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么意思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菩提是什么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菩提的含义是什么?
“菩提”一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中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
什么是菩提?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其实佛教觉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觉,就是自觉,为阿罗汉与辟支佛所证,二是正等正觉,就是自觉觉他,为菩萨所修证,三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佛所修证。以下附“七觉支”的内容:
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
七觉支只是小乘觉悟的内容,若说大乘觉悟的内容,那真是数不胜数,无有穷尽。
另外你说的“三世诸佛都在菩提树下而成无上正等正觉”也不对。其实佛祖是在一棵毕波罗树下成佛,为了纪念佛祖成佛才将毕波罗树改名为“菩提树”。一般而言,诸佛多会在树下成佛,但这些树也并不是一种树,比如未来佛弥勒会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
菩提树又被称为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
菩提树是印度的一种著名的榕属植物,因植株高大,寿命长和在经济用途上为虫胶的来源而著称,
在我国栽培的比较多。菩提树株型优美,绿化价值很高,还可以药用。菩提树幼苗的时候需要附在其他植物上生存。
菩提指的是什么呢?
菩提指的是佛教中指觉悟的境界,菩提也指Bodi-ci果。
Bodi-ci果产自大雪山周边。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季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费,呈穗状;夏秋季中间牢固,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牙釉质,俗用为学佛之数珠,故名菩提手串。
菩提在佛教中的寓意
菩提象征着佛的信物,也是寓意着智慧、美德、平安。佛本身就是知识渊博的象征,而有一些很古老的寺庙里面会见到那种很老的菩提,很多人会去祭拜,这也是对佛的一种尊敬。
在佛教当中,本身提倡的就是对人本身的品德的注重,所以美德也是菩提的一个寓意。希望弟子们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摒除杂念,专心修炼。成为一个用善良感化人,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拥有这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就像是菩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世人遮阴纳凉。
该文章由作者:【友谊已走到尽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