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统是什么意思的信息

古文中“法”字是什么意思

本意是法律、法令,它的含义古今变化不大,在古代有时特指刑法,后来由“法律”义引申出“标准”、“方法”等义。

现代汉语的“法”多指由统治者(统治集团,也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一切规范的总称。

法古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1)法力

原指宗教法术的除妄伏魔之力,后泛指所有超人的神力。

语出《维摩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法力是施展法术的力量源泉,可通过冥想或者吸收魔晶石来补充恢复,随着锻炼,最大法力值可以获得提升。

(2)刀法

指刻印、烹饪或练武术过程中用刀的技法。

篆刻刀法是镌刻印章运刀的方法,按刻法分单刀和双刀;武术刀法是练武术的人练刀的方法套路;烹饪刀法是对原料切割的具体运刀方法。

(3)办法

指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今也指一种应用写作的法规性公文文件。

例句:他不答应,你也拿他没办法。

(4)合法

指人们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

广义的合法,即法治意义上的合法行为,指不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为。实际上就是法律宽容的、不加追究的行为。狭义的合法行为,即法律调整意义上的合法行为,指主体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符合法律规范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从而受法律保护的行为。

关于法统是什么意思的信息

法统隔断是什么意思

就是前一个政府法统断绝,后一个政府和前一个政府完全是一套新的宪法体系或者统治体系。一般朝代更替会造成法统隔断,比如说明朝和清朝,民国和共和国,都属于法统隔断。当然,朝代更替也未必会造成法统隔断,比如英国的王朝换了好几个,但人家法统就没断过,都是来源于征服者威廉的后裔对英国的统治权。中国的朝代如果是禅让的,也不会造成法统隔断。

什么是政统、道统、学统、文统、治统和法统?

政统:政治传统

法统:宪法和法律的传统,是统治权力的法律根据。

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的思想授受的系统,他们自以为是继承周公和孔子的道统的。

学统:学习传统。

文统:文化传统。

治统:治国传统

谁能解释一下“正统”、“道统”、“法统”?

正统之说,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困绕着中国人思维的一大命题。两千多年间,论者如林,笔斗舌战,不可穷诘。”正统”一词,不见于六经,不道于圣人,而滥觞于汉代公羊寿所撰之《春秋公羊传》。其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书”王正月”,意在”重人君即位之年”;统者,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者受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换言之,就是”君子居大正”,”王者大-统”,简称”正统”。

“正统”,是一个政治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政权称正统,反之则称为”闰统”,或斥为”僭窃”、”偏安”。《汉书》的作者班固为了”光扬大汉”,而作《典引》。班固认为”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固传》);说”汉为尧后”,而尧是古帝中”冠德卓绝者”,他将帝位禅让于股肱之臣,历虞、夏、商、周,”天廼归功元首,将授汉刘。”因此,汉刘王朝是”盖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云尔。”质言之,汉刘王朝是”尊无与抗”的正统王朝。

“正统”又是-个宗法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法性。它又可以泛指嫡系宗属。班固说:”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虽然不是汉武帝亲生,但按宗法保持继承关系,所以称”正统”。班固还记载说:”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邸,自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建议:”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师丹反对,奏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义也。”又说:”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汉书》卷八十六,《师丹传》)在这里,师丹是用宗法原则来解释”正统”的。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宗法原则是正统观念的精髓。如是,正统之辨,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王朝更替时,史家为了本朝的利益,在修前朝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正统之辨;另一种情况是在皇位继承发生危机的时候,也会爆发激烈的正统之争。因此,正统之说的核心内容,始终贯穿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封建专制主义原则。它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政治理论,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之一。这可以说是正统观的规范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正统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中去,于是出现了诸如道统、法统、文统一类概念。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带有浓厚的宗法烙印。甚至有时候在–些领域里还迳直使用”正统”的概念。例如,大约从宋代起,人们就把学派或宗派斗争中的那些一脉相传的嫡派,称作”正统”。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把杨廷秀的复归,颂作”千载传正统”(见《剑南诗稿》卷二十一)。”正统”在这里被当作诗派的传人来使用。又如,”正统”还被移用于佛教领域,宋代有个和尚叫宗鉴,此人将天台宗和尚的记传集成史书,就取名《释门正统》。不过,本文所讨论的是规范的正统观,不涉及它的衍生概念。

何谓道统?顾名思义就是道的传统,也就是道理、理论的传承。如儒家的道统是从文王到孔子到孟子等传下来,道家的道统是从老子到庄子等传下来。又如马克思主义的道统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斯大林到毛泽东等传下来,从德国传到英国传到苏俄传到中国,既是时间意义上的道统,也是空间意义上的道统法统—→以法律和宪法性法律中的某项规定,为统治权力获得来源的传统性。君权时期统治者主张,它的统治地位和由它控制的国家政权,依据神圣法律建立而不可动摇。现、当代则演绎为,只有通过周期性、公开投票(大)选举程序,获得的国家权威,才符合法(律正)统。其中,“公权民授”理念,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权力获得唯一来源,违背这个理念获得的国家公权,被视为非法,不符合法(律传统、和法律正)统。

佛教中的“法”和“相”是什么意思

佛教对“法”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规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规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

相(巴利文与梵文:lakṣana,或nimitta),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意指事物能被六根与六识所认识的特性。用这个名词可以形成其他的复合名词,如空相(śūnyatā-lakṣaṇā)。

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法”有许多含义,且所指的范围极广。

然而佛教中所谓的一切法,是指所有一切存在的东西,但原始佛教时代则只限于生灭变化现象的法。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表示一切法时,是指在所有时空中我们所认识的现象界。也就是作为一切法的‘事物’是‘无我性的事物’‘并不具有“实体与本体之类的形上学存在”的现象界事物’。这就是法的第四个定义。

‘无我性’除了有上面的解释之外,还显示了佛教的基本立场。这个无我性与大乘佛教的‘空性’、‘空’相同。关于‘无我’和‘空’,就像‘诸法无我’法印所说征那样,在理论上不承认实体本体,也不承认一切现象有固定性,在实践上要不执着,依法而自由无碍的活跃着。

在理论上,存在就是无我性。这个存在是没有实体的现象,因为不断地有生灭变化,所以不可将它执着为固定不变。

扩展资料

【法(梵dharma,巴dhamma,藏chos)】音译达磨、达摩、陀摩、昙摩、昙谟、昙无、昙。依据巴利注释书所载,法有四义∶

(1)因(hetu)∶指正确的因果关系、合理性或真理。佛教所谓‘缘起是法’即属此义,盖缘起的道理不拘于如来之出世或不出世,乃永远不变之普遍妥当的真理之故。又,此‘因’亦与规则、法则、道理等意相通。

(2)德(gun!a)∶指伦理道德、福善。即宗教上和伦理上的思想——善。指正义、伦理性。阿育王法敕所举的法即属此类。

(3)教∶指教法,尤其是佛法,亦即称教或佛陀的教法为法。又名八万四千法门,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即属此。佛之教是‘法与律’(dhamma-vinaya)的结合。法系佛之说法,即经典(经藏);律是作为教团规则的律藏。

以法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十二部经)时,古来在狭义上仅指经藏而言,但尔后则泛指经律论三藏全体,于是乃出现广义的法。

总之,因佛的教法有合理性、伦理性,为显示理想、轨范者,故此教法当然亦包括前述之第一、二项。另外,法统、法嗣、法孙、法类、法系、法腊、法主、法号、法会、法幢、法雨、法水、法悔、法鼓、法灯等‘法’皆为佛法之意。

(4)一切法、物质∶即指所有的存在与非存在。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假法、实法、有法、非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法等‘法’属此类。又法相、法性、诸法实相、诸法无我等之‘法’亦同。

此系将‘根据各种标准所分类规定者’名之为法。又,作为法之定义的‘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亦通于法之全体,但特别适合于此第四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

百度百科-相

“正统”、“道统”、“法统”是什么意思?

“正统”、“道统”、“法统”是什么意思:

1.

.正统,出自儒教圣经《春秋》一书,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意思是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汉书》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2.

宗周包括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周礼和春秋大义是衡量正统的标准,中原王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还往往标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

3.

.儒家学派争夺正统之名,有“尧、舜、汤、文王、孔子、孟子、子思、曾子”为儒家正统,因此正统又指学派一脉相传的嫡系。

4.

.正统也是明英宗在位的年号。

道统,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5.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6.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1.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2.嫡系子孙。

3.泛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该文章由作者:【后仰跳投】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