑类
94 路光荣 湖北省 仙桃市民政局残联 一、工艺雕塑类
95 龙从发 湖北省 武汉市工艺雕刻厂 一、工艺雕塑类
96 袁耀初 湖南省 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97 黄剑 湖南省 北京清华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 一、工艺雕塑类
98 徐佑章 湖南省 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99 曹明珠 湖南省 湖南省浏阳市明珠艺林馆 一、工艺雕塑类
100 蓝君基 广东省 广州市南方玉雕工艺厂 一、工艺雕塑类
101 欧阳良矩 广东省 广宁县广绿玉雕工艺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02 陈培臣 广东省 潮州市二轻金漆木雕厂 一、工艺雕塑类
103 张民辉 广东省 广州市芳村区花城博雅工艺厂 一、工艺雕塑类
104 李得浓 广东省 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 一、工艺雕塑类
105 张庆明 广东省 肇庆市端砚协会 一、工艺雕塑类
106 卢权智 广西自治区 广西权智红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07 刘蜜 海南省 兴泰来国际装饰工程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08 麻双鸣 海南省 麻双鸣石雕文化艺术馆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09 韩谦元 海南省 海南乡镇企业工艺美术装潢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0 林长武 海南省 海南经贸学院 一、工艺雕塑类
111 刘义林 海南省 三亚市日本语学校 一、工艺雕塑类
112 瞿仁伟 重庆市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3 柯愈勄 重庆市 重庆医科大学卫生学校 一、工艺雕塑类
114 刘能风 重庆市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5 潘启慧 重庆市 重庆市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6 何华一 四川省 江安县何氏竹艺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17 王钧 四川省 成都市新都王钧石艺社 一、工艺雕塑类
118 刘万琪 贵州省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一、工艺雕塑类
119 马熊 贵州省 中国包装进出口贵州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20 殷树成 贵州省 贵州省群众艺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121 汤佩铭 云南省 云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122 段国梁 云南省 剑川县古典木雕家具厂 一、工艺雕塑类
123 马宜刚 西藏自治区 西藏罗布林卡管理处 一、工艺雕塑类
124 胡深 陕西省 无 一、工艺雕塑类
125 张树珉 陕西省 陕西树珉写意雕刻院 一、工艺雕塑类
126 曲儒 陕西省 西安碑林博物馆 一、工艺雕塑类
127 胡新明 陕西省 凤翔县胡新明泥塑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128 赵秉科 陕西省 西安市阎良区核雕艺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129 王玉明 甘肃省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30 陈唯一 甘肃省 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131 阎仲雄 甘肃省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一、工艺雕塑类
132 刘爱军 甘肃省 兰州刘爱军洮砚艺术品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133 钟浩 甘肃省 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34 安玛尼 甘肃省 甘肃卓尼禅定寺 一、工艺雕塑类
135 张建才 甘肃省 已退休 一、工艺雕塑类
136 张作良 甘肃省 甘肃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协会 一、工艺雕塑类
137 师成效 青海省 青海省工艺美术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38 陈新元 青海省 九三学社青海省委 一、工艺雕塑类
139 陈梅荣 宁夏自治区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 一、工艺雕塑类
140 王兆权 宁夏自治区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 一、工艺雕塑类
141 王文华 宁夏自治区 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保卫处 一、工艺雕塑类
142 周云峰 宁夏自治区 宁夏银川市西塔文化市场 一、工艺雕塑类
143 石飚 宁夏自治区 宁夏地矿局金石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44 闫森林 宁夏自治区 银川市贺兰山滚钟口管理处 一、工艺雕塑类
145 张向东 宁夏自治区 宁夏贺兰砚博物馆 一、工艺雕塑类
146 林庆华 宁夏自治区 林庆华砚雕工作室 一、工艺雕塑类
147 施克俭 宁夏自治区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工艺美术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48 赵敏 新疆自治区 新疆玉文化雕刻研究所 一、工艺雕塑类
149 马进贵 新疆自治区 新疆玉沅珠宝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50 龚济川 新疆自治区 原新疆玉雕厂 一、工艺雕塑类
151 马学武 新疆自治区 新疆白玉城民族玉雕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52 陈天四 新疆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永春玉器厂 一、工艺雕塑类
153 张文阁 新疆自治区 新疆大漠土艺馆 一、工艺雕塑类
154 赵炳富 新疆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 一、工艺雕塑类
155 王咏 兵团 新疆徕远装饰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56 张德和 宁波市 德和根艺美术馆 一、工艺雕塑类
157 施永高 宁波市 永高创作研究室 一、工艺雕塑类
158 庄南鹏 厦门市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一、工艺雕塑类
159 王则坚 厦门市 厦门建坤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60 周保国 青岛市 青岛市平度国石精品阁 一、工艺雕塑类
161 杨瑞庆 青岛市 青岛一木集团公司 一、工艺雕塑类
162 涂必成 山西省 山西省长治堆锦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3 唐明敏 上海市 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4 黄培中 江苏省 南通市文化馆(退休)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5 吴元新 江苏省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6 吕存 江苏省 江苏省丹阳市正则画院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7 金文 江苏省 南京博物院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8 余福臻 江苏省 苏州刺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69 俞家荣 江苏省 苏州市刺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0 张玉英 江苏省 苏州刺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1 潘细琴 江苏省 常州市工美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2 陈水琴 浙江省 杭州陈水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3 周志娟 山东省 烟台市绒绣厂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4 唐洪祥 湖北省 湖北省来凤县土家织锦村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5 江再红 湖南省 长沙市开福湘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6 李艳 湖南省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7 叶水云 湖南省 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8 柳建新 湖南省 长沙市开福区湘女绣庄 二、刺绣和染织类
179 王坚义 湖南省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0 王小辉 湖南省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1 陈少芳 广东省 广州市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2 马践 广西自治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3 谭湘光 广西自治区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4 蔡於良 海南省 海南出版社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5 康宁 重庆市 中国重庆蜀绣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6 胡惠琴 重庆市 重庆挑花刺绣厂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7 洪福远 贵州省 福远蜡染艺术馆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8 黄克刚 贵州省 贵州省安顺市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89 马正荣 贵州省 贵州省文联 二、刺绣和染织类
190 潘志星 贵州省 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二、刺绣和染织类
191 杨义亭 大连市 大连贝雕厂 二、刺绣和染织类
192 文展望 深圳市 深圳市高远机绣科技有限公司 二、刺绣和染织类
193 康玉生 北京市 北京市地毯五厂 三、织毯类
194 李鸿源 天津市 天津市地毯研究所 三、织毯类
195 库学敬 天津市 天津市地毯研究所 三、织毯类
196 邰长庚 河北省 迁安市弘业地毯有限公司 三、织毯类
197 赵绮霞 山东省 山东彩霞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三、织毯类
198 王士杰 湖北省 武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三、织毯类
199 刘静波 甘肃省 天水新天丝毯有限公司 三、织毯类
200 杨淑媛 青海省 青海海湖藏毯公司 三、织毯类
201 李雨峡 宁夏自治区 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 三、织毯类
202 陆军 新疆自治区 那克西王和田地毯销售厅 三、织毯类
203 辛茂德 新疆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木汉商贸地毯有限公司 三、织毯类
204 申娜妤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抽纱厂 四、抽纱花边和编结类
205 王智仁 山东省 荣成市绣花厂 四、抽纱花边和编结类
206 邹立友 山东省 山东艺达集团 四、抽纱花边和编结类
207 卜范增 山东省 山东青州鲁绣抽纱有限公司 四、抽纱花边和编结类
208 刘希舜 河北省 唐山陶瓷研究院 五、艺术陶瓷类
209 刘立忠 河北省 磁州窑遗址博物馆 五、艺术陶瓷类
210 陈文增 河北省 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1 陈仲琛 辽宁省 沈阳仲琛艺术开发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2 李游宇 上海市 上海汉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3 周桂珍 江苏省 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4 李守才 江苏省 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5 邱玉林 江苏省 江苏宜兴彩陶工艺厂 五、艺术陶瓷类
216 何道洪 江苏省 江苏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7 李昌鸿 江苏省 宜兴市昌华陶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8 顾绍培 江苏省 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19 鲍志强 江苏省 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20 夏侯文 浙江省 浙江省龙泉市夏侯文龙泉窑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21 蒋淦勤 浙江省 蒋淦勤紫砂艺术工作室 五、艺术陶瓷类
222 毛正聪 浙江省 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23 郭琳山 浙江省 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 五、艺术陶瓷类
224 卢山义 安徽省 安徽省界首市工艺陶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25 杨剑民 福建省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五、艺术陶瓷类
226 许兴泽 福建省 福建省德化县艺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27 苏清河 福建省 德化县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28 宁勤征 江西省 景德镇陶瓷馆 五、艺术陶瓷类
229 赖德全 江西省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30 李恭坤 江西省 江西省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31 刘伟 江西省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32 黄卖九 江西省 景德镇市古窑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33 张正海 江西省 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34 姚永康 江西省 景德镇陶瓷学院 五、艺术陶瓷类
235 李菊生 江西省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五、艺术陶瓷类
236 李文跃 江西省 江西省景德镇艺术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37 袁世文 江西省 景德镇珠山陶瓷艺术院 五、艺术陶瓷类
238 杨苏明 江西省 中国轻工业陶瓷科学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39 王怀俊 江西省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40 冯杰 江西省 南昌工艺美术厂 五、艺术陶瓷类
241 余仰贤 江西省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42 何叔水 江西省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43 张学文 江西省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五、艺术陶瓷类
244 饶晓晴 江西省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 五、艺术陶瓷类
245 徐亚凤 江西省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46 涂翼报 江西省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47 张明文 山东省 张明文工作室 五、艺术陶瓷类
248 张晓杰 山东省 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49 赵文成 山东省 外贸开发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50 刘浩 山东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51 李梓源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李梓源艺术中学 五、艺术陶瓷类
252 孟玉松 河南省 河南汝州市玉松汝瓷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53 杨志 河南省 杨志钧窑 五、艺术陶瓷类
254 刘建军 河南省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建军钧窑 五、艺术陶瓷类
255 孔相卿 河南省 孔家钧窑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56 任星航 河南省 禹州市星航钧瓷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57 郭爱和 河南省 洛阳师院壁画工艺研究室 五、艺术陶瓷类
258 王金鼎 湖北省 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59 陈扬龙 湖南省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60 熊声贵 湖南省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61 李人中 湖南省 醴陵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62 郭玢 湖南省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63 许恩福 广东省 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64 吴维潮 广东省 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65 潘柏林 广东省 佛山市禅城区溶洲南江陶瓷工艺厂 五、艺术陶瓷类
266 钟汝荣 广东省 石湾冠华窑美术陶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67 刘炳 广东省 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68 余培锡(艺名:余培) 广东省 广州莲花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69 吴锦华 广东省 惠州吴锦华工作室 五、艺术陶瓷类
270 王芝文 广东省 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实验工厂 五、艺术陶瓷类
271 李小聪 广东省 李小聪瓷画艺术工作室 五、艺术陶瓷类
272 王龙才 广东省 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73 林鸿禧 广东省 广东省潮州市美术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74 关永华 广西自治区 桂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75 黄海基 广西自治区 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76 刘明洲 广西自治区 钦州市文化馆 五、艺术陶瓷类
277 陈德恒 广西自治区 桂林市陈德恒瓷画工作室 五、艺术陶瓷类
278 何平杨 四川省 邛崃市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 五、艺术陶瓷类
279 张肃 贵州省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五、艺术陶瓷类
280 郜金福 云南省 五、艺术陶瓷类
281 孙诺七林 云南省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满村委会 五、艺术陶瓷类
282 于铁 云南省 昆明交通运输集团公司 五、艺术陶瓷类
283 陈绍康 云南省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 五、艺术陶瓷类
284 孟树锋 陕西省 铜川市陶瓷研究所 五、艺术陶瓷类
285 费维本 江苏省 镇江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六、传统工艺玻璃类
286 吴子熊 浙江省 台州吴子熊玻璃艺术公司 六、传统工艺玻璃类
287 金全才 浙江省 天台山艺苑有限公司 六、传统工艺玻璃类
288 何福礼 浙江省 浙江省东阳市东风竹编厂 七、编织工艺类
289 卢光华 浙江省 东阳市竹艺精品有限公司 七、编织工艺类
290 杨玉兴 山东省 莱州市顺兴草艺品厂 七、编织工艺类
291 王文定 湖南省 湖南省长沙市湘绣总厂 七、编织工艺类
292 黄硕夫 广西自治区 桂林永盛工艺品有
中国有哪些至今下落不明的珍宝?
太多了
如:
346年七月,西北前凉国国王张骏死后葬于武威境内大陵,50多年后大陵被盗,举世震惊。后凉王下令缉捕盗贼,盗首胡安璩归案后,搜获一批稀世之宝。其中,真珠帘箔、云母屏风、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珊瑚鞭、玛瑙锺、黄金勒等数种墓葬品,虽在公元五世纪后下落不明,但因其“国宝中之国宝”的传奇地位,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英主”张骏
张骏是前凉第4位国主,字公庭,公元307年出生于凉州姑臧城(今武威城区)。324年,前凉主张茂病卒,18岁的张骏继位。《晋书》卷87载:他继位以后,“亲耕藉田”,“厉操改节,勤修庶政,总御文武,咸得其用,远近嘉咏,号曰积贤君。”
到343年后,张骏向西开境,拥有西域大部,向东攻伐各敌国,“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此时的前凉已成为十六国时期的大国,有3州、22郡疆境。成汉、东晋等国称其为“英主”。张骏也是武威历史上最早留有作品的本土诗人。
《十六国春秋》载:“张骏(346年)六月,薨于正德前殿,年四十。”东晋闻丧讯,遣人吊孝,“赠大司马,谥忠成公。”张骏次子张重华于灵前继位,颁诏治丧。
346年七月,葬张骏于大陵。陵址不详。7年后,张祚称帝,“追尊(张骏)文王,庙号世祖”。
大陵被盗
后凉咸宁二年,即公元400年,盗贼胡安璩等人趁当时凉州境内战乱之机,召集贼众数百人,潜入大陵,挖掘封土,进入地宫,盗取了大量的陪葬珍宝。
《晋书》载:“胡安据(实为‘璩’)盗发张骏墓,见骏貌如生。”盗贼启开张骏棺时,看到已死54年的张骏竟然面色如生,惊骇不已。他们除盗取史上留名的多件珍宝外,“水陆奇珍不可胜计”。可以说,这是一次武威中世纪地下文物的洗劫。
大陵被盗后,姑臧官府急报后凉朝廷,后凉国王吕纂严诏查办。不久,盗首胡安璩被缉获,经彻查,50多户人遭株连,悉数入狱。案结后,因盗墓被杀者达千人之多。
为安抚民心,吕纂还派遣使者到大陵祭奠,并拨款重修了陵墓。但重修陵墓的后期,吕纂遇刺身亡,因而重修工程的详情不为后人所知。
清点珍宝
《太平御览》引《凉州记》载:“胡安璩等发张骏墓,得真珠帘箔、云母屏风、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珊瑚鞭、玛瑙锺、黄金勒。”计10件珍宝。《凉州记》作者段龟龙是北凉文人,他创作此书距离大陵被盗仅10多年,因此,这个宝物清单比较接近史实。
真珠帘箔,是张骏寝殿前悬挂过的珍珠宝帘,金丝为绳,金箔饰之,十分名贵。李白《捣衣诗》: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借用张骏“真珠帘箔”描述兰房的幽美和香艳。
云母屏风是以云母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屏风,系张骏生前所用。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羡慕张骏云母屏风华贵而有所寄托。
琉璃榼 、珊瑚鞭、玛瑙锺3样珍宝,是西域贡品,系张骏生前喜爱之物,死后带至墓内。受三升是何物?《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暝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实灵人之器。”可见,受三升是古杯名,秦汉之前就被传为天下至宝,后被张骏获得,死后陪葬。
赤玉箫,用赤玉制作的排箫。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47引《三十国春秋》:“凉州人胡据盗发张骏墓得赤玉箫”。这支排箫,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赤玉排箫,极其名贵。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是国内中世纪和田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黄金勒,系张骏坐骑用黄金做的衔勒,雕饰精美,故用作陪葬。黄金勒出土后,世人叹为天物,多有歌咏,唐代诗人描写战马雄健、名贵多取张骏黄金勒典故,如卢照邻:“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陶翰:“騂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杜甫:“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胡安璩等人盗挖的大陵宝物,《晋书》载:“得真珠簏、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箫、紫玉笛、珊瑚鞭、马脑钟。”其中紫玉笛段龟龙未记入。
珍宝之谜
大陵被盗珍宝被吕纂追获后,各种史书均未载这批珍宝流向何处。详参凉史,珍宝去向大致有3种可能:
一是作了吕纂的陪葬品。 401年2月,吕超、吕隆发动政变,在酒宴时将吕纂刺杀。盗案发生与吕纂被刺,之间不过一年光景,大陵珍宝尚在吕纂手中。吕纂“游田无度,荒耽酒色”,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玛瑙锺这些酒器,当为吕纂享用之物。吕纂死后被厚葬,葬于白石陵,部分大陵珍宝疑被陪葬。二是为吕纂妻杨氏所得,流落民间,从此下落不明。《十六国春秋辑补》卷82载:“纂妻杨氏及侍婢数人,殡纂于城西。将出宫,(吕)超恐其珍宝出外,使人搜之。”所搜者,正是大陵珍宝。但搜查者被杨氏斥退,不过,不久杨氏自尽,她身边珍宝流向何处就无从考稽。
三是大陵珍宝流失到了后秦。这个推测目前被史学界普遍认同。吕纂死,所藏大陵珍宝为后凉末主吕隆所获。几年后,吕隆被南凉、北凉夹击,无法在凉州立足,只好向后秦姚兴投降。《晋书.载记》载:“隆以二寇之逼也,遣超率骑二百,多赍珍宝,请迎于姚兴。”其中珍宝名单中,很有可能就有大陵珍宝。“隆率户一万,随难东迁,至长安。”可见,大陵珍宝是流失到了长安。以上三种推测,孰是孰非,成了千古之谜。
该文章由作者:【金笔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