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1、中国输出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由此路传过去的。
引进: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传入了我国。
2、简介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金丝玉是什么玉 有收藏价值吗
金丝玉,作为新疆独有玉种,近年来越来越受收藏者所喜爱!
金丝玉,这个新近在准噶尔大漠边缘地带发现的玉种,色彩丰富,质地温润,其中的极品更是通透炫丽,饱含光泽,具备宝石的品质,被人们称为楼兰公主的眼泪——“宝石光”。
是玉。金丝玉(石英岩)是产于中国古丝绸之路新疆的阶地、戈壁滩、沙漠等地域的珍贵玉石品种,以黄,红,白色为主。
“金丝玉”主要产于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的次生矿床中。经雕刻后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是我国独有的品种,新疆“金丝玉”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
金丝玉作为一种石英石类矿物,金丝玉本质也就是一种隐晶质石英岩玉。
它和东陵玉、黄龙玉、台山玉、水晶等都是一样的成分,那就是二氧化硅,只是内部的少量成分和结构不同。打灯看金丝玉内部,有“萝卜纹”构造。
金丝玉的储量其实挺多,在总体“稀缺性”上还是有所欠缺的,质量上良莠不齐。只有极品,才是真正值钱的,一般的金丝玉,也没法期待升值性保值性有多高。
金丝玉目前在新疆是可以出鉴定证书的,不过出来的证书也会标注为石英岩玉,金丝玉又被新疆本地人叫做戈壁彩石,其中品质好的又叫宝石光,其主要矿物成分为二氧化硅,金丝玉的热度应该是08年奥运会奖牌使用了金镶玉以后产生的,具体的经济价值不高,也是很少数的一个群体在玩,比和田玉要更小众的一个群体,收藏价值不高
由于金丝玉是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又称五彩玉、五色石,意为洒落在金色丝绸之路上的五彩美玉。金丝玉历史悠久、考古实物从旧石器到清代民国应有尽有。因为金丝玉色彩丰富,符合前秦时期古籍记载的五色石的实物特征和地理方位,被誉为女娲五色石。
丝绸之路上主要交换的物品
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古丝绸之路起始于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背后是文化沟通。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琴棋书画等修身的艺术,又泛指一种东方神韵,渗透到建筑和瓷器等外观设计里。
扩展资料:
丝绸之路旅游注意事项:
1、新疆、甘肃、西宁、宁夏等西北地区早晚温差较大,温差达到10至15度左右,因此,游丝路需带一件长袖外衣及秋衣秋裤等衣物,已备早晨天冷时穿。
2、因丝绸之路线路长,坐车时间较长,在有些景点如天池、南山牧场、鸣沙山等地,需旅游者下车行走或亲自体验骑马骑骆驼的乐趣。所以一双适脚的鞋显得尤为重要。旅游者在出发前应带一双舒适、合脚、便于行走的鞋,最好是平底鞋或软底鞋。
3、西北地区气温虽较内地略低,但因很多地区海拔较高,紫外线照射强烈,所以旅游者应准备充足有效的防晒品,同时配备清热、解渴、滋润的药物或冲剂,如夏桑菊冲剂、十滴水等,以免一时难以承受过于干燥和酷热的气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很多朝代都一直存在,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输出哪些商品呢?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国家的唯一重要通道,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文化的交流有着巨大贡献。而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在早于汉代以前的游牧民族的古墓群中,考古学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有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的物品,如青铜、车马和兵器等,而西方文化的马具、配饰等物品,也很受当时的华夏民族的人民的喜爱。
在张骞丝绸之路开辟时间之前,一则来自战国古墓出土的《穆天子传》中,就记载了周穆王曾驾驶着由八匹骏马组成的马车,往西域巡游,最终到达昆仑山西麓,得到了那里部落手里西王母的款待。在周穆王离去的时候,西王母赠送给周穆王八车宝石。周穆王满载而归,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因此,周穆王巡游的那段路,也被后人称为“玉石之路”。而玉石之路也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雏形。真正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则是在汉朝。
为了和匈奴作战,汉武帝打算联合被匈奴从河西走廊一代赶走的大月氏,便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寻找大月氏。张骞从长安出发,达到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虏。十多年后张骞逃脱,经过车师,向伊犁地区进发,进入焉耆,最后抵达大宛国。在大宛国和康居国的帮助下,这次出行,基本奠定了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张骞从建元二年出发,也就是公元前139年,历经十三年,回到汉朝,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也就是丝绸之路开辟时间基本上是在这13年之间。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丝绸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就有嫘祖养蚕取丝的故事。古时的丝绸,主要是蚕茧为原料而织成。随着夏商周和秦汉几千年的蚕桑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生产丝绸的能力。而到了汉代,由于汉初汉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官营的丝绸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民营的丝绸业也同样有了进步和发展。在坊间,由丝绸制成的工艺品、衣裳等各具特色,尤其是刺绣的发展,更使丝绸业到达了空前的昌盛。据传闻称,在当时,已经有了几乎成型的绣花工具的出现。
而在西方,丝绸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产品。当丝绸到达西方后,马上成了畅销品,成为了西方上层官员的奢侈品。而丝绸的销售,也给汉朝带来的巨大的收益,使得汉朝有了和匈奴作战的资金,从而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确保了丝路的畅通。在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除了丝绸,另外也有金银器皿、青铜铁器等,而在西方,为了获得大量的丝绸,也有许多物资来和汉朝进行交换。现在被熟知的葡萄、胡萝卜、菠菜等,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的。在汉朝,为了和匈奴作战,马匹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从大宛国进贡而来的马匹,也是丝绸之路主要商品之一。因为中国是丝绸的出产国,因此西方人给予了汉朝以“丝国”的美誉。19世纪,德国的李希霍芬这条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说起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人们普遍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变化,事实上,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条件的改变,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次通绝,两千多年间也历经了巨大的变革。自两汉时期到大明王朝,约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里,丝绸之路一直承担着中国内地与西域、欧亚各国间文化和经贸往来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初的西汉,这条路将世界最强盛的四个文明国度紧密相连,从此,中国、贵霜、安息和罗马唇齿相依,经贸交流达到空前繁荣,这个时期,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畅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地缘政治呈分裂状态,丝绸之路虽然依然承担着它作为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通道的作用,其政治意义却弱化了许多。所以,政治环境的变迁,无疑是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之一。
而至盛唐时期,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其辉煌一度达到了巅峰,令当时的长安成为举世瞩目的繁华国际大都会。这盛唐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唐代后期,西北地区被少数民族控制,随即五胡乱华烽烟四起,使丝绸之路再次陷入闭塞期,长达四百年之久,直到蒙古草原崛起,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饱经风霜的丝绸之路才得以再次展现繁荣。明代与西域各国长期交往,那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已进入工业革命的前夜,航海业高度发达,丝绸之路不再承担其以往的重要使命,因此,从中西交通史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丝绸之路已然不复昔日光芒。
丝绸之路之前的西域商道主要经营流通着哪些珍稀的“商品”?
关于丝绸之路的叫法现在已经家喻户晓,可是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最初并不是用作丝绸交易的。丝绸之路的前生还有“青铜之路”、“彩陶之路”和“玉帛之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讲“丝绸之路”前世,再谈“丝绸之路”的今生!
原始社会先民们狩猎的场景
在这三者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彩陶之路”,关于陶,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陶片来自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在这里出土的陶片据碳十四测定其制作年代大约为两万年前。当然欧洲也有上万年的陶片出土。但是,同一物体在地理位置跨度如此之大的两地都出现,并不一定说明两地之间存在联系。并且以现在考古学家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是无法证明这条“彩陶之路”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的具体传播路径是什么?即到底是东方彩陶艺术西传,还是西方彩陶艺术东渐,亦或是两地彩陶各自发展然后汇合交流相互影响,或者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巧合(巧合说从文物出土来看显然站不住脚)。
先民们在彩陶制作
从发现的彩陶文物的纹路和样式来推测,早在五、六千年前欧亚大陆上应该就有了多次关于彩陶工艺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成果很明显的体现在了后期的彩陶工艺之上,这一点我们从罗马尼亚彩陶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特征上可以得到证实。
齐家文化时期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罗马尼亚彩陶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次,那就是“玉帛之路”。这里所说的“玉帛之路”其实专指“玉石”,与“帛”并无关系。其之所以取名为“玉帛之路”,源于“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成语。其主要用意是,寓意这条绵亘千里的玉石之路上,所有的战争纠纷都能够化作和平的玉帛商贸。
在中华文化中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要远远超过其他的物质载体。
齐家文化时期的玉琮
首先,在原始先民看来玉是沟通鬼神的媒介,所以原始部落中只有巫师和部落中地位突出的首领才能拥有玉,这一点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都有证明;
其次,玉对封建王朝而言,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等等都是帝王们用于礼天、礼地、礼东方的神器,是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
最后,玉对于个人而言,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玉有五德等等,关于玉的界定让玉成为了象征身份的必备之物。
但是对考古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最初因为古人勘探技术的限制玉料大多来自于西方,所以便有了“美玉出西土”这句话,有了“周穆王西巡”的故事。而这里的“西土”“西巡”跟后世的“西域”一样,都指的是阳关以西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西走廊以西的青海、新疆等地。因为中原地区对玉的强烈需求(这一点可以从齐家文化玉器中使用的和田玉料及妇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的材质得到证实),因为有大量的需求,且自己本土玉资源短缺,于是“玉石之路”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齐家文化时期的玉璧
最后,要说的是“青铜之路”(关于“玉帛之路”和“青铜之路”的先后顺序,学界尚不明确,笔者暂时以自己的猜想为它们排序,笔者认为这与两者的用途差异和制作工艺的难度有关,青铜需要经过寻找矿石、挖掘矿石、然后进行加工冶炼才能产生,而玉石却可以直接从大自然获取。从人类历史来看发现制作的难易程度决定物体被人类使用的时间)。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是中亚地区游牧民族,即两河文明(今天的伊拉克地区)。而我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方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临夏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址,现出土有距今4000多年的“中华第一镜”、“中华第一刀”、“中华第一斧”。综合这两条信息,结合“彩陶之路”“玉帛之路”的历程及考古资料足以说明“青铜之路”极可能是一条自西向东的传输之路。
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开采铜矿
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冶炼铜矿
所以说,丝绸之路这条路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长度和任务。它就像长城一样有的地段是战国时候修的,有的地段是秦朝修的,也有的时汉、唐时修的,更有的甚至是宋朝修的,到了明代后,明王朝在这一段一段不同时期的长城的基础上再进行取舍、修缮和补充,最终才形成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明长城。当然丝绸之路与前三者相比较它是一条非常确切的,有着详实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证实的,一条古老的东西方之间贸易交流的见证之路。
明长城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是沿线不同地区间文化、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它将东亚、东南亚与东非、西亚和南欧贯通起来。丝绸之路的最初出现可能不仅仅只是用于货物的贸易,它与宗教文化的传播有着很紧密的关系。世界上走的最远的不是学者,也不是商人,而是传教弘法的宗教信徒。一如玄奘、鉴真,甚至包括那些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家,五月花号上的英国清教徒们等等。所以,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可能更多的是像玄奘一样的佛教信徒们。
丝绸之路上最早的身影 西行求法的佛
我国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贸易主要商品包括哪些?
丝绸之路主要是以中国的丝绸换取玉石、皮毛、珠宝、香料等等。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该文章由作者:【刘三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